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在现代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o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积极参与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人才。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本文主要就讨论法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及定位三个方面作以探讨。
  关键词:讨论法;历史教学;定位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而这种方法古已有之。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他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古代希腊的教育,论辩研讨之风盛行,苏格拉底用“问答法”进行教学,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的答案;以上的教学方式都遵循了一个共同的方法,就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就是课堂讨论的方法。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多,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讨论法在现代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法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课前教师作好准备,精心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布置给学生,然后自己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查阅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
  
  讨论法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意见,要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来澄清自己的认识。在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讨论氛围中,学生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切磋,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同时,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现象虽曲折复杂,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总是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存在。如: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让学生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观点。讨论: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是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第一,讨论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讨论问题的设计。所设计的问题,最好是没有现成答案,或者是带有争议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允许不同观点、结论的存在,即使讨论得出统一的结论,这个结论只能是自由思考表达的结果,而不是教师、书本强加的结果,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思想自由交锋的空间,真理只会越辩越明。如,在讲鸦片战争时,让学生讨论:“落后是否一定挨打”?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于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出现了几种看法,有的同学说:“落后没有挨打”,如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使每个民族能够和睦相处,使边疆落后的地区得到发展。有同学认为:“落后可以打先进”如女真贵族攻打中原后定都北京就是很好的例证。还有的同学说,可以“和平相处”,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家不分大小,实力强弱与其它国家和平相处。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几个认识:落后不是挨打的理由;落后不应该挨打;历史上先进可以成后进,后进可以变先进,谁也别想打谁。让学生别开生面地进行反思,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论从史出,结论的求同与存异。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中“事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严格的归纳性或推理性,“史”与“论”常常是分离的。从认识角度来说,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很少能“一步到位”地达到教材中认识高度,从教学角度说,问题探讨要依据材料进行思考,并在讨论中升华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和体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历史对象是极其繁杂的,同一个历史对象具有多重本质特征,有些课题的本质特征就是相互对立的。”这些因素决定了“教学结果应是一个多元并存的半成品状态,而不是定于一尊的最后结果状态”。实际上,“论从史出”即意味着教师利用一手或二手材料,引导学生辩证、唯物地认识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见解。如在讲第三次工业革命时,首先引导学生纵向联想前二次科技革命,并综合分析比较前二次科技革命的条件及其特点和影响,让学生自己参照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条件、特点和影响,讨论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条件、特点和影响,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自主学习的热情非常高,不拘泥于书上的结论,产生了新的观念。只有坚持“论从史出”,课堂讨论的结果才能既“求同”又“存异”。
  总之,讨论法教学作为现代历史教学的一种方法,要求我们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探索、思考中变得日益博学、睿智,教师不再是蜡烛,因为我们也能从学生身上吸取营养,不断地更新自己。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标准》2008
  [2][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等译,《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墨人编著《论语》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4]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五版
其他文献
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区——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已经连年萎缩,受此影响,近期黑龙江省内油脂加工企业只有少量在收购大豆,八成以上企业仍旧停产。
学生评教是教育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迫切地需要还原学生评教的本质功能,将评价教师与评价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评教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
不少语文教师都非常注意课文的教学设计,明白这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应该说这一认识是没有什么疑义的,问题在于对成败标准的看法。成乎败乎,在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训练、兴趣培养的有效度,而不在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有些课堂教学表演味太重,显出十足的“作秀态”和“噱头化”,主要是理念上对“设计”的认定发生了严重偏差。教学设计,不只是单一的、技术性的手段和形式。好的“设计”应该是合目的的手段、有内容的形式,是
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艺术是文化,是文化精神的个性张扬,因此,艺术教育必须以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为底蕴,不断汲取民族文化精神营养,立足民族文化传统,张扬民族文化个性,反映民族哲学和人文精神。目前,我国艺术教育和艺术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还存在着值得反思的问题。  艺术是生活的艺术:艺术必须立足于社会生活,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惯,是一个民族
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三大特征: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而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日益下降;每个单元的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而农业的布局更加分散;农村居民家庭人均
[摘要] 分析了《基础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材建设提出内容更新和优化机制,对课程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分别提出“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 基础工程 教材建设 研究性教学 生产实习    《基础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交通土建)专业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理论和实际应用并重的课程,主要研究桥梁、道路及其他人工构造物地基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