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8月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至AA ,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标准普尔创建于1941年,这是这家公司创立以来,美国首次丧失最高的3A主权信用评级。
评级下调之后,一些媒体对美国政府展开了狂轰乱炸,认为这打破了美国近百年的“3A神话”,政府经济复苏的措施相当“不给力”。未来,将引发世界对美债,特别是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复苏前景的担忧。
不过,有意思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标普评级下调之后,资金并未从美国流出,相反,全球的资金却开始加速回流美国。在新兴市场的投资者们纷纷在当地撤资,重新换回美元,投向美国,这导致了拉美的货币、印度的卢比出现贬值。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你比较消极,你可以说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比烂”的阶段,美国很糟糕,那么,新兴市场简直是糟透了。所以,买相对“糟糕”的资产,也总比买“糟透了”的资产要好。
其实,理性地看这个问题,更有利于我们理解真正的全球化和世界金融体系的格局。这个“反常”现象的逻辑是这样的:美国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美国的主债券评级的下调,意味着这个发动机的动力衰减,那么全球经济都会受到严重的拖累。
因此,那些靠着这台发动机驱动的经济体将出现经济增速的放缓乃至衰退,资产质量必然恶化,价格泡沫可能破滅。那么,债务违约也随时可能出现。实际上,拉美、俄罗斯这样的新兴市场,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债务违约几乎是一种家常便饭,经常让外国投资者血本无归,叫苦连天。
和这些国家相比,美元资产则可以说是“业界良心”。为什么?最简单的道理是,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元债务比如美国财政部发行的美元国债,基本上没有直接违约的可能。因为,美国可以“印钱”。
在这里,你还必须知道,为何欧元已经逐渐丧失国际避险货币地位?因为,欧元尽管还算硬通货,但是欧元区国家已将印钞权让渡欧洲央行。它们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借款人,丧失了印钞权,意味着他们遇到危机只能违约。因此,它们国内的资产正在逐步丧失避险价值。
不过,如果美国直接印钱还债,必然会导致美元贬值,进而也意味着债权人的隐性损失。但和新兴市场那些不讲信用的国家和企业直接违约相比,前者要好得多。不是吗?这就是美国评级下调,资金反倒回流美国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个事件的逻辑并不是印钞这么简单。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在全球来说,一直都是最优良的(可能加上之一),这意味着美元资产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资产。中国、日本的外汇管理投资机构都重仓美国国债,就是这个原因。而且,美国近期的复苏一直都在加快。
按照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17年10月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大幅增长,增幅创2016年7月以来新高。更重要的是,失业率进一步降至4.1%,这是近17年来的新低。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两个关注点,一个是物价稳定,一个就是失业率,两个都和社会稳定有关。失业率的好转,意味着量化宽松(QE)政策的寿终正寝,美元有望进入长期的走强通道。
另一方面,特朗普税改正在美国政府和参众两院之间进行博弈,最终方案必定是妥协结果。但有一点不容否认,即税改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功营造了一种强大的预期,即低税率将可能导致资本大量回流美国。
可以说,经济的复苏,美元进入走强通道,外加对特朗普税改的期待,必将形成长期的资本回流美国的浪潮。这恐怕是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改革之后,从未发生过的事。
经济发展特别是长期投资的流入,既在于经济的基本面,也在于国家信用。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无法脱离这个逻辑。
2017年10月,中国在香港发行了20亿美元主权债券,这是中国13年来首次发行美元主权债券。这次发行非常成功,认购订单金额超过了100亿美元,是计划发行金额的五倍以上,外资机构热情极高。有意思的是,本次发行的中国主权债券并没有评级机构评级,属于“无评级美元主权债”。
但中国的无评级美元主权债,其发行利率还要低于相同期限的韩国债券。此前,标普和穆迪都曾下调过中国的评级,中国的评级还要比韩国低两档。换句话说,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尽管低于韩国,但投资者却愿意以更低的成本借钱给我们。有观点分析称,这是“打脸”标普和穆迪这样的评级机构。
中国的中央政府并不缺钱,发这次国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对此,外界的讨论很多。但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确。
其一,评级机构的评级是一种国际金融界的游戏规则,它们有自己的商业伦理,否则无法在金融圈生存和发展几十年。但评级机构也都是利润导向的商业机构,在很多时候,评级仅仅具备“参考价值”,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依然是健康的。
其二,“打脸”评级机构这件事,的确起到了提振投资者投资人民币资产信心的价值。但这只有短期的提振作用,从长期来看,中国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遏制房地产泡沫,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毕竟,人民币现在还不具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实体经济的基本面依然是我们屹立于全球金融体系的唯一凭借。
