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如果学生都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游戏,他们内心就会充盈喜悦和满足。这样,他们不仅愿意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品尝到数学学习的甜蜜,做学习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快乐学习课堂教学团队合作课后引导
在数学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探求知识带来的艰辛,而拥有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习就不枯燥,就能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喜悦、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成就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艰辛、喜悦、满足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需要关注每个细节,将快乐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形成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体系,让每个学生心中绽放花朵。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乐在其中呢?“亲其师方可信其言,信其言方可悟其道也。”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的课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有宽容之心,有允许学生犯低级错误的胸怀,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脑、敢于质疑,要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要害怕犯错。在三年级数学“除法”教学中,请学生板演“82÷6”并计算,有一女生满脸疑惑地指出计算过程中“22-18=4”计算错误,应该是等于14,这时全班哄堂大笑。顷刻间,该生满脸通红,深深地将头埋下去。见此景,我便说她虽然计算错误,不过足以证明她在认真听课、思考并敢于质疑,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一次复习减法计算的机会。终于,她把头抬起来了,大家也早已恢复平静。在讲解完后,我乘机鼓励学生:“数学的学习需要大家不断地质疑和思考。正因为质疑和思考才让你们的数学水平不断地提高。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就像本课学到的除法,它不是单一的运算而是需要乘、除、减法的综合运用,而大家掌握得很好,说明我们的数学本领也越来越大了。”在课后许多学生意识到质疑和思考的作用,数学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总是报以鼓励的话语。
二、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开创高效的学习模式
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想要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就必须通过形象的比喻将知识中所描述的关系和概念映射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的关系和概念中去,如一年级渗透“加数+加数=和”的关系时,为强化“和”的概念,我将加数比喻成一小杯水,和比喻为一大杯水,两小杯水加在一起就是一大杯水。又如教学六年级“正比例”时,我将正比例比喻为勤奋和成功,你越勤奋,付出越多,你就离成功越近。这样的比喻学生易于接受,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形象的比喻不仅可以将知识以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且更加深刻,让孩子以愉快的心情去探究和学习知识。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记忆,更多的是探索、发现和运用,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也是教育的根本。照本宣科,只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从而很难将学习的知识活学活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入一些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的语言,能够让学生在笑声中记住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制作小模型、做游戏、表演、动手测量、剪贴图片、粘接移形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互动情境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三、开展紧密的团队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在数学教学中,团队合作探究可以增进学生之间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在小团队中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往往比自学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在学校里与同学相处的时间最长,所以同学之间的帮助与协作尤为重要,良好的学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故采用分团和积分制相结合的办法,以期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拧成一股绳,以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将学生分成若干团,每团4人,分别按成绩好坏依次设立1、2、3、4号,1号帮扶3号,2号帮扶4号,1号为团长,2号为副团长。数学课上习题较多,而教师过多讲解易枯燥,学生掌握效果也不好。故课上进行团内讨论,先由团长带领全团指导学习,再1对3号、2对4号一一帮扶,最后教师抽查,全班汇报交流。在帮扶制度下,教师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和主动权,将师生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多向交流,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教师。依据课堂表现,细化积分制度,设置奖劵如下:免写券、换位券、合影券、闭嘴券、共餐券、组长券等。这些奖券都有着各种有趣的功能,比如闭嘴劵可以让正要批评学生的老师闭嘴,而免于被批评。
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帮扶过程中,既增强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又发展了数学思维,也培养了耐心和爱心。成绩落后的学生在团长、副团长有针对性指导下,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体验到浓浓的同学情。于教师,做到了无为而治,让每位学生在数学课上都有不同的收获,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强化有效的课后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培养学生乐学的想法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多数家长忙于生计,对教育方式不理解,不能合理地启发引导孩子。为了弥补家长的不足,教师要给学生课后学习进行有效引导,一方面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因病施药,探求问题本源。
如今,教材的设置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将数学与生活、社会、科学紧密联系。因此,学生预习活动常常无从下手。授课教师提前设问或提出相关实验活动,不但能落实学生预习,而且利于新课的导入。在教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前,我便布置学生随家长购物并付款,感受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就能又快又好地掌握元、角、分的进率。学生的审题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做题的准确性,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为此,我有以下两点收获:读题时要筛选信息,审题时要画出关键字。例如,苏教版重视图文并茂,解决实际问题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都比较多。为让学生审题明确,我要求学生在逐题解答的基础上,将与问题有关的句子读完整且要将题中的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
同时教师要有“纠错”和“救错”的意识,帮学生找到错之根本。在平时的作业、考试中常出现计算错误,而学生却总以粗心为理由而不以为然。实际上,计算出错的原因也会有很多种,比如乘法口诀不熟,加减计算不熟,数理不清楚,竖式的格式不规范,口算能力差等。同样的,学生家庭作业做不好,家长也总喜欢以一句“上课不认真听讲”来批评孩子。而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前一天未休息好,或理解力不够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或有心事,或班级纪律差,视力差看不清黑板,等等。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耐心,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为其排忧解难,更要对症下药。
有效的课后引导可以让学生的自学效果得以提升,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综上所述,让乐学之花绽放不是一句口号,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方位思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开展紧密的团队合作,同时兼顾课后的有效引导。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心去思考并付诸实施,从而让学生能够轻松而快乐地学习。
