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天花藏主人著的《玉娇梨》以其“一见钟情”“小人拨乱”“及第团圆”的结构模式,给明末写实风格盛行的婚恋题材领域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尤其是红玉与卢梦梨两位佳人,展现了封建社会桎梏下适婚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进而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和自主的掌控力。
[关键词]《玉娇梨》 自我意识 自主追求 自主掌控力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77-02
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两性格局桎梏之下,女性无论在政治、经济,以及婚姻上都注定没有自主权。“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1]女性的从属、没选择权的社会属性,导致了女性自我意识在经历了相当长的黑暗时期后,在激进与保守中往来折返,摸索前行。这一过程,在以婚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莺莺传》中崔莺莺被情诗动心,“自荐枕席”,在明知将被抛弃,却只能哀怨“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娇红记》中王娇红虽意识到“聪俊女子,宁为卓文君之自求良偶,无学李易安之终托匪材”[2],几番以死相抗,却落得郁郁而终。
作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滥觞之作,《玉娇梨》可谓明末写实风格盛行的婚恋题材领域的一股清新之风。天花藏主人笔下的红玉、卢梦梨以其对婚恋自主的意识、自主追求和自主掌控力,展现了明末封建社会的桎梏下,适婚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
一、婚姻的自主意识
《玉娇梨》中红玉与卢梦梨的自主意识,突出地表现在她们对婚姻爱情中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追求目标。不论是前有父百般择选的红玉,还是“严父向背”,毅然托身嫁妹的卢梦梨,在择婿的问题上,都坚守着“不嫁俗子”的立场。
红玉的择婿观表面上是以其父白太常,“只要选择一个有才有貌的佳婿配他”的意志为主的。红玉婚姻路上最具挑战性的磨难,当属杨御史“为儿谋妇”不成,暗下黑手,白家凭空受难一关。年迈父亲远涉“塞外沙漠之地”,吓哭的红玉“连连顿足说道:‘此事怎了,此事怎了?倒是孩儿害了爹爹。’”[3]父为己受难的关键时刻,红玉清醒而冷静地分析着即将面对的困难,谋划着自身的安排处置,以便让父亲无忧上路,却丝毫没有惯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那样,采取最简单易行的抛却自身,以嫁救父的昏念。
相较红玉有个面面周全的父亲,“严父见背”,卢梦梨就全凭自身的单打独斗。在男权夫权弥漫的封建社会,“门楣冷落”“待字闺中”“绝无知者”让卢梦梨看穿世事,“不知绝色佳人,或制于父母,或误于媒妁,不能一当风流才婿而饮恨深闺者不少。”[3](154)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准确意识,促使其在择婿问题上更加现实、紧迫。“后园赠金”“托身嫁妹”“劝求功名”这一系列的举动,环环入扣,充分展现了卢梦梨在择婿问题上的认识清醒、目标明确。
二、婚恋对象的自主追求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婚恋哲学体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强烈的、消极的宿命婚姻观占据着霸权地位。有意推陈出新的天花藏主人,虽然有意将故事冲突脱离既往“家长”与“年青男女”矛盾的内核,但受制于传统礼教根深地固的影响,在情节设置上仍难免带有痕迹。
红玉见到张轨如“字迹写得恶俗”,“已有几分不喜”,又听到嫣素对张轨如外貌的一番形容,喟然感慨“我好命薄”。才貌双俱是红玉对佳婿的基本原则。对于白太常欣赏有加,她“低头不语”,“只不做声”。直至白太常出主意“权作一个西宾”“慢慢探他”,红玉才“如此甚好”。由此可见,红玉既是个有主见,又不轻言否定放弃。再看其花园私窥时的心理描写:
