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基地建设是基础教育一项实践学习的创新和探索,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课程基地要彰显特色
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必须在“生物学科”的特色上下工夫。教师应该在分析生物课程基地与其他学科课程基地异同的基础上,凸显生物学科特点。当然生物课程基地仅仅凸显生物学科的特质还不够,还必须把它与本地区、本校、师资、学生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不同学校呈现出来的生物学科的特质是有差别的,追求的目标也不同,正是这些差别,才使得同一学科的课程基地能够百花齐放。也只有综合学校具体情况来创设的特色鲜明的生物课程基地,才有生命力。
附例:我校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实施内容:
(1) 根据我县的区域位置,主要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四大主要污染(养禽业粪便有机污染、农村小型工业污染、农药污染、秸秆焚烧等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土壤危害)这一主题,分课程类别自主选择进行课题探究。
环境生物类:“海安农村土壤的物理修复探究”、“海安农村土壤的化学修复探究”、“海安农村土壤的生物修复探究”、“污水处理中活性泥中生物的鉴定”、“杀虫剂对土壤生物的影响”、“海安农村水体成分的分析”、“海安农村土壤成分的分析”、“海安水质重金属离子的测定”、“海安水体农药等有机磷含量的检测”等。
生物多样性类:“海安水生生物的检测”、“海安地区生态保护与监测探究”、“海安乡村常见草本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海安常见动、植物的识别”、“海安常见生物种类汇总的信息软件开发”、“海安滩涂湿地的保护状况调查”、“海安滩涂湿地的利用状况调查”等。
(2) 为了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围绕“从宏大的学科大厦下找到自己的探究‘处所’”,这一主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命题探究。例如:“关于对细胞生物学专家的研究”“遗传学在海安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
(3) 拓展广泛的校外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研究,让学生走向自然,探究自然,提高实践能力,完成从小生物走向大生物,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转变。
① 开展动、植物标本图片及微观领域图片展览实践。
让学生了解各种动植物结构、生理及其在生态中的作用,调动学生认识自然、关注身边的动植物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拍摄身边的动植物,并通过查阅资料对所拍的动植物进行分类整理,说明结构特点、生境等方面的知识。优选成果图片陈列于展览室,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又能主动地获取更多的生物学知识。
② 开放的实验室。
教师组织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对公众所关心的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A. 环境保护类: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提出探究性课题。
B. 生态建设类:从减少农药的使用建设生态农业方面设计课题进行探究。
C. 能源利用类:从节能减排方面设计实验探究。
D. 农作物改良类:从农作物的耐盐、作物正常生活必需的矿质元素等方面设计实验探究。
E. 食品安全类:从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有毒物质等方面设计实验探究检测。
F. 食品营养类:从大米、小麦、猪肉、河豚肉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等方面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G. 植物生理类:从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等方面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H. 动物生理类: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纯化、动物血液中pH的测定等方面设计实验探究。
③ 社会实践。
A. 组织学生定期到中洋集团养殖基地实习,了解特种水产养殖、养殖场的植物环境、河豚、扬子鳄的繁殖过程等。
B. 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的调查。
C. 生态农业模式的调查和分析。
D. 海安主要河道水质分析及报告。
目标达成:
课程基地建设应重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国家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学效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并形成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为部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提供服务和可能,为他们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它也为一些特长学生给予更多的支持。所以,课程基地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学科的“课程超市”,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既有基础课程又有拓展课程,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发展的需求。
(1) 通过教师对课程基地学科分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完善,让基地课程的实施成为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重要载体,使基地课程与学科教学对接、与生活应用对接、与大学对接。以基地特色化的课程、个性化的实践,探寻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让学生向着天分努力,着眼于培养未来的两院院士,着眼于培养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着眼于培养未来引领中国的海安人。
(2) 教师拓展广泛的校外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研究。以丰富的基地课程气象,体验海安地区环境,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使学生关注环境变化,提出合理建议,真正使大自然、大社会都成为活的教材。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学习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而积极参与学生社团建设,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积极宣传环境保护,使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关爱生命,为人类文明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 生物课程基地要准确定位
