隙中窥月 妙赏深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岭南园林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儒家文化,以岭南四大名园为例,其品题中,蕴含古代文人培养理想人格的修身之道,表现为园主人的品性自喻,园主人的读书意趣以及对子孙后代教育的重视;也表现了宗族之间的孝悌之情,既有对家族伦理规范的看重,也有对子孙后代的期望;还有对文人文学唱和之趣的描绘,呈现了当时园林中文人相互唱和的盛况。
  关键词:岭南园林;品题;儒家文化
  作者简介:龙永琼(1994-),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园林美学;张楠(1993-),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园林美学。
  [中图分类号]:S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3
  园林,在中国古代,不仅是文人的生活起居所在,更是他们进行文化活动、得到审美愉悦的地方。中国各处园林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许多踪迹,岭南的四大名园也不例外,它们分别是广州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顺德的清晖园以及东莞的可园。园林以其精心设计的布局和山水景色,引发文人创作的灵感;同时,文人的创作也为园林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其中一部分,就体现在园林的品题中。笔者以实地调查的方式,到岭南四大名园进行考察与记录,对四大名园的品题进行研究,发掘出蕴含在文人题写的园林品题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一、文人修身之道
  修身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修身,即以道德为目标,通过自己主观、自觉的努力,使得自己的性格、品格发生变化,从而培养出理想的人格,达到至善的境界。中国文人历来将修身看作是根本,《大学》中提到:“从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大学》“八条目”中,修身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其他行为的基础。从先秦开始,历代的儒学思想家都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身的理论,如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等等,提出了人进行修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修身,是中国人讲人生哲理,讲做人之道的一种观念。岭南四大名园的主人对于修身也是十分重视,体现在其园林的品题之中,主要是以下三种:
  一是园林主人的品性自喻,或用以自勉。可园中有一处名叫草草草堂,草堂中的对联为“草草原非草草 堂堂敢谓堂堂”。此堂堂名是可园主人张敬修为纪念自己的戎马生涯而起的,张敬修自谓在军中“偶尔饥,草草俱膳;偶尔倦,草草成寐;晨而起,草草盥洗。洗毕,草草就道行之” [1],因为这段在军中的经历,所以张敬修将此堂命名为“草草草堂”。但以“草草”为堂名,张敬修是希望引以为戒。“草草”有粗略、轻率之义,张敬修认为一个人的品性与行为,都不应该草草轻率,“人宜戒焉”[2],所以“戒之而榜之以明堂,庶几乎馋鼎欹器之义欤” [3],这也正合堂中对联的上联“草草原非草草”,正是园主人自诫不可草率轻浮之意。以堂名与对联来自诫自勉,摒除杂念邪行,以期人格和道德的完善,正是中国文人的修身自律之道。
  而堂中对联的下联“堂堂敢谓堂堂”,便是园主人个人品性的自喻体现。张敬修不仅是一个文人,更是一名将士,他一生戎马,立下许多战功,为自己的戎马生涯作结时,自认无愧为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之人,所以有“堂堂敢谓堂堂”之语。在可园的正堂可堂的右前方有一小台,名为“滋树台”,这是一个种兰的台子,其名取自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句话在《离骚》中是作者用以比喻自我的美好品德的,园主在此也是用以自喻,表现自我的品性道德。这些品题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品性,既是园主为自己的人生经历作结,也是以此为诫,勉励自我,这既是园主完善人格,在修身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也是园主继续进行修身、完善自我的基础。