責任编辑:黄大灿
关键词:快乐学习课堂教学团队合作课后引导
在数学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探求知识带来的艰辛,而拥有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习就不枯燥,就能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喜悦、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成就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艰辛、喜悦、满足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需要关注每个细节,将快乐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形成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体系,让每个学生心中绽放花朵。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乐在其中呢?“亲其师方可信其言,信其言方可悟其道也。”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的课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有宽容之心,有允许学生犯低级错误的胸怀,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脑、敢于质疑,要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要害怕犯错。在三年级数学“除法”教学中,请学生板演“82÷6”并计算,有一女生满脸疑惑地指出计算过程中“22-18=4”计算错误,应该是等于14,这时全班哄堂大笑。顷刻间,该生满脸通红,深深地将头埋下去。见此景,我便说她虽然计算错误,不过足以证明她在认真听课、思考并敢于质疑,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一次复习减法计算的机会。终于,她把头抬起来了,大家也早已恢复平静。在讲解完后,我乘机鼓励学生:“数学的学习需要大家不断地质疑和思考。正因为质疑和思考才让你们的数学水平不断地提高。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就像本课学到的除法,它不是单一的运算而是需要乘、除、减法的综合运用,而大家掌握得很好,说明我们的数学本领也越来越大了。”在课后许多学生意识到质疑和思考的作用,数学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总是报以鼓励的话语。
二、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开创高效的学习模式
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想要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就必须通过形象的比喻将知识中所描述的关系和概念映射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的关系和概念中去,如一年级渗透“加数+加数=和”的关系时,为强化“和”的概念,我将加数比喻成一小杯水,和比喻为一大杯水,两小杯水加在一起就是一大杯水。又如教学六年级“正比例”时,我将正比例比喻为勤奋和成功,你越勤奋,付出越多,你就离成功越近。这样的比喻学生易于接受,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形象的比喻不仅可以将知识以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且更加深刻,让孩子以愉快的心情去探究和学习知识。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记忆,更多的是探索、发现和运用,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也是教育的根本。照本宣科,只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从而很难将学习的知识活学活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入一些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的语言,能够让学生在笑声中记住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制作小模型、做游戏、表演、动手测量、剪贴图片、粘接移形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互动情境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三、开展紧密的团队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在数学教学中,团队合作探究可以增进学生之间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在小团队中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往往比自学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在学校里与同学相处的时间最长,所以同学之间的帮助与协作尤为重要,良好的学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故采用分团和积分制相结合的办法,以期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拧成一股绳,以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将学生分成若干团,每团4人,分别按成绩好坏依次设立1、2、3、4号,1号帮扶3号,2号帮扶4号,1号为团长,2号为副团长。数学课上习题较多,而教师过多讲解易枯燥,学生掌握效果也不好。故课上进行团内讨论,先由团长带领全团指导学习,再1对3号、2对4号一一帮扶,最后教师抽查,全班汇报交流。在帮扶制度下,教师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和主动权,将师生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多向交流,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教师。依据课堂表现,细化积分制度,设置奖劵如下:免写券、换位券、合影券、闭嘴券、共餐券、组长券等。这些奖券都有着各种有趣的功能,比如闭嘴劵可以让正要批评学生的老师闭嘴,而免于被批评。
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帮扶过程中,既增强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又发展了数学思维,也培养了耐心和爱心。成绩落后的学生在团长、副团长有针对性指导下,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体验到浓浓的同学情。于教师,做到了无为而治,让每位学生在数学课上都有不同的收获,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强化有效的课后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培养学生乐学的想法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多数家长忙于生计,对教育方式不理解,不能合理地启发引导孩子。为了弥补家长的不足,教师要给学生课后学习进行有效引导,一方面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因病施药,探求问题本源。
如今,教材的设置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将数学与生活、社会、科学紧密联系。因此,学生预习活动常常无从下手。授课教师提前设问或提出相关实验活动,不但能落实学生预习,而且利于新课的导入。在教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前,我便布置学生随家长购物并付款,感受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就能又快又好地掌握元、角、分的进率。学生的审题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做题的准确性,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为此,我有以下两点收获:读题时要筛选信息,审题时要画出关键字。例如,苏教版重视图文并茂,解决实际问题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都比较多。为让学生审题明确,我要求学生在逐题解答的基础上,将与问题有关的句子读完整且要将题中的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
同时教师要有“纠错”和“救错”的意识,帮学生找到错之根本。在平时的作业、考试中常出现计算错误,而学生却总以粗心为理由而不以为然。实际上,计算出错的原因也会有很多种,比如乘法口诀不熟,加减计算不熟,数理不清楚,竖式的格式不规范,口算能力差等。同样的,学生家庭作业做不好,家长也总喜欢以一句“上课不认真听讲”来批评孩子。而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前一天未休息好,或理解力不够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或有心事,或班级纪律差,视力差看不清黑板,等等。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耐心,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为其排忧解难,更要对症下药。
有效的课后引导可以让学生的自学效果得以提升,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综上所述,让乐学之花绽放不是一句口号,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方位思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开展紧密的团队合作,同时兼顾课后的有效引导。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心去思考并付诸实施,从而让学生能够轻松而快乐地学习。
責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