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走笔紫燕来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guo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是说地摊的事。
  还是初学时,一半清醒,一半懵懂。常和两位老同事结伴而行。其中一位从八十年代逛摊一直逛到现在,算个老玩家,眼力是不错的。在初学的我看来他有光环,有神秘感,下意识地将他当老师,不管买什么,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另一位和我水平差不多,若老师不在,我们就商商量量买东西,可以增加一点保险系数。
  后来我自己给自己放了单飞。他俩依然结伴。因为我的喜欢和他俩的喜欢不一样了,常常我看中的东西,他们嗤之以鼻,他们看中的呢,我不以为然。只好各逛各的。
  大约是在与他们将分未分的那些日子,有时候还在一起逛,在一个摊子上看到了这件四方形瓷器(图1)。卖家管它叫水丞,网上的玩家好像也这么叫,说是文房器,比较上档次。我拿起来细看,是画的粉彩,还有文字,果然文气扑面。心中暗喜。惜一角有小伤,似被小刀劈去一片。当然刀未必劈得了瓷,是劈的感觉。我想要。他们摆手摇头说这种东西有什么可要的,建议我算了。我只好随他们。接下来逛摊逛得心神不宁,舍不得,放不下。遂和他们说,我还是想要那水丞。他们说你实在想要就要吧。于是我又返回那个摊子,去和卖家商量。
  卖家给的价格并不高,但我仍想还下一口,相持之间,我作了妥协,在他摊上多要了两件东西,一只民国的锡壶,一对民国玻璃花瓶,再加这件瓷器,共八百元。他同意了。水丞实价四百。他说,光水丞就值八百,这两件算送你的。
  我知道他说的是实情。那时候已经正中午了,许多人正在收拾东西准备打道回府,所谓货到地头死,他带来的东西没卖出他想要的价格,又不想带回去,只好便宜卖了算了。
  三件东西我都留到了今天。锡壶与花瓶我从来不看,丢在角落里蒙尘,但没有忘。因为我一看到这件方形瓷器就会同时想到它们。方形瓷器我则一直喜欢,近两年有人为它正名,说它不是文房器也不叫水丞,而是用来温酒的。与之配套,还应有一只小酒杯,酒杯上还有一只极小的杯盖。后来我果然看到了这样完整的三件套,的确是一种温酒器。
  将它正名为温酒器的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因为此类器物上多绘有与酒有关的题材,写着与酒有关的文字。我的这件,就写着“蚁绿春”(图1)。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我得到此器的当时就想,这蚁绿春,是不是一种酒的名字呢?
  还想,从前的酒,大约绿色的多,不然怎么会有灯红酒绿这样的词儿传世?
  现实生活中却极少见到绿酒,只有从前山西出的竹叶青,是极纯正的绿,非常好看也非常好喝,曾经被我偏爱。我不好酒。那时候如果有人劝我喝酒,我就说你拿竹叶青来,别的我不喝。我与竹叶青睽别已久,至少三十年没有见过它了。不知世上还有没有此酒,亦不知世上还会不会有人值得我问一句:“能饮一杯无”?