“前日嫣素说得此生十分丑陋,我想他既有才如此,纵然丑陋,必有一种清奇之处。今日嫣素幸得不在面前,莫若私自去偷看此生端的如此,若果非佳偶,率性绝了一个念头,省得只管牵肠挂肚。”[3]
如果说不偏听,主意己定,显示了红玉在追求爱情上独立、果敢的一面。那么,在确定《春柳诗》的真正作者,真才子苏友白后,红玉在追求爱情的表现上又是另一番缜密周道。通过嫣素之口,我们可以看到:
“郎君休得轻视我家小姐,我家小姐贞心定识不减古媛,今日一言既出,金玉不移。郎君只管放心前去,管留此东床待君坦腹。”[3]
红玉对婚姻追求的决心可见一斑。白太常满心欢喜将红玉与卢梦梨许给假柳生之名的苏友白,红玉惊得“不敢做声”,却仍能矢志不移地表示“虽未会面”“心已许之”,礼教的冲突与情感冲突之下,红玉放弃了正面冲突,寄转机于保媒的舅舅来时“自肯尽言”。
在《玉娇梨》中卢梦梨的自主追求可谓酣畅淋漓。隔墙偶见苏友白,一见倾心,果敢挑战封建伦理规则,“头戴弱冠”,引才子后花园相见。一番把臂相谈,探得内情,卢梦梨“羞涩半晌”,在苏友白的催促之下,吞吐实意:
“小弟有一舍妹与小弟同胞,也是一十六岁,姿容之陋酷类小北,学诗学文,自亲见背,小弟兄妹间实自相师友。虽不及仁兄所称淑女之美,然怜才爱才,恐失身匪人。一向缘家母多病,未遑择婿。小弟因年少,不多阅人,兼之门楣冷落,故待字闺中,绝无知者。昨接头偶见仁兄翩翩吉士,未免动嫖梅之思。小弟探知其情,故感遏仁兄。谋为自媒之计。今挑问仁兄,知仁兄钟情有在,料难如愿,故不欲言也。今日之见,冀事成也。异日见来,事已不成,再眉目相对,纵兄不沮此见笑,弟独不愧于心乎?故有或不见之说,今仁兄以市交责弟,弟只得实告,此实儿女私情。即今言之,已觉面热颜赤,倘泄之他人,岂不令弟羞死”[3]
这一番“托妹自嫁”的大胆主动,绝非卢梦梨冲动而为,“昨已与弟言之矣,娶则妻,奔则妾,自媒近奔,既以小星而待君子亦无不可”[3](158),思虑之深,足可见其追求之坚定。同是面对许以柳生,卢梦梨并无红玉“难直说”之惧,坚定自主地追求“若是小妹之情,姐姐不妨略道一二。就是舅舅之意,原是为好,非故相抵梧;若知道小妹之委曲,或者别有商量”。[3]
三、自主的掌控力
女性自我意识中的最终实现,主体在客观世界中通过自我谋划、掌控占据着决定性因素。封建社会女性的从属以及完全失去选择权的地位,注定了婚姻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恩格斯曾指出:“在一切历史上主动的阶级中间,即在一切统治阶级中间,婚姻的缔结与对偶婚以来的做法相同,仍然是一种由父母安排的、权衡利害的事情。”[4]
红玉完全束缚在封建家长包围内,择偶上完全是父亲白太常、舅舅吴翰林代言。在避居吴翰林家中,向苏友白求媒更是无一言一语参与。摆布之下,红玉仍通过嫣素之口,为实现与苏友白之婚展示自主掌控和谋划:
“小姐昨日与贱妾再三商议,欲要与老爷说明,又恐事涉于私,不好开口;欲烦郎君当面辩明,又恐郎君与张郎为仇,必多一番口舌,故此两难,如今算来算去,止有一条好路,叫郎君不必在此惹人耳目,请速速回去,只央我家舅老爷来说亲,再无不成之理,张家厌物,郎君去后,小姐自叫老爷打发他去,岂不两全。”[3]
《玉娇梨》中卢梦梨的谋划和掌控力让人叫绝,后花园中“发乎情、止乎礼”地与苏友白私定终生,仍能洞穿世事,虑事周详地谋划出一番清醒之路:
“千秋才美,固不需于宝贵,然天下所重者功名也。仁兄既具拾芥之才,此去又适当鹿鸣之候,若一举成名,则凡事尽易为力矣。大都绝世佳人既识怜才,自能贞守。何必汲汲作儿女情痴之态,以误丈夫事业。”[3]
四、不足
明末清初程朱理学与反宋明理学两股新旧思想斗争激烈,在《玉娇梨》中依稀可见两种思想角斗的影子。重功名、依仗家长的认同与理解,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通过红玉与卢梦梨对婚姻的自主追求和自主掌控,依稀可见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明)孟称舜(著),欧阳光(注释).娇红记[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0
[3](清)荑秋散人编次,韩锡铎校点.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一):玉娇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发行,1999.