  二是表现园主的读书意趣。文人修身的途径有很多种,而读书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从书中学习先贤修身的方法以完善自我,是文人的修身方法。因此,读书也成为了文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在四大名园的品题中也有体现出来。余荫山房中的深柳堂,堂名取自唐朝诗人刘昚虚《阙题》中的“深柳读书堂”一句,既指明这堂是读书所用,又以深柳二字刻画出此堂周围环境,勾勒出一个适宜读书的清幽之地。与深柳堂相距不远的卧瓢庐,庐中的对联“雅号卧瓢堪小憩 柳荫深处诵书声”,此联上下两句,一句是描写卧瓢庐,介绍卧瓢庐的名称与用处,另一句则与卧瓢庐相距不远的深柳堂遥相呼应,将读书这件事情,蕴藏于品题之中。而可园之中,也有这类品题。在可园的香光阁中悬有对联“雨鱼(馀)窗竹图书润 风过瓶梅笔砚香”,虽然有风吹雨扰,但室内的人并不受风雨的影响,仍沉浸在书中,风雨所带来的更多是一种读书的意趣,下雨使得窗外的翠竹和书页变得滋润,而风刮过室内的梅花,则使得笔砚都带上了香气。三是劝诫子孙,表现了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除了重视自己的修身,文人对于子孙的成长和教育也是格外关注的,希望子孙也遵循修身自律之道,进行人格的完善。这在园林的品题中也有体现。许多园林中有供子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如清晖园有惜阴书屋,惜阴即珍惜光阴,表达了对子孙后辈的期望和勉励,希望他们珍惜时光,读书修身。还有真砚斋这一处,也是当时居住在清晖园中的龙家子孙读书的地方,真砚二字,既是勉励子孙,也是希望他们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除了供子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园林中有一些地方的品题也表现了园主对于教育、知識的重视。如梁园客堂的正堂有一副对联,题为“多买异书赢置产 饱看怪石当游山”,此联上句,园主人愿意购置书籍,认为胜于置办产业,即体现了梁园主人对于知识的重视。清晖园中有一处馆阁,叫做笔生花馆,馆名来源于《开元天宝遗事》中的“梦笔头生花”的故事,是写李白少年时曾梦见自己的毛笔笔头开出花朵,从此才华横溢,名满天下。这里使用这一典故,既是希望可以像李白一样,妙笔生花,才华横溢,也是以李白少年时候刻苦读书的典故来勉励自己,勉励儿孙,同样体现了园主对于后辈的期望和对于知识、教育的重视。可园中也有类似的品题,如拜月亭中的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 砚田无税子孙耕”,前一句是讲兄弟间和睦友爱之情,后一句是对儿孙刻苦读书的勉励,来源于笔耕砚田这一成语,虽然笔墨纸砚这些读书之事不像耕田一样需要收税,但子孙仍需像耕田一样,勤勤恳恳地耕作于笔砚之间,告诫儿孙要读书明理,要勤奋治学,这样才能出人头地。在梁园的个轩这一建筑中有一门联“两处园林都入画,满庭兰玉尽能诗”,个轩是连接梁园的群星草堂和汾江草庐这两大主体建筑的中介建筑,修建于两者之间,所以门联前一句“两处园林都入画”便是称赞梁园的两大主体建筑的优美景色。   二、宗族关怀之情
  宗法制是维护西周时期社会稳定非常重要等级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这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体现。孔子的儒学兴于“礼崩乐坏”时期,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周礼”,儒学是“一种关于秩序的学问”,因此,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宗法的观点相当重要。体现在儒家文化中的宗法制度更多显现为宗族间的关怀之情,孝悌之情,既是同辈的兄弟之间的互尊互爱,也有长辈对晚辈谆谆教诲的关爱之情,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整个宗族间相处和睦,有礼有序。
  通过分析,四大名园的品题中存在不少体现希冀兄弟之间能和睦关爱、长幼之间有礼有序、并劝诫子孙的楹联和匾额。
  在梁园的“刺史家庙”有对联:“积阴德遗子孙宪章司马,敦孝友和兄弟祖述君陈”。所表达的正是对于家族、子孙的伦理关怀,看重孝悌和睦等家族伦理规范。“宪”,是效仿之意,“章”有彰显的意思,而“祖”和“述”分别是“效仿”、“遵循”之意;“司马”、“君陈”则借用了《司马光家训》和《尚书·君陈》,寄托着“劝诫子孙”、“和睦亲友兄弟”的内涵。此联既是告诫后人要造福子孙,同时也是劝诫后人和睦亲族,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相处。再如秋爽斋对联:“垂老弟兄同癖石,忘形叔侄互裁诗”很明显,联中的弟兄间、叔侄间不分你我,一起赏玩奇珍怪石,以“石”为题,共同探讨吟诗之趣,这弟兄叔侄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志趣相投,彰显的就是家族叔伯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
  除了劝诫后人要和睦亲族,梁园品题中还有不少蕴含着对子孙美好寄托的深意。其中,雀廊有匾额:“兰桂腾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中有言:“今世之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卢文弨补注:“兰、桂,皆有异香。以喻怀才抱德之士,耻为若人之所为也。”匾额以“兰桂”为媒介,寄予着后代能够怀才抱德之意,当中回味着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深沉之寄托。其中对联:“忠义名家传世德,梅花水部颂先芬”则同样表达了对子弟寄予期盼,“传世德”、“颂先芬”是希望子弟们能够继承家族一直传承下来的美好德行和优秀传统,将“忠义名家”的传统一直发扬光大,为整个宗族争光。