建设高标准的生物课程基地,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包括层次定位、内涵定位和学段定位。
层次定位,就是针对学校所处的相应层次确定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目标,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传承、经济状况等因素造就了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校有各自不同的目标要求,开发建设生物课程基地也必须针对相关层次的要求设置相应的目标,否则会脱离实际。 内涵定位,就是对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范围要明确界定,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单纯的生物课程基地,可以是以生物为主兼容其他学科的课程基地,也可以是包含生物学科的多学科综合课程基地等。各种类型的课程基地各有所长,难分优劣。但不论哪种类型,都不宜贪大求全,都应该界定其范围,确定其重点,否则会难以把握,流于形式。
学段定位,就是对生物课程基地对象的定位,要确定其针对对象,不同学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状况、知识结构、预期目标等因素的不同,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和内容上自然也就会不同,混淆它们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或是目标过高,难以达成;或是目标过低,失去动力。因此准确的学段定位是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能够对上述几点作出准确定位的生物课程基地,其设定的目标一定是切合实际的,其推行的过程一定是顺理成章的,其最终效果也一定是较为正面的。
教师要注意,立足本校,但不要忘了放眼全市、全省、全国,这就要求课程基地的领导、教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优质化的发展理念、个性化的办学思路、信息化的超越技术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
3 生物课程基地要注重开放
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发展、教师培养、学生成长的全局,没有全校教师、学生的支持,影响的不仅是生物课程基地实施的力度和进度,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也不可能达到。因此生物课程基地的开发建设从构想到操作都必须经过一个集思广益的反复过程,即民主、开放决策的过程。学校领导对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决策过程要公开、透明,要广泛倾听广大教师的意见。首先,学校领导对生物课程基地建设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制订的方案是经过反复讨论的,生物课程基地建设方案应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聪明智慧,在争论中求得统一认识,求得完善。其次,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征求相关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仪器装备设计安装等多领域专家的意见,以保证课程基地的场馆设备正常运转。再次,民主决策的过程,还包括吸收兄弟学校建设课程基地的经验,在交流中获取经验,提升课程基地建设的战略眼光和宏观视野,提升课程基地建设的建设水平。这种民主的过程,仅表现在课程基地建立前,也体现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民主的操作过程建立高质量生物课程基地的重要保障。
4 生物课程基地要有辐射功效
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课程基地建设本身,而是以此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推进教师水平的提升、培育学生素质的发展。首先,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是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发展水平的机遇,能够使学校文化得以凝练与提升。课程基地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学校原有传统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通过课程基地的建设,学校将会更加明确学校发展的灵魂与教育主张。生物课程基地建设,也势必影响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包括自主生成新的课程能力,包括道德自觉能力、课程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学生选课指导能力、课程文化创新能力和教师专业服务能力等。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为学校打造这些课程建设能力提供了契机,并使这些能力在学校建设以课程基地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同时也将有力促进教学改革,课程基地建设倡导的理念无疑将会使学校的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其次,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将会让每一位教师在参与开发与建设中获得专业的发展的机会,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基地学校也要创造条件,把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学校各种制度的建设让课程基地建设与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建立紧密的联系,使生物教师的素质与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同发展、共进步。
再次,生物课程基地建设也为学生实践创新开辟了有效路径。通过建设课程基地,深化了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使之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养成发现、探究和创新能力,并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必将使每一位学生大受裨益。
课程基地的建设是江苏在教育领域中实施的创新举措,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发展过程中也必定会有很多困惑,但其昭示的理念、采取的措施等无疑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股强劲的春风。笔者知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头脑风暴”,撼动着自己曾经固有的概念,也必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推进、艰苦努力,把生物课程基地建设成一流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基地、课程设施资源中心、天赋特长体验中心、生活技能教育中心、名师成长中心,并发挥积极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使之成为全省的标杆。
