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商业学校会计专业(121班)刘璐凯很幸运。自今年起,上海商业学校开办了首届“3 2”中高职“贯通班”,学生可以通过5年的学习,在毕业时取得大专文凭。刘璐凯是这个班级的一员。刘璐凯从幼儿园时就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从山东老家来到上海,为了升学,他曾经考虑过回家参加高考,但鲁沪两地的教材差异让他底气不足。如今,读完5年的职校,刘璐凯就能够拥有初级会计师证书,“这是自己人生一个良好的起步”。
10月26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报告统计,过去10年间中职就业率达到95%以上,比高职就业率高8个百分点。专家认为,此现象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较为准确,无论是技能学习还是就业方向上都扣紧了时代的脉搏。
费用:免费与资助
今年10月,财政部、教育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规定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至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向前回溯,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2010年秋季学期起,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
至于资助,则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助学金政策。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得到资助,每个学生每年可以得到1500元钱。这笔钱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这就是改变了很多农家子弟命运的“中职学生资助卡”。
有些地方还对中职学生免除课本费、住宿费。
新疆喀什农业学校对贫困生每年免除学费2400元,免收书本费和住宿费900元,每月补助给学生150元。新疆喀什地区卫生学校党委书记卢华东算了这样一笔账:国家每年对喀什职业学校每个贫困生资助的费用是4800元(减免费用与补助费用合计),按照每人每年所有花费6300元计算,国家的资助占到了学生每年学习成本的75%,家庭只需担负1500元左右。在新疆大部分中职学校,有很多曾经辍学打工、务农,如今又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技能教育的学生。2006年,新疆中职学生有10万人左右,2011年增至近30万人。
然而,对于政府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向全面免费目标迈进的政策,却有专家给出“放缓全面实施中职免费政策”的呼吁。今年5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应放缓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研究简报指出,诸多调查研究发现,学费高低并不是初中毕业生选择上中职学校还是普通高中的关键因素,真正影响学生分流意向和教育选择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个人学业成绩。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在“促进中职招生”和“资助贫困学生”这两个目标上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建议将新增财政收入全部用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这一政策目标上来。
卢华东说:“中职学生能够享受到助学金,这对一个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农村家庭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新疆南部地区农民的平均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就辍学打工,或帮助家人务农。“现在,新疆广大农牧民由原来被动送子女入学变为主动要求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过去由家长承担费用变为现在不交一分钱就可以到学校上学。这是一个极大的改变。”
专业:改革与调整
今年10月,安徽省教育厅下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试行管理办法》,办法规定,该省中等职业学校可自主开设、调整和停办专业。要求中职学校在增设专业时,要侧重于服务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应用型高技能紧缺人才专业,并主动调减或停招社会需求量小和就业率低的专业,不得增设就业率低的专业。和高职学校的乐于向普通高校靠近相比,中职学校总是敢于直面市场,以谦逊的态度调整自己,将“身段”放低。
山东省对中职学校采取了严厉的“分级制”,如果评级过低,就必须停止办学。在评级过程中,“学生技能竞赛与鉴定”和“学校声誉与学生满意度”也是考核项目,分数占有很大比重。设立这种暗示着“学生对学校是否满意影响学校生存”的考核项目,在给学校压力的同时,也引导学校向市场化迈进。
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也表现出低姿态。很多学校为了与企业深度合作,特地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教师,或者将教师输送到企业专业实践;将企业的工作室设在学校,或将教室设在企业。在这类合作中,往往是学校先伸出橄榄枝,以诚意求合作。山东省胶南市职教中心将合作企业冠名,为相关专业的班级以企业名称,比如海信班、双星班,这些班的学生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毕业后大多数人都能进入该企业工作。另外,学校还和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了“3 2”大专班,在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专业上进行合作,该校有关负责人说,“这样一来就建立了良好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和专业建设战略伙伴,满足了蓝色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就业:全面学徒制
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继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职学校高就业率的秘密是“顶岗实习”,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企业对学生有很好的了解,所以学生容易被企业留下。实际上,目前很多职校将“顶岗实习”的优势扩大,变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生的就业率更高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纲要》的指导下,原来只是部分学校实践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模式开始被广泛推广。 工学结合的重要模式就是“现代学徒制”。宁波北仑职高校长林绿洋介绍,该校的“学徒制”是,“学校尝试在机械专业、机电专业等专业由5家企业直接参与招生,直接从初中毕业生中通过‘面试 中考’,根据学业考试的成绩择优录用‘学徒生’。在校学习期间,第一学期以企业体验为主,第二学期开始项目实训和轮岗实训,采用‘三天在学校、两天在企业’或‘两周在学校、一周在企业’依次轮流;后一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学生毕业时可以同时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与北仑职高合作培养“现代学徒”的企业负责人认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能使企业提早介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正确定位。