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持续加剧的雾霾天气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担忧。如何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成为各级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课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高校思政课责无旁贷。
【关键词】: 思政课;环境保护;教育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持续加剧的雾霾天气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担忧。如何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成为各级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号角,全会报告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课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智力源泉。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推进速度。因此,高校思政课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均有着重要意义。[2]
一、高校思政课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第一、课程教材所涵盖的生态道德知识量不够;《思修》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该书本所涵盖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生态道德观教育的要求,例如教材上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仅有2页,该部分内容占全书内容的比重还不足1%。[3]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生态理念的涵盖面也非常少。因此,学生和教师很难从教材中汲取足够与生态道德相关的知识。
第二、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趣味性不强;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对于生态道德相关内容的讲解往往采取“涂鸦式”教学,即将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发展理念通过讲授强加给学生,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缺乏对学生课后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有效指导。
二、在思政课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思政课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普及生态道德知识方面责无旁贷。具体表现为:
第一、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十分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但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培养基地,高校还必须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大学生对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的认识仍未达成共识,因而也出现了一些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的现象。甚至以学业之名做出一些破坏生态的举动,例如2007年2月,清华大学机电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为了测试熊的嗅觉,竟然先后两次将火碱、硫酸泼向动物园的5只熊,这一举动也导致动物园五只熊被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刘海洋同学不仅受到学校留校察看的处分,而且被指控犯有故意毁坏财物罪而接受司法机审判。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观建设也是避免“刘海洋事件”再次发生的有效之举。
第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包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且基本国情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消耗量也十分巨大。现有的石油储量以及稀有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还远远不够当前的生产需求,加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意识到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些都应该让在校大学生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所以高校的思政课教育也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充实、调整并载入新的教学内容。
第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但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是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污染、物种危机等环境问题时有发生,严重阻碍的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进程。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显然,国家已经从战略层面上重视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高校更应该响应国家号召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三、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主要路径
一是要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授课比重。高校思政课要从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两方面出发,增加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授课课时,突出生态道德观教育的重要地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章节,可以由原先的1个课时调整为4个课时进行讲解,教师要对每一个课时进行认真分解,从不同角度解读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当前形势所迫,又是一项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精心挑选教材之外的素材,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延长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时长。
二是要紧密联系时政,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形势政策课堂。形势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通过对最新时政的解读、热点问题的剖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把握热点动态,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当前,生态环保主题相关的报道在各类新闻媒体均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报道既带有新鲜感、时代感,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易于学生的主动接受。例如结合北方持续的雾霾天气、南方多地的泥石流灾害、主要淡水湖泊的水污染、生态难民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新闻,深入探讨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大学生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培养生态道德素质的认同感。
注释: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全文》,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2]陈寿朋、杨立新:《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载《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2期第65页。
[3]秦名连,李静:《论美丽中国愿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青春岁月》2016年第2期第145页。
【关键词】: 思政课;环境保护;教育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持续加剧的雾霾天气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担忧。如何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成为各级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号角,全会报告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课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智力源泉。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推进速度。因此,高校思政课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均有着重要意义。[2]
一、高校思政课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第一、课程教材所涵盖的生态道德知识量不够;《思修》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该书本所涵盖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生态道德观教育的要求,例如教材上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仅有2页,该部分内容占全书内容的比重还不足1%。[3]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生态理念的涵盖面也非常少。因此,学生和教师很难从教材中汲取足够与生态道德相关的知识。
第二、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趣味性不强;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对于生态道德相关内容的讲解往往采取“涂鸦式”教学,即将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发展理念通过讲授强加给学生,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缺乏对学生课后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有效指导。
二、在思政课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思政课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普及生态道德知识方面责无旁贷。具体表现为:
第一、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十分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但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培养基地,高校还必须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大学生对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的认识仍未达成共识,因而也出现了一些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的现象。甚至以学业之名做出一些破坏生态的举动,例如2007年2月,清华大学机电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为了测试熊的嗅觉,竟然先后两次将火碱、硫酸泼向动物园的5只熊,这一举动也导致动物园五只熊被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刘海洋同学不仅受到学校留校察看的处分,而且被指控犯有故意毁坏财物罪而接受司法机审判。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观建设也是避免“刘海洋事件”再次发生的有效之举。
第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包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且基本国情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消耗量也十分巨大。现有的石油储量以及稀有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还远远不够当前的生产需求,加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意识到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些都应该让在校大学生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所以高校的思政课教育也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充实、调整并载入新的教学内容。
第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但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是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污染、物种危机等环境问题时有发生,严重阻碍的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进程。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显然,国家已经从战略层面上重视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高校更应该响应国家号召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三、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主要路径
一是要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授课比重。高校思政课要从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两方面出发,增加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授课课时,突出生态道德观教育的重要地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章节,可以由原先的1个课时调整为4个课时进行讲解,教师要对每一个课时进行认真分解,从不同角度解读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当前形势所迫,又是一项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精心挑选教材之外的素材,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延长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时长。
二是要紧密联系时政,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形势政策课堂。形势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通过对最新时政的解读、热点问题的剖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把握热点动态,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当前,生态环保主题相关的报道在各类新闻媒体均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报道既带有新鲜感、时代感,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易于学生的主动接受。例如结合北方持续的雾霾天气、南方多地的泥石流灾害、主要淡水湖泊的水污染、生态难民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新闻,深入探讨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大学生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培养生态道德素质的认同感。
注释: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全文》,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2]陈寿朋、杨立新:《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载《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2期第65页。
[3]秦名连,李静:《论美丽中国愿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青春岁月》2016年第2期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