1 生物课程基地要彰显特色
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必须在“生物学科”的特色上下工夫。教师应该在分析生物课程基地与其他学科课程基地异同的基础上,凸显生物学科特点。当然生物课程基地仅仅凸显生物学科的特质还不够,还必须把它与本地区、本校、师资、学生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不同学校呈现出来的生物学科的特质是有差别的,追求的目标也不同,正是这些差别,才使得同一学科的课程基地能够百花齐放。也只有综合学校具体情况来创设的特色鲜明的生物课程基地,才有生命力。
附例:我校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实施内容:
(1) 根据我县的区域位置,主要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四大主要污染(养禽业粪便有机污染、农村小型工业污染、农药污染、秸秆焚烧等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土壤危害)这一主题,分课程类别自主选择进行课题探究。
环境生物类:“海安农村土壤的物理修复探究”、“海安农村土壤的化学修复探究”、“海安农村土壤的生物修复探究”、“污水处理中活性泥中生物的鉴定”、“杀虫剂对土壤生物的影响”、“海安农村水体成分的分析”、“海安农村土壤成分的分析”、“海安水质重金属离子的测定”、“海安水体农药等有机磷含量的检测”等。
生物多样性类:“海安水生生物的检测”、“海安地区生态保护与监测探究”、“海安乡村常见草本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海安常见动、植物的识别”、“海安常见生物种类汇总的信息软件开发”、“海安滩涂湿地的保护状况调查”、“海安滩涂湿地的利用状况调查”等。
(2) 为了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围绕“从宏大的学科大厦下找到自己的探究‘处所’”,这一主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命题探究。例如:“关于对细胞生物学专家的研究”“遗传学在海安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
(3) 拓展广泛的校外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研究,让学生走向自然,探究自然,提高实践能力,完成从小生物走向大生物,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转变。
① 开展动、植物标本图片及微观领域图片展览实践。
让学生了解各种动植物结构、生理及其在生态中的作用,调动学生认识自然、关注身边的动植物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拍摄身边的动植物,并通过查阅资料对所拍的动植物进行分类整理,说明结构特点、生境等方面的知识。优选成果图片陈列于展览室,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又能主动地获取更多的生物学知识。
② 开放的实验室。
教师组织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对公众所关心的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A. 环境保护类: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提出探究性课题。
B. 生态建设类:从减少农药的使用建设生态农业方面设计课题进行探究。
C. 能源利用类:从节能减排方面设计实验探究。
D. 农作物改良类:从农作物的耐盐、作物正常生活必需的矿质元素等方面设计实验探究。
E. 食品安全类:从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有毒物质等方面设计实验探究检测。
F. 食品营养类:从大米、小麦、猪肉、河豚肉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等方面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G. 植物生理类:从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等方面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H. 动物生理类: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纯化、动物血液中pH的测定等方面设计实验探究。
③ 社会实践。
A. 组织学生定期到中洋集团养殖基地实习,了解特种水产养殖、养殖场的植物环境、河豚、扬子鳄的繁殖过程等。
B. 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的调查。
C. 生态农业模式的调查和分析。
D. 海安主要河道水质分析及报告。
目标达成:
课程基地建设应重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国家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学效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并形成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为部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提供服务和可能,为他们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它也为一些特长学生给予更多的支持。所以,课程基地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学科的“课程超市”,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既有基础课程又有拓展课程,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发展的需求。
(1) 通过教师对课程基地学科分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完善,让基地课程的实施成为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重要载体,使基地课程与学科教学对接、与生活应用对接、与大学对接。以基地特色化的课程、个性化的实践,探寻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让学生向着天分努力,着眼于培养未来的两院院士,着眼于培养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着眼于培养未来引领中国的海安人。
(2) 教师拓展广泛的校外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研究。以丰富的基地课程气象,体验海安地区环境,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使学生关注环境变化,提出合理建议,真正使大自然、大社会都成为活的教材。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学习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而积极参与学生社团建设,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积极宣传环境保护,使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关爱生命,为人类文明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 生物课程基地要准确定位