  这只四方的温酒盅儿,上端绘梅兰竹菊,两面文字,两面绘粉彩的梅花。因绘梅花,所以一面的文字是“玉照堂移种”(图2),表示此瓷上梅移自宋人张功甫的玉照堂。张氏爱梅, 在自己的玉照堂中遍植梅花, 又爱在梅下饮酒赋诗。梅花从他堂中移来, 自是名种。一面文字是“蚁绿春”,又题有“多福多寿堂选”字样。多福多寿堂为道光时一位蒙古王爷的堂名,堂主即为定烧此器的主人无疑。
  如此这般的一件美器,其实是应该深藏的,故我一直藏到如今。但不知何时真的能用它温一杯绿酒,在红灯下与人共饮——今生今世,怕是做不到了。
  前天从将要歇业的古玩店抱回一只沉甸甸的残瓶(图3、4),一路上如怀抱婴儿,小心翼翼的。
  初见这只瓶子是大半年前。当时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大家抱过去抱过来,都喜欢。但我知道大家都不会买。因我知道他们每个人的脾性,这样的残件,有人是坚决不会碰的,喜欢,看看,也就算了。有人则除非特别便宜才碰。我也算是便宜才碰中的一个。我本来稍贵一点也会碰,只要喜欢。可渐渐碰多了,家中摆的都是嵯岈其口的瓶子,不好看,还遭人诟病,所以出手越来越谨慎。
  当时价格确实不便宜。
  瓶主人也是性情中人。据说在外地看到了,开价很高,觉得拿回来很难卖掉,犹豫要不要买,于是问身边与之同行的孩子。孩子什么都不懂,说,不管贵不贵,你要喜欢你就买呗。于是朋友就买了。问孩子,显然就不准备保留理性,只想满足自己的喜欢。所以我们尽管都喜欢,可也都觉得贵。其中我的喜欢可能更多一些,我对朋友说,如果过年这只瓶子还在,我就买下来。朋友听我这样说,就说,如果真的过年还在,我就按进价给你,一分钱不赚你的。
  到过年瓶子果然还在,但我没有履约。今年的年前年后,我正抱病,正在很挣扎的时期,手中亦无闲钱,实在搬不动这只瓶子。只好对人家说了声抱歉。
  虽未抱回,心中念之系之,未能放下。因为它实在太精彩。瓶上绘一架紫藤,绿叶紫花,随风摆动,似能嗅到花香(图5);三只燕子翻飞其间,几乎与真的燕子一般大小,像是活的,仿佛可以听到呢喃燕语(图6、7、8)。就不费功夫用文字去形容一幅精妙的瓷上佳作了,怎么形容也形容不好,人们爱用四个字“栩栩如生”,用多了也觉得俗套,没感觉了。但细想又只能说如生。说像真的,像活的,比怎么形容都准确。
  美学家们爱讲形与神,以为形似便落了下乘。其实如生并非简单的形似,一定是形神兼备才仿佛能飞能鸣,有色有香。味道这个东西,有形抑或无形?我以为是有形的。世间万物的形态都是天然而有味道的,人去描摹,只要得自然之形,当然就好,就有味。那些入微的地方,皆有笔墨在。若露出刻意的人工,一定拙劣。能得自然之形者亦出于自然,随心所欲,皆臻其妙。欲佛,欲道,欲儒,欲仙,欲高深,欲学问,欲人文,欲禅意,欲笔绽莲花,欲穷尽物理,欲摒弃物相而得天地万物之真意,都是一个“欲”字当先,肯定不自然。
  说白了,写画为文,道理都一样,不能主题先行。不但不能预设一个政治主题,亦最好不要预设其他看上去似乎玄妙高深的东西。只要你想说明什么,你就一定什么都说明不了,最多收获一点看上去的所谓深刻,得到几声盲目无知者的喝彩。
  这紫藤飞燕,在瓷上写来他的初衷不敢说无欲,但也略得自然之妙,已经很不容易。
  瓶上无款。上过手的人都说是品卿之作。金氏确实在瓷上画过很多飞燕,风格各不相同,这只瓶子也确像他的手笔。但既然无款,就不能定论,还是说疑似吧。
  古人爱画柳燕,桃燕。紫藤燕子也多,较桃柳少一些。盖因紫藤比桃柳难以表现。我喜欢的画家,伯年、白石,都画过这个题材。这个瓶子上的一架紫藤,则又胜过任与齐。因为它是用彩料在瓷上画成,瓷本如玉,彩料又具晶莹通透之美,碧叶紫花,格外有质感,有立体的效果,比纸绢施彩尤为鲜活。
  此瓶大残,却又做过很多完整瓶子的母本。我看到过好几只,有的甚至还署上品卿之款。识者可自辨,我不多说了。
  我只能说,它是这个世间的惟一。(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江苏宜兴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其特产紫砂壶造型丰富,技艺奇绝,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兼实用与审美为一身,是世界陶苑的一支奇葩。  上世纪的1949年初,经过八年的抗战与三年的内战,宜兴城内外破坏严重,紫砂产量锐减,制壶艺人只剩二十多人,紫砂壶艺人陷入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10月,以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邵陆大、范正根、范祖德七位名师为首,组织了37位紫砂艺人成立了
期刊
傅抱石(1904-1965年)是中国现代画坛的一代宗师,“新金陵画派”的领袖人物。他为推动中国画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画的艺术创作倾注了毕生心力。他创作的人物画自成一格,能够以形求神地表现其内在气质。作品中的人物多以仕女、高士和历史人物、古典文学等人物为题材,形象高古,用笔洗练,注重气韵,画意深邃。同时讲究线条凝练,勾勒有变,画法不同于传统沿袭的画谱,崇尚革新。  虽然傅抱石非专门画人物的画家
期刊