评级下调之后,一些媒体对美国政府展开了狂轰乱炸,认为这打破了美国近百年的“3A神话”,政府经济复苏的措施相当“不给力”。未来,将引发世界对美债,特别是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复苏前景的担忧。
不过,有意思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标普评级下调之后,资金并未从美国流出,相反,全球的资金却开始加速回流美国。在新兴市场的投资者们纷纷在当地撤资,重新换回美元,投向美国,这导致了拉美的货币、印度的卢比出现贬值。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你比较消极,你可以说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比烂”的阶段,美国很糟糕,那么,新兴市场简直是糟透了。所以,买相对“糟糕”的资产,也总比买“糟透了”的资产要好。
其实,理性地看这个问题,更有利于我们理解真正的全球化和世界金融体系的格局。这个“反常”现象的逻辑是这样的:美国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美国的主债券评级的下调,意味着这个发动机的动力衰减,那么全球经济都会受到严重的拖累。
因此,那些靠着这台发动机驱动的经济体将出现经济增速的放缓乃至衰退,资产质量必然恶化,价格泡沫可能破滅。那么,债务违约也随时可能出现。实际上,拉美、俄罗斯这样的新兴市场,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债务违约几乎是一种家常便饭,经常让外国投资者血本无归,叫苦连天。
和这些国家相比,美元资产则可以说是“业界良心”。为什么?最简单的道理是,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元债务比如美国财政部发行的美元国债,基本上没有直接违约的可能。因为,美国可以“印钱”。
在这里,你还必须知道,为何欧元已经逐渐丧失国际避险货币地位?因为,欧元尽管还算硬通货,但是欧元区国家已将印钞权让渡欧洲央行。它们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借款人,丧失了印钞权,意味着他们遇到危机只能违约。因此,它们国内的资产正在逐步丧失避险价值。
不过,如果美国直接印钱还债,必然会导致美元贬值,进而也意味着债权人的隐性损失。但和新兴市场那些不讲信用的国家和企业直接违约相比,前者要好得多。不是吗?这就是美国评级下调,资金反倒回流美国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个事件的逻辑并不是印钞这么简单。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在全球来说,一直都是最优良的(可能加上之一),这意味着美元资产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资产。中国、日本的外汇管理投资机构都重仓美国国债,就是这个原因。而且,美国近期的复苏一直都在加快。
按照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17年10月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大幅增长,增幅创2016年7月以来新高。更重要的是,失业率进一步降至4.1%,这是近17年来的新低。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两个关注点,一个是物价稳定,一个就是失业率,两个都和社会稳定有关。失业率的好转,意味着量化宽松(QE)政策的寿终正寝,美元有望进入长期的走强通道。
另一方面,特朗普税改正在美国政府和参众两院之间进行博弈,最终方案必定是妥协结果。但有一点不容否认,即税改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功营造了一种强大的预期,即低税率将可能导致资本大量回流美国。
可以说,经济的复苏,美元进入走强通道,外加对特朗普税改的期待,必将形成长期的资本回流美国的浪潮。这恐怕是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改革之后,从未发生过的事。
经济发展特别是长期投资的流入,既在于经济的基本面,也在于国家信用。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无法脱离这个逻辑。
2017年10月,中国在香港发行了20亿美元主权债券,这是中国13年来首次发行美元主权债券。这次发行非常成功,认购订单金额超过了100亿美元,是计划发行金额的五倍以上,外资机构热情极高。有意思的是,本次发行的中国主权债券并没有评级机构评级,属于“无评级美元主权债”。
但中国的无评级美元主权债,其发行利率还要低于相同期限的韩国债券。此前,标普和穆迪都曾下调过中国的评级,中国的评级还要比韩国低两档。换句话说,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尽管低于韩国,但投资者却愿意以更低的成本借钱给我们。有观点分析称,这是“打脸”标普和穆迪这样的评级机构。
中国的中央政府并不缺钱,发这次国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对此,外界的讨论很多。但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确。
其一,评级机构的评级是一种国际金融界的游戏规则,它们有自己的商业伦理,否则无法在金融圈生存和发展几十年。但评级机构也都是利润导向的商业机构,在很多时候,评级仅仅具备“参考价值”,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依然是健康的。
其二,“打脸”评级机构这件事,的确起到了提振投资者投资人民币资产信心的价值。但这只有短期的提振作用,从长期来看,中国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遏制房地产泡沫,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毕竟,人民币现在还不具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实体经济的基本面依然是我们屹立于全球金融体系的唯一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