  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中“余荫”之意也正正是蕴含着纪念祖先的德荫,并祈望子孙可以永泽先祖福荫的内涵,体现着儒家中的纪念先祖关怀子孙的宗族观念。
  在可园中,有一拜月亭,也称“麻石亭”,拜月亭有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荆树有花兄弟乐”中颇有典故。据南朝梁吴均《续吴谐记》载:汉代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分家,决定把院中的紫荆树也分三段,各家一份。第二天砍树时,紫荆已枯死。田真见此情景,对两个弟弟说,树听说分为三段,自己枯死,我们真不如树呵,说完悲不自胜。三个决定不再分家,而紫荆树居然又复活了。故后人以“紫荆”比喻兄弟骨肉同气相连。
  三、文人唱和之趣
  文人集合为群体,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文学活动,是儒家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论语》中孔子就曾说过,詩可以群,其中便蕴含着文人群居切磋这一现象;而文人群集进行文学活动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士阶层产生的时候。文人聚会写诗联句,在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唱和的同时,既有了感情的宣泄,并进而起到娱乐的作用,这便是文人群集唱和的基本目的。同时文人们也在唱和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对心灵进行净化,摆脱了俗世的烦恼,构建起诗化的人格。园林则以其精美的布局、精致的山水景色和丰富的人文气息,为文人提供了娱乐与净化心灵的场所,成为了许多文人群集在一起,进行文学活动的地方,如西汉时期,梁孝王在菟园之中云集枚乘、庄忌、司马相如等文人雅士,宴饮唱和;西晋时期石崇在自己的金谷园中,时常设宴,与潘岳、左思、陆机等当时著名的文人饮酒赋诗;东晋时期,谢安、王羲之、王献之等齐聚兰亭,流觞赋诗,这些都是较早的文人群聚园林进行文学活动的例子。在梁园,梁氏家族中的人就经常在其中群聚,互相唱和。在梁园秋爽轩前,便有这样一副对联“垂老弟兄同癖石 忘形叔侄互裁诗”,秋爽轩前摆放有梁九图收藏的十二块造型奇异的黄石,梁九华和梁九图两兄弟喜好赏石,对联的上句便是描写兄弟赏石这一场景。而在秋爽轩中,梁氏族人不仅群聚赏石,更在此以石为题互相裁诗作辞,其中以梁蔼如与梁九华、梁九图等梁氏子侄为中心,所以称作“忘形叔侄互裁诗”。梁氏家族不仅在家族内部有这样的文学活动,更与其他文人相互往来,同在梁园之中群集唱和。除了梁园,在余荫山房的前廊也有这样一副柱联“鸿爪为谁忙 忍抛故里园林 春花几度 秋花几度 蜗居容我寄 愿集名流笠屐 旧雨同来 今雨同来”,前一句是园主自述心怀,离家在朝为官,数年过去,一直对故乡都非常想念。后一句则是园主表明心愿,如今回到故乡,回到园林里,找到一处可以寄托自身的地方,并且希望可以邀集许多朋友,名人雅士也好,穿蓑戴笠的农夫也好,一起到这里应酬唱和,雅俗同乐,忘却世情。在余荫山房其他地方,也有体现类似情怀的诗文。在余荫山房的后苑月洞上,有这样一幅门联“南山胜迹留古道 东苑名流绕青階”,前一句是引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表明园主的隐居之心,后一句则是引用西汉梁孝王的典故,梁孝王在自己的封地梁国,依托自然山水景色,修建了一个大花园,称为东苑,也就是著名的菟园、梁园,当时在东苑之中云集了天下的文人雅士,枚乘、庄忌以及后来名动天下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都是梁孝王的座上宾,他们在东苑之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清晖园中,也有关于文人群体活动的品题。在清晖园有一处花岩亭,这个亭子在清晖园主体建筑的旁边,有假山怪石环绕周围,并种植有许多花草树木,是赏石观花,听风观月的好去处。亭中亭柱上有这样一幅柱联“萝月弹琴松风握尘 蕉窗读画竹径谈诗”,描写的是在花岩亭中人们活动的景象,在藤萝间的月光下抚琴弹奏,晚风缠绕着松树,掀起的松风带起一片尘埃;在蕉树围绕的窗边赏画,在曲折幽深的竹径论诗说才。文人在园林中的群体活动,不仅文人之间相互交流,促进了诗文的创作,更为园林增添了人文气息和文学内涵,许多园林的品题都是出自与园主交好的文人之手,园主的建筑与文人的活动共同创造了人文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园林。
  注释:
  [1]王星江. 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东莞可园[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3.