据考证,枕的起源大概在殷商时代,而关于枕的最早记录是春秋时期《诗·陈风·译波》上面记录的“辗转伏枕”。那么瓷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现得知,在河南安阳的隋代开皇年间的张盛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瓷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瓷枕实物。从陶瓷材质的发展来看,经过了由陶至瓷的转变,枕也是如此。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瓷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多见于唐、宋、元年间,尤其是宋代瓷枕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期,如定窑、吉
期刊
他是黄河母亲最痴情的儿子。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举世闻名的黄河作为绘画母体,他对母亲充满热爱和崇敬,呕心沥血,倾尽全力,施展旷世才华,把黄河母亲的宽阔之美、雄浑之美、壮丽之美、神秘之美、深邃之美、灵动之美、玄妙之美、磅礴之美、博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是呤唱黄河最浪漫的歌手。他开创性地用一幅幅鸿篇巨制作为音符,演奏出黄钟大吕般的盛世强音;他笔下的黄河,就如巨龙呤唱着奔涌而来,欢腾而去,弹奏出激昂向上
期刊
说起玉琮,我们自然会想到江浙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玉琮。数量多、体形大、纹饰精致,是良渚文化玉琮最主要的特征。  我国古代玉琮与人们的社会制度及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并有一个产生、发展、盛行、衰落的历史过程。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发现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51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如图1玉琮,高2.15厘米,宽1.77厘米,孔径0.9厘米。虽然体量小、玉质差、光素无纹,其貌不扬,
期刊
以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代表的现代“岭南画派”翘然崛起,融贯中西的写实画风给20世纪中国画坛带来了一股新气象,并且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力。因寓居华夏“四大文化古城”之南京,我对长眠于此的高奇峰(1889-1933年)一直怀有仰慕之情,现就其丹青艺术及作品交易状况作一基本评述,以飨广大读者朋友。  一、短暂而不凡的人生经历  清末光绪十五年(1889年),高奇峰出生于广东番禺,在兄弟6人中排行第五,
期刊
“三羊开泰”,最早出自华夏传统文化典籍《周易》(又称《易经》),意指“冬去春来”。其称爻(yáo)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祥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而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十月为纯阴之象的坤卦,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为春天开始,有“吉亨兴盛之象”。故古人取“羊”谐音“阳”,称为“三羊(阳)开
期刊
“镇江画派”是清代中后期乾、嘉年间活跃在镇江地区的地方画派,亦称“丹徒派”、“京江派”,主要画家有张、顾鹤庆、潘恭寿等。他们主张师法自然,画风具有地方特色,和当时的正统画派“娄东派”崇尚摹古、陈陈相因的画风有明显区别,但同清初“金陵八家”邹等人的画风又有相近之处,因此,有人将其视为“金陵画派”的传承者,而忽视了“镇江画派”的客观存在。清末蒋宝龄《墨林今话》曰:张“诗画著名京口,花卉、竹石、佛像皆超
期刊
马家窑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属于公元前3300到21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已有5800多年的历史。由于这些陶器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因此命名为马家窑彩陶。  远古时期,当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彩陶延续发展数千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家窑
期刊
牛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二,据传说是因为生性忠厚老实,所以被狡诈的老鼠抢占了生肖首位。中国以农业为本,寒来暑往、春耕秋收,默默无闻的老牛,任劳任怨,耕耘希望,护卫丰收。因此,牛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成为了历代诗词歌赋、丹青妙笔中的主角,人们日日照容的青铜镜也不例外。  铜镜上以牛为主题的装饰图案,在定名上往往比较混乱,如“吴牛喘月”、“犀牛望月”等等。实际上,铜镜背面装饰的牛,根据场景的不同,意义也不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