[关键词]《玉娇梨》 自我意识 自主追求 自主掌控力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77-02
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两性格局桎梏之下,女性无论在政治、经济,以及婚姻上都注定没有自主权。“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1]女性的从属、没选择权的社会属性,导致了女性自我意识在经历了相当长的黑暗时期后,在激进与保守中往来折返,摸索前行。这一过程,在以婚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莺莺传》中崔莺莺被情诗动心,“自荐枕席”,在明知将被抛弃,却只能哀怨“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娇红记》中王娇红虽意识到“聪俊女子,宁为卓文君之自求良偶,无学李易安之终托匪材”[2],几番以死相抗,却落得郁郁而终。
作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滥觞之作,《玉娇梨》可谓明末写实风格盛行的婚恋题材领域的一股清新之风。天花藏主人笔下的红玉、卢梦梨以其对婚恋自主的意识、自主追求和自主掌控力,展现了明末封建社会的桎梏下,适婚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
一、婚姻的自主意识
《玉娇梨》中红玉与卢梦梨的自主意识,突出地表现在她们对婚姻爱情中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追求目标。不论是前有父百般择选的红玉,还是“严父向背”,毅然托身嫁妹的卢梦梨,在择婿的问题上,都坚守着“不嫁俗子”的立场。
红玉的择婿观表面上是以其父白太常,“只要选择一个有才有貌的佳婿配他”的意志为主的。红玉婚姻路上最具挑战性的磨难,当属杨御史“为儿谋妇”不成,暗下黑手,白家凭空受难一关。年迈父亲远涉“塞外沙漠之地”,吓哭的红玉“连连顿足说道:‘此事怎了,此事怎了?倒是孩儿害了爹爹。’”[3]父为己受难的关键时刻,红玉清醒而冷静地分析着即将面对的困难,谋划着自身的安排处置,以便让父亲无忧上路,却丝毫没有惯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那样,采取最简单易行的抛却自身,以嫁救父的昏念。
相较红玉有个面面周全的父亲,“严父见背”,卢梦梨就全凭自身的单打独斗。在男权夫权弥漫的封建社会,“门楣冷落”“待字闺中”“绝无知者”让卢梦梨看穿世事,“不知绝色佳人,或制于父母,或误于媒妁,不能一当风流才婿而饮恨深闺者不少。”[3](154)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准确意识,促使其在择婿问题上更加现实、紧迫。“后园赠金”“托身嫁妹”“劝求功名”这一系列的举动,环环入扣,充分展现了卢梦梨在择婿问题上的认识清醒、目标明确。
二、婚恋对象的自主追求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婚恋哲学体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强烈的、消极的宿命婚姻观占据着霸权地位。有意推陈出新的天花藏主人,虽然有意将故事冲突脱离既往“家长”与“年青男女”矛盾的内核,但受制于传统礼教根深地固的影响,在情节设置上仍难免带有痕迹。
红玉见到张轨如“字迹写得恶俗”,“已有几分不喜”,又听到嫣素对张轨如外貌的一番形容,喟然感慨“我好命薄”。才貌双俱是红玉对佳婿的基本原则。对于白太常欣赏有加,她“低头不语”,“只不做声”。直至白太常出主意“权作一个西宾”“慢慢探他”,红玉才“如此甚好”。由此可见,红玉既是个有主见,又不轻言否定放弃。再看其花园私窥时的心理描写:
“前日嫣素说得此生十分丑陋,我想他既有才如此,纵然丑陋,必有一种清奇之处。今日嫣素幸得不在面前,莫若私自去偷看此生端的如此,若果非佳偶,率性绝了一个念头,省得只管牵肠挂肚。”[3]