企业师傅的指导和教育也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和习惯企业环境,有助于学生提早接受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实行“工学交替”,在机电专业中挑选出学习和表现双优的学生,在正常的顶岗实习之前,去一家数控加工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数控操作实习。在这两个月中,在企业培训师的指导下学生先对企业频繁生产的产品工艺进行分析,然后按照课堂所学的数控加工知识编制具体零件的加工程序,在企业培训师的督促下,将程序输入企业现有的加工设备中进行实际加工。通过不断的调整、纠正,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程序调制、对刀、首件加工等能力。同时学校安排相关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师带队,负责教育、管理和协调各方面工作,并要求带队老师要深入车间、熟悉企业的工艺流程、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在实习的过程中,将学生交由企业安排专人负责指导操作,防止学生出现意外,同时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加工零件的合格率。
该校教师何涛认为,这样的“工学交替”可以切实让学生感受到企业与学校的差别,特别是对产品的工艺、质量、产量等概念有了总体印象,便于学生理解其中的关联。
目标:升学与乐业相结合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裘一民说:“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中职毕业生不仅可以继续读大专,还可以攻读技能型本科和硕士,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很不完善,中职读完一般只能再读个大专性质的高职学院。如果就业、创业、升学、留学4条通道能全部打通,就能打破制约中职发展的瓶颈。”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在这样“打破着瓶颈”。该校的学生虽身在职校,脚下却有一条畅通的事业发展通道。这个学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学生毕业后可以出国留学。学校与新西兰公立怀卡托理工学院、怀阿里奇理工学院、丰盛湾理工学院合作,采用“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模式,开办“商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9个专业大专及本科连读高等教育学历班。3所院校所有课程设置及学位证书均经新西兰学历资格认证局(NZQA)认证和中国教育部承认。
中国近代研究过职业指导理论的黄炎培先生,曾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正在被“超额实现”。浙江商贸学校每年开展对中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跟踪调查工作,调查显示中职毕业生实际收入呈增长态势:就职一年后有近半的毕业生月工资在税后2000至2500元之间。校长黄宏伟说,“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业类专业一般就业和薪资都比较高,除此之外,一些服务行业的职业晋升空间也比较大。”该校电子商务、旅游、酒店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供不应求,企业开出的基本月薪高的达到4000元。一些外贸等自己做业务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年薪可达10万元高薪的并不少见,不少学生还未毕业就已被争抢一空。
维吾尔族女孩艾比拜姆·喀迪尔2011年从喀什地区卫生学校毕业,回到家乡疏勒县,在阿热力乡的基层卫生院工作。她说:“转正后我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还有‘阳光津贴’1100多元。我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现在,我生活得非常好。”
10月26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报告统计,过去10年间中职就业率达到95%以上,比高职就业率高8个百分点。专家认为,此现象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较为准确,无论是技能学习还是就业方向上都扣紧了时代的脉搏。
费用:免费与资助
今年10月,财政部、教育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规定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至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向前回溯,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2010年秋季学期起,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
至于资助,则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助学金政策。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得到资助,每个学生每年可以得到1500元钱。这笔钱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这就是改变了很多农家子弟命运的“中职学生资助卡”。
有些地方还对中职学生免除课本费、住宿费。
新疆喀什农业学校对贫困生每年免除学费2400元,免收书本费和住宿费900元,每月补助给学生150元。新疆喀什地区卫生学校党委书记卢华东算了这样一笔账:国家每年对喀什职业学校每个贫困生资助的费用是4800元(减免费用与补助费用合计),按照每人每年所有花费6300元计算,国家的资助占到了学生每年学习成本的75%,家庭只需担负1500元左右。在新疆大部分中职学校,有很多曾经辍学打工、务农,如今又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技能教育的学生。2006年,新疆中职学生有10万人左右,2011年增至近30万人。
然而,对于政府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向全面免费目标迈进的政策,却有专家给出“放缓全面实施中职免费政策”的呼吁。今年5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应放缓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研究简报指出,诸多调查研究发现,学费高低并不是初中毕业生选择上中职学校还是普通高中的关键因素,真正影响学生分流意向和教育选择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个人学业成绩。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在“促进中职招生”和“资助贫困学生”这两个目标上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建议将新增财政收入全部用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这一政策目标上来。
卢华东说:“中职学生能够享受到助学金,这对一个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农村家庭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新疆南部地区农民的平均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就辍学打工,或帮助家人务农。“现在,新疆广大农牧民由原来被动送子女入学变为主动要求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过去由家长承担费用变为现在不交一分钱就可以到学校上学。这是一个极大的改变。”
