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情境的语文教学中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d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和谐关系情境——“乐学”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进而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下学习,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积极性高,效率高;而在紧张、独裁、死板的教学情境下学习,反应迟钝,操作迟缓,感觉痛苦,效率低。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尊重、信任、发展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课堂对话,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情境下愉快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与学生做真正的朋友。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走进课堂,走进知识,迸发智慧火花,快乐学习。有时一个甜蜜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微的点头,都会给学生无比的信心,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人性得到张扬。学生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苦学”变为“乐学”,“负担”变为“享受”,真正把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生命体验。
  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地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是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情境,学生在课堂上不时地遇到一个又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促使其积极开动脑筋,进入一种思维、探究的理想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师生们恰到好处的发问,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思维,反馈教学信息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设疑,以疑导思,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设疑要因人而异,因教材而异,因课堂氛围而异,因教学过程而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钻研教材,搞清教材知识体系,弄通知识结构,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同时还要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提问。
  三、画面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事物之间这一契合点展开教学,努力营造画面情境。让学生观画说文,看文绘画,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观画说文。教师可提供实物图画或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画面内容展开合理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流利科学的表达出来。如《爱莲说》一文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画莲花图,学生仔细观赏感受后,让他们说出莲花的形象特点,并能体会莲花的精神内涵。
  看文绘画。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可让他们根据文本的内容,展开充分想象,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描绘文本所展示的画面。这在诗词教学过程运用尤为充分。
  四、交流展示情境——合作探究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交流展示”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一大重要环节,它是学生把自己合作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别人的一个过程。这个环节是最能体现学生合作探究的程度和共同学习的成果,同时也最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交流展示前,教师要有意识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文本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成果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中,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交流展示中,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了辩论、表达。
  情境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生学习的“启发剂”,是语文学习“苦学”到“乐学”的直通车。 总之,行走在情境的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益,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张扬个性才能演绎出不同的人生。写作也是如此,写作中只有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做作文的主人,才能写出有特色的亮点作文。   一、创造氛围,搭建个性发挥平台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吸引学生。我设计话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演讲、辩论中得以发挥,让他们的个性在唇枪舌剑中得以展现。通过讨论,每一个学生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把一个宽泛抽象的生活话题变成一个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供
期刊
阅读效率是一线教师比较纠结但又必须深刻思考的课题。何为效率?字典的解释是:①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共中所占的百分比。②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如果以阅读教学为衡量对象,这两个解释都适合。所以,综合考虑,教学效率应该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的质量因素,即教学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二是教学的数量因素,即单位时间内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怎样使学生在一节课内又快又
期刊
众多的文章,结尾形式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然而,不管哪一种都要与文章紧密相连,切不可游离于主题之外。现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样式,供同学们欣赏借鉴。  一、自然收束式  叙事过程一路向前渐近式发展,高潮过后,至结尾处自然收束,无丝毫做作。这是文章结尾样式中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简便易学。  请看下面几个结尾片断:  1、这一年秋天,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
期刊
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一位教授提出一个观点:目前,语文越来越承担它本不应该承担的东西。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可是,难道数学、物理、化学就不是生活了吗?其实,语文就是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有一种看法,认为在语文中加上 “孝”“理想”等东西,学生就会真的在反复的说教之下变得“孝”、有理想,这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该为超载的语文“减负”。  教授的观点可以说切中了我们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期刊
一、读其文,走近大师  在学习《桃花源记》的基础上,简单了解其人,然后是阅读他的《五柳先生传》,萧统的《陶渊明传》,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还有,他的《与子俨等疏》《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诗歌。  在查阅同学们的读书笔记时,我发现了有全文抄写《五柳先生传》的,有摘抄《归去来兮辞》的,有诗歌抄录并赏析的:《归园田居》《饮酒》最多。还有,最可贵的是万馨蔚还提出了自己的读书疑惑:五柳先生传所
期刊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尤其是古诗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却远远达不到教者的期盼。  古诗文,她毕竟来源于久远的历史,历史的沧桑会将古今之人的情感链接蒙上尘埃,要清晰地感于历史,便要走进历史,从而感悟古绪。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
期刊
事实证明,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利用“空白”艺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的趣味,品味语文的美丽。   一、独思是创新精神的沃土   1、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明理学家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他们都是把握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思。其实,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语感
期刊
一、导学案的优势  导学案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1.导学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往学生学习被动,像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亦步亦趋,无所适从,学习起来感觉吃力,索然无味。即使教师布置预习任务,他们也只是草草地把课文看一遍,敷衍了事。但自从实施了导学案以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主要是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掌握
期刊
事实证明,“说”的能力高低、质量优劣不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本领呢?在训练之前首先要向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正确流利;开口时要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要把话讲完整、讲清楚。  然后结合具体的训练方式与课文保持同步,就地取材,再结合焦点时事辐射性散开,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  1、感悟教材 述——听—
期刊
一、语文教师要有雄鹰的壮志  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走上语文教育的那一天起,首先肩负起的是一个为人师的责任,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远大的报复,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我们更是太阳底下最最光辉的语文教师,在我们的肩上肩负起的是语言教育的启蒙!所以我们要像雄鹰飞向长空一样树立终身学习的志向。  二、语文教师要有鱼群的谋略  请大家看一则报道:中新网4月6日电据外媒报道,菲律宾宿务岛的一个庞大沙丁鱼群伪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