如果说不偏听,主意己定,显示了红玉在追求爱情上独立、果敢的一面。那么,在确定《春柳诗》的真正作者,真才子苏友白后,红玉在追求爱情的表现上又是另一番缜密周道。通过嫣素之口,我们可以看到:
“郎君休得轻视我家小姐,我家小姐贞心定识不减古媛,今日一言既出,金玉不移。郎君只管放心前去,管留此东床待君坦腹。”[3]
红玉对婚姻追求的决心可见一斑。白太常满心欢喜将红玉与卢梦梨许给假柳生之名的苏友白,红玉惊得“不敢做声”,却仍能矢志不移地表示“虽未会面”“心已许之”,礼教的冲突与情感冲突之下,红玉放弃了正面冲突,寄转机于保媒的舅舅来时“自肯尽言”。
在《玉娇梨》中卢梦梨的自主追求可谓酣畅淋漓。隔墙偶见苏友白,一见倾心,果敢挑战封建伦理规则,“头戴弱冠”,引才子后花园相见。一番把臂相谈,探得内情,卢梦梨“羞涩半晌”,在苏友白的催促之下,吞吐实意:
“小弟有一舍妹与小弟同胞,也是一十六岁,姿容之陋酷类小北,学诗学文,自亲见背,小弟兄妹间实自相师友。虽不及仁兄所称淑女之美,然怜才爱才,恐失身匪人。一向缘家母多病,未遑择婿。小弟因年少,不多阅人,兼之门楣冷落,故待字闺中,绝无知者。昨接头偶见仁兄翩翩吉士,未免动嫖梅之思。小弟探知其情,故感遏仁兄。谋为自媒之计。今挑问仁兄,知仁兄钟情有在,料难如愿,故不欲言也。今日之见,冀事成也。异日见来,事已不成,再眉目相对,纵兄不沮此见笑,弟独不愧于心乎?故有或不见之说,今仁兄以市交责弟,弟只得实告,此实儿女私情。即今言之,已觉面热颜赤,倘泄之他人,岂不令弟羞死”[3]
这一番“托妹自嫁”的大胆主动,绝非卢梦梨冲动而为,“昨已与弟言之矣,娶则妻,奔则妾,自媒近奔,既以小星而待君子亦无不可”[3](158),思虑之深,足可见其追求之坚定。同是面对许以柳生,卢梦梨并无红玉“难直说”之惧,坚定自主地追求“若是小妹之情,姐姐不妨略道一二。就是舅舅之意,原是为好,非故相抵梧;若知道小妹之委曲,或者别有商量”。[3]
三、自主的掌控力
女性自我意识中的最终实现,主体在客观世界中通过自我谋划、掌控占据着决定性因素。封建社会女性的从属以及完全失去选择权的地位,注定了婚姻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恩格斯曾指出:“在一切历史上主动的阶级中间,即在一切统治阶级中间,婚姻的缔结与对偶婚以来的做法相同,仍然是一种由父母安排的、权衡利害的事情。”[4]
红玉完全束缚在封建家长包围内,择偶上完全是父亲白太常、舅舅吴翰林代言。在避居吴翰林家中,向苏友白求媒更是无一言一语参与。摆布之下,红玉仍通过嫣素之口,为实现与苏友白之婚展示自主掌控和谋划:
“小姐昨日与贱妾再三商议,欲要与老爷说明,又恐事涉于私,不好开口;欲烦郎君当面辩明,又恐郎君与张郎为仇,必多一番口舌,故此两难,如今算来算去,止有一条好路,叫郎君不必在此惹人耳目,请速速回去,只央我家舅老爷来说亲,再无不成之理,张家厌物,郎君去后,小姐自叫老爷打发他去,岂不两全。”[3]
《玉娇梨》中卢梦梨的谋划和掌控力让人叫绝,后花园中“发乎情、止乎礼”地与苏友白私定终生,仍能洞穿世事,虑事周详地谋划出一番清醒之路:
“千秋才美,固不需于宝贵,然天下所重者功名也。仁兄既具拾芥之才,此去又适当鹿鸣之候,若一举成名,则凡事尽易为力矣。大都绝世佳人既识怜才,自能贞守。何必汲汲作儿女情痴之态,以误丈夫事业。”[3]
四、不足
明末清初程朱理学与反宋明理学两股新旧思想斗争激烈,在《玉娇梨》中依稀可见两种思想角斗的影子。重功名、依仗家长的认同与理解,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通过红玉与卢梦梨对婚姻的自主追求和自主掌控,依稀可见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明)孟称舜(著),欧阳光(注释).娇红记[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0
[3](清)荑秋散人编次,韩锡铎校点.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一):玉娇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发行,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