建设高标准的生物课程基地,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包括层次定位、内涵定位和学段定位。
层次定位,就是针对学校所处的相应层次确定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目标,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传承、经济状况等因素造就了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校有各自不同的目标要求,开发建设生物课程基地也必须针对相关层次的要求设置相应的目标,否则会脱离实际。 内涵定位,就是对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范围要明确界定,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单纯的生物课程基地,可以是以生物为主兼容其他学科的课程基地,也可以是包含生物学科的多学科综合课程基地等。各种类型的课程基地各有所长,难分优劣。但不论哪种类型,都不宜贪大求全,都应该界定其范围,确定其重点,否则会难以把握,流于形式。
学段定位,就是对生物课程基地对象的定位,要确定其针对对象,不同学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状况、知识结构、预期目标等因素的不同,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和内容上自然也就会不同,混淆它们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或是目标过高,难以达成;或是目标过低,失去动力。因此准确的学段定位是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能够对上述几点作出准确定位的生物课程基地,其设定的目标一定是切合实际的,其推行的过程一定是顺理成章的,其最终效果也一定是较为正面的。
教师要注意,立足本校,但不要忘了放眼全市、全省、全国,这就要求课程基地的领导、教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优质化的发展理念、个性化的办学思路、信息化的超越技术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
3 生物课程基地要注重开放
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发展、教师培养、学生成长的全局,没有全校教师、学生的支持,影响的不仅是生物课程基地实施的力度和进度,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也不可能达到。因此生物课程基地的开发建设从构想到操作都必须经过一个集思广益的反复过程,即民主、开放决策的过程。学校领导对生物课程基地建设的决策过程要公开、透明,要广泛倾听广大教师的意见。首先,学校领导对生物课程基地建设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制订的方案是经过反复讨论的,生物课程基地建设方案应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聪明智慧,在争论中求得统一认识,求得完善。其次,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征求相关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仪器装备设计安装等多领域专家的意见,以保证课程基地的场馆设备正常运转。再次,民主决策的过程,还包括吸收兄弟学校建设课程基地的经验,在交流中获取经验,提升课程基地建设的战略眼光和宏观视野,提升课程基地建设的建设水平。这种民主的过程,仅表现在课程基地建立前,也体现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民主的操作过程建立高质量生物课程基地的重要保障。
4 生物课程基地要有辐射功效
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课程基地建设本身,而是以此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推进教师水平的提升、培育学生素质的发展。首先,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是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发展水平的机遇,能够使学校文化得以凝练与提升。课程基地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学校原有传统发展优势的基础之上,通过课程基地的建设,学校将会更加明确学校发展的灵魂与教育主张。生物课程基地建设,也势必影响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包括自主生成新的课程能力,包括道德自觉能力、课程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学生选课指导能力、课程文化创新能力和教师专业服务能力等。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为学校打造这些课程建设能力提供了契机,并使这些能力在学校建设以课程基地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同时也将有力促进教学改革,课程基地建设倡导的理念无疑将会使学校的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其次,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将会让每一位教师在参与开发与建设中获得专业的发展的机会,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基地学校也要创造条件,把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学校各种制度的建设让课程基地建设与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建立紧密的联系,使生物教师的素质与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同发展、共进步。
再次,生物课程基地建设也为学生实践创新开辟了有效路径。通过建设课程基地,深化了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使之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养成发现、探究和创新能力,并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生物课程基地的建设,必将使每一位学生大受裨益。
课程基地的建设是江苏在教育领域中实施的创新举措,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发展过程中也必定会有很多困惑,但其昭示的理念、采取的措施等无疑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股强劲的春风。笔者知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头脑风暴”,撼动着自己曾经固有的概念,也必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推进、艰苦努力,把生物课程基地建设成一流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基地、课程设施资源中心、天赋特长体验中心、生活技能教育中心、名师成长中心,并发挥积极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使之成为全省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