专业:改革与调整
今年10月,安徽省教育厅下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试行管理办法》,办法规定,该省中等职业学校可自主开设、调整和停办专业。要求中职学校在增设专业时,要侧重于服务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应用型高技能紧缺人才专业,并主动调减或停招社会需求量小和就业率低的专业,不得增设就业率低的专业。和高职学校的乐于向普通高校靠近相比,中职学校总是敢于直面市场,以谦逊的态度调整自己,将“身段”放低。
山东省对中职学校采取了严厉的“分级制”,如果评级过低,就必须停止办学。在评级过程中,“学生技能竞赛与鉴定”和“学校声誉与学生满意度”也是考核项目,分数占有很大比重。设立这种暗示着“学生对学校是否满意影响学校生存”的考核项目,在给学校压力的同时,也引导学校向市场化迈进。
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也表现出低姿态。很多学校为了与企业深度合作,特地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教师,或者将教师输送到企业专业实践;将企业的工作室设在学校,或将教室设在企业。在这类合作中,往往是学校先伸出橄榄枝,以诚意求合作。山东省胶南市职教中心将合作企业冠名,为相关专业的班级以企业名称,比如海信班、双星班,这些班的学生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毕业后大多数人都能进入该企业工作。另外,学校还和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了“3 2”大专班,在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专业上进行合作,该校有关负责人说,“这样一来就建立了良好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和专业建设战略伙伴,满足了蓝色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就业:全面学徒制
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继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职学校高就业率的秘密是“顶岗实习”,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企业对学生有很好的了解,所以学生容易被企业留下。实际上,目前很多职校将“顶岗实习”的优势扩大,变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生的就业率更高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纲要》的指导下,原来只是部分学校实践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模式开始被广泛推广。 工学结合的重要模式就是“现代学徒制”。宁波北仑职高校长林绿洋介绍,该校的“学徒制”是,“学校尝试在机械专业、机电专业等专业由5家企业直接参与招生,直接从初中毕业生中通过‘面试 中考’,根据学业考试的成绩择优录用‘学徒生’。在校学习期间,第一学期以企业体验为主,第二学期开始项目实训和轮岗实训,采用‘三天在学校、两天在企业’或‘两周在学校、一周在企业’依次轮流;后一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学生毕业时可以同时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与北仑职高合作培养“现代学徒”的企业负责人认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能使企业提早介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正确定位。企业师傅的指导和教育也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和习惯企业环境,有助于学生提早接受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实行“工学交替”,在机电专业中挑选出学习和表现双优的学生,在正常的顶岗实习之前,去一家数控加工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数控操作实习。在这两个月中,在企业培训师的指导下学生先对企业频繁生产的产品工艺进行分析,然后按照课堂所学的数控加工知识编制具体零件的加工程序,在企业培训师的督促下,将程序输入企业现有的加工设备中进行实际加工。通过不断的调整、纠正,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程序调制、对刀、首件加工等能力。同时学校安排相关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师带队,负责教育、管理和协调各方面工作,并要求带队老师要深入车间、熟悉企业的工艺流程、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在实习的过程中,将学生交由企业安排专人负责指导操作,防止学生出现意外,同时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加工零件的合格率。
该校教师何涛认为,这样的“工学交替”可以切实让学生感受到企业与学校的差别,特别是对产品的工艺、质量、产量等概念有了总体印象,便于学生理解其中的关联。
目标:升学与乐业相结合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裘一民说:“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中职毕业生不仅可以继续读大专,还可以攻读技能型本科和硕士,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很不完善,中职读完一般只能再读个大专性质的高职学院。如果就业、创业、升学、留学4条通道能全部打通,就能打破制约中职发展的瓶颈。”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在这样“打破着瓶颈”。该校的学生虽身在职校,脚下却有一条畅通的事业发展通道。这个学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学生毕业后可以出国留学。学校与新西兰公立怀卡托理工学院、怀阿里奇理工学院、丰盛湾理工学院合作,采用“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模式,开办“商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9个专业大专及本科连读高等教育学历班。3所院校所有课程设置及学位证书均经新西兰学历资格认证局(NZQA)认证和中国教育部承认。
中国近代研究过职业指导理论的黄炎培先生,曾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正在被“超额实现”。浙江商贸学校每年开展对中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跟踪调查工作,调查显示中职毕业生实际收入呈增长态势:就职一年后有近半的毕业生月工资在税后2000至2500元之间。校长黄宏伟说,“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业类专业一般就业和薪资都比较高,除此之外,一些服务行业的职业晋升空间也比较大。”该校电子商务、旅游、酒店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供不应求,企业开出的基本月薪高的达到4000元。一些外贸等自己做业务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年薪可达10万元高薪的并不少见,不少学生还未毕业就已被争抢一空。
维吾尔族女孩艾比拜姆·喀迪尔2011年从喀什地区卫生学校毕业,回到家乡疏勒县,在阿热力乡的基层卫生院工作。她说:“转正后我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还有‘阳光津贴’1100多元。我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现在,我生活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