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人文精神越来越应该重视,它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品味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笔者总结三点方法,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品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b)-0146-01
人文精神就是指符合人的发展、尊严,体现人的价值的道德与价值观念等因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学生的人文精神,更是当代人才发展的迫切需要。21世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代人才观念,不仅仅只是“高智商”、“高技术”等智力概念的代名词,它更注重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体现的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健全人格。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来扭转当代学生人格失落、精神颓废、性格偏激、有才无德的现象,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尽管人们对素质的划分一直很不统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任何一种分法,都不会潜心漏掉思想道德这一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如果我们的教育希望促进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尊重并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促进每一个人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如果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精神上充分发展的有理想有信念的人,促进每一个学生幸福的人生,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教育所致力于的未来,不仅物质发达,而且精神富有,那么,我们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就不能不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大力加强这种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培养,以使我们的学生形成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像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而不致于因为缺乏这方面的陶冶机会,而成为刻板教条、乏味单一的,冷冰冰的机器上的模式统一的标准件,成为追求物质、追求名利而忽视情感、忽视心灵、忽视精神的人。
那么品味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方法有哪些呢?现简介如下。
1 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应当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学校教育既包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以人为本的精神塑造即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即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广大中学生是未来祖国的栋梁,必须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作为教育的主导,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词这个有利媒介,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在古诗词中,有许多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它们是最佳的德育教材。
如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他歌唱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不仅赞颂了木兰善良孝顺,而且赞美了她热爱国家的高尚品质。“忠”、“孝”在她这里得以两全了。在讲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启发学生思考:“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环境描写对突出木兰在从军期间为保为国家不顾严寒、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具有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在表达上也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教学中可以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结尾句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出诗人爱国家、爱天下的无私情怀,由此水到渠成的讨论杜甫的爱国之情的现实意义,这样就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了古诗词的教学中,而且拉近了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而且使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生搬硬套式,让人望而生畏,而是潜移默化式,令人肃然起敬。还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引导树立正确人生观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经常并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主要途径是政治课教学、班会、团队会和各科教学活动,古诗词教学就可以很好地渗透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要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份心力,表达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离别的情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即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由此展开讨论当自己处于艰难境遇或当自己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中时,要时刻心系国家、以大局为重;人生中难免遇到挫折、困难。
在讲到李白的《行路难》,抓住李白的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苦闷彷徨和抑郁不安,之后分析诗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心,在合作交流与讨论中,学生逐渐树立了勇于挑战困难的信心、坚定了勇往直前的理想。
3 培养良好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自我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语文教学中的道德修养其实就是在学习阅读相关优美的散文、生动的寓言、经典的古诗词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欣赏的品味、丰富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在不断阅读体会的过程中,自觉的在情绪上自我改造、在情趣上自我陶冶、在意志上自我锻炼和在欣赏能力上自我培养。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写炎炎赤日下,丁壮妇孺在辛勤劳作;因租税繁重而家田“输尽”的贫妇,在捡拾别人丢下的麦穗。面对这一画面,诗人十分惭愧,之后展开讨论:诗人为何惭愧,如果跨越时空,此时你是白居易你会怎么想?于是学生分组研讨,大多数学生流下了眼泪(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要不断反思不足、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尽量在生活小事中回报社会、感恩国家。
又如,杜甫《石壕吏》一方面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作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而“老妪力虽衰,请丛吏夜归”在讲解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之时,渗透学生要勇于承担责任,养成尊老爱幼、关爱弱者的优良品德。良好的品德在于培养,所以教师要时刻想到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引导,我想不久的将来定会使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升的新的高度。
总之,将古诗词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小雄.让古诗词走进中学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
[2] 雄芳芳.生命语文[M].中学语文教学参考[M].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7):10.
[3]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3.
[4] 张建航.美育——语文教学冲出重围的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0).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品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b)-0146-01
人文精神就是指符合人的发展、尊严,体现人的价值的道德与价值观念等因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学生的人文精神,更是当代人才发展的迫切需要。21世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代人才观念,不仅仅只是“高智商”、“高技术”等智力概念的代名词,它更注重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体现的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健全人格。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来扭转当代学生人格失落、精神颓废、性格偏激、有才无德的现象,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尽管人们对素质的划分一直很不统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任何一种分法,都不会潜心漏掉思想道德这一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如果我们的教育希望促进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尊重并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促进每一个人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如果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精神上充分发展的有理想有信念的人,促进每一个学生幸福的人生,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教育所致力于的未来,不仅物质发达,而且精神富有,那么,我们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就不能不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大力加强这种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培养,以使我们的学生形成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像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而不致于因为缺乏这方面的陶冶机会,而成为刻板教条、乏味单一的,冷冰冰的机器上的模式统一的标准件,成为追求物质、追求名利而忽视情感、忽视心灵、忽视精神的人。
那么品味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方法有哪些呢?现简介如下。
1 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应当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学校教育既包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以人为本的精神塑造即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即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广大中学生是未来祖国的栋梁,必须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作为教育的主导,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词这个有利媒介,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在古诗词中,有许多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它们是最佳的德育教材。
如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他歌唱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不仅赞颂了木兰善良孝顺,而且赞美了她热爱国家的高尚品质。“忠”、“孝”在她这里得以两全了。在讲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启发学生思考:“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环境描写对突出木兰在从军期间为保为国家不顾严寒、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具有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在表达上也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教学中可以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结尾句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出诗人爱国家、爱天下的无私情怀,由此水到渠成的讨论杜甫的爱国之情的现实意义,这样就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了古诗词的教学中,而且拉近了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而且使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生搬硬套式,让人望而生畏,而是潜移默化式,令人肃然起敬。还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引导树立正确人生观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经常并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主要途径是政治课教学、班会、团队会和各科教学活动,古诗词教学就可以很好地渗透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要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份心力,表达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离别的情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即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由此展开讨论当自己处于艰难境遇或当自己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中时,要时刻心系国家、以大局为重;人生中难免遇到挫折、困难。
在讲到李白的《行路难》,抓住李白的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苦闷彷徨和抑郁不安,之后分析诗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心,在合作交流与讨论中,学生逐渐树立了勇于挑战困难的信心、坚定了勇往直前的理想。
3 培养良好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自我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语文教学中的道德修养其实就是在学习阅读相关优美的散文、生动的寓言、经典的古诗词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欣赏的品味、丰富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在不断阅读体会的过程中,自觉的在情绪上自我改造、在情趣上自我陶冶、在意志上自我锻炼和在欣赏能力上自我培养。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写炎炎赤日下,丁壮妇孺在辛勤劳作;因租税繁重而家田“输尽”的贫妇,在捡拾别人丢下的麦穗。面对这一画面,诗人十分惭愧,之后展开讨论:诗人为何惭愧,如果跨越时空,此时你是白居易你会怎么想?于是学生分组研讨,大多数学生流下了眼泪(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要不断反思不足、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尽量在生活小事中回报社会、感恩国家。
又如,杜甫《石壕吏》一方面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作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而“老妪力虽衰,请丛吏夜归”在讲解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之时,渗透学生要勇于承担责任,养成尊老爱幼、关爱弱者的优良品德。良好的品德在于培养,所以教师要时刻想到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引导,我想不久的将来定会使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升的新的高度。
总之,将古诗词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小雄.让古诗词走进中学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
[2] 雄芳芳.生命语文[M].中学语文教学参考[M].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7):10.
[3]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3.
[4] 张建航.美育——语文教学冲出重围的有效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