  [2]王星江. 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东莞可园[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3.
  [3]王星江. 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东莞可园[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3.
其他文献
摘 要:纵览当今书坛,书家们选择最多的书体不是篆书、楷书、隶书,而是行草书,这就不难判定。当今“时代精神”的突出表现是随意率真的行草书体,至于个人风格、装潢形式等都是围绕在这个圈中旋转的。  关键词:语言符号;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  在全世界人们所使用的文字中,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上唯一被称为艺术的文
什么留住了我,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风中的院门沙沙作响,老家的黄狗趴在田地间看时光流,那时候的阳光和风,在村庄中留下空气的影子,唯有故土黄昏长,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在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都在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于是,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唯有故土黄
摘 要:在鲁迅的很多作品中,思想启蒙一直是很多读者关注的焦点。从《呐喊》的自序里,我们就可以窥探出鲁迅先生当初选择弃医从文背后的原因,他要唤醒那些体格健全、思想愚昧的民众,他要作为思想启蒙的前驱者,站在文化革命的最前线。但是同时鲁迅又对启蒙带有深深的怀疑,在他的笔下许多革命者都失败了,作者如此设置结局,却足够引发读者对社会深层次原因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鲁迅;思想启蒙;《呐喊》;《彷徨》  作
摘 要:床作为一个特殊意象在《在切瑟尔海滩上》多次出现。那张雪白而狭窄的四柱大床不仅是一个男女主人公赤诚相对,最终爆发冲突的场所。同时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中产阶级社会中无处不在的严肃道德传统的对青年的束缚和压抑之下,男女主人公渴望释放感官欲望的象征。本文通过对“床”意象的解析,阐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青年心理的本相。  关键词:床;意象;心理;欲望;禁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曾几何时,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曾几何时,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我看见他妻子被人调戏却力求息事宁人背后的无奈,我触摸到他被发配到沧州却委曲求全的眼泪,而最后,我只听得他在梁山上,对世事感慨的怒吼,回声打在每一块山石上,也敲击在我们每一位为正义喝彩的人的心上。  《水浒传》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对人的思想、行为变化的精准刻画上,还在于对人物的高度理想化中又有几分真实,
作者简介:吴广义(1947-),辽宁沈阳人。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包头师专,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务,并兼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内蒙古社科联及包头社科联专家评委,包头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主要著作《解读道德经》(获内蒙社科政府二等奖)、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河北教育出版社),《大学语文》(远方出版社),《先秦文学论集》(远方出
摘 要:《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著名的动物小说。小说中作者对动物界的弱肉强食进行了描绘,也对在极端条件下人与狗之间的生死相依的情感进行了表达。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巴克遇到了理想的主人,从此因对一个人的爱而生。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巴克;爱  作者简介:黄燕青(1983-),男,内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作者简介:郭德君(1977-),男,甘肃灵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2  忽然对崇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就在我家乡灵台县的西边,但从来没有去过,无论怎么想象都无法想出她的真实面貌。想想在地域辽阔的甘肃竟然有如此袖珍的一个县,面积只有850平方公里!同在甘肃,一个酒泉市的面积都约1
岩画是史前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最近,在亚马孙热带雨林中发现了大量一万多年前的岩画,这为研究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新的资料。  Thousands of rock art pictures about huge Ice Age creatures have been revealed by researchers in the Amazon rainforest. The paintings were
摘 要:苏童历来是一位营造意象的好手,解读苏童作品中的核心意象无疑是阐释其作品的关键。“绳索”是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中反复呈现且寓意深刻的意象。它的直接对照是“捆绑”。“绳索“象征着对自由的束缚,代表正义的权威。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绳索;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3  王德威在他那篇《苏童论》的开首就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