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方法不当,有些学生对材料解析题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没有条理性,归纳概括能力欠缺。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归纳概括能力,是当前历史教学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到底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做材料解析题的归纳概括能力呢?我结合自己这三年的教学实践及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入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所起的是引导作用。一位成熟的教师绝不是将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就行,而是要在学习理论和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所处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创设性地加以应用。所以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以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可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思维品位及业务素质,从而改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体会自己课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的基本素质才能在新课程下扮演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角色,也只有这个角色的成功扮演,学生的能力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在教学中成功体现出来,教与学才能真正互长。
二、从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入手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高考中的重中之重。而材料解析题的归纳和概括之间关系是很微妙的。我们必须先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方案。
首先,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在了解了归纳与概括的关系之后,我个人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三、应该正确分析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也在对材料进行着正确的分析。通过对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寻找有效信息,确定材料的中心思想,是解答好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对材料进行正确分析的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分析材料时,要注重找关键词语,不论所给的材料文字有多少,材料的核心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体现。因此,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有利于尽快地确定材料的核心思想。当然,别忘了有些关键信息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处。第二,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寻找其联系之处。所给的材料不管难度多大,往往都与课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大多数的材料题所设的问题,往往要求“结合材料”进行回答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这就隐含了它们之间的一定联系。因此,确定了材料和课本知识的联系之处,也就能对材料进行正确地判定。第三,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寻找相关点。所给的材料目的是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因而要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在阅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有效信息。
四、应该歸纳整理有效信息,准确表述
对材料进行仔细阅读、正确分析,最后是为了解决所提出问题,因此准确、恰当地进行解答是材料解析题的最终落脚点。在归纳整理有效信息,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文字表达时,应注重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注重解答好第一问。一道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有多个设问,各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因此,第一问的定位作答显得很重要,是否准确、完整将会影响下一问的判定与作答。第二,注重对设问的审阅。在设问中,往往会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的词语,如“依据材料概括……”“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语体现了设问内容的标志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的重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准确度。第三,注重层次分明,要体现整体性。一些分值较多的设问,往往要求从几个方面进行回答,因此整理答案时要分点回答,条理清楚,而且不能只具体回答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否则将影响其整体性。第四,注重语言的规范。这里的规范,一是指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运用正确的史学观点进行解答;二是指用词尽量准确,言简意赅,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以上就是本人浅析提高学生做历史材料题的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内容,通过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论述,相信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当然,要提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教师本人还应该在教学道路上越攀越勇、永不止步。学生不仅要把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还要具备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较好的汉语功底和较广的知识面,等等。而学生一旦把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就能更好地将所把握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学科综合能力。
一、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入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所起的是引导作用。一位成熟的教师绝不是将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就行,而是要在学习理论和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所处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创设性地加以应用。所以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以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可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思维品位及业务素质,从而改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体会自己课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的基本素质才能在新课程下扮演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角色,也只有这个角色的成功扮演,学生的能力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在教学中成功体现出来,教与学才能真正互长。
二、从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入手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高考中的重中之重。而材料解析题的归纳和概括之间关系是很微妙的。我们必须先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方案。
首先,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在了解了归纳与概括的关系之后,我个人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三、应该正确分析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也在对材料进行着正确的分析。通过对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寻找有效信息,确定材料的中心思想,是解答好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对材料进行正确分析的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分析材料时,要注重找关键词语,不论所给的材料文字有多少,材料的核心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体现。因此,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有利于尽快地确定材料的核心思想。当然,别忘了有些关键信息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处。第二,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寻找其联系之处。所给的材料不管难度多大,往往都与课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大多数的材料题所设的问题,往往要求“结合材料”进行回答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这就隐含了它们之间的一定联系。因此,确定了材料和课本知识的联系之处,也就能对材料进行正确地判定。第三,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寻找相关点。所给的材料目的是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因而要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在阅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有效信息。
四、应该歸纳整理有效信息,准确表述
对材料进行仔细阅读、正确分析,最后是为了解决所提出问题,因此准确、恰当地进行解答是材料解析题的最终落脚点。在归纳整理有效信息,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文字表达时,应注重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注重解答好第一问。一道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有多个设问,各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因此,第一问的定位作答显得很重要,是否准确、完整将会影响下一问的判定与作答。第二,注重对设问的审阅。在设问中,往往会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的词语,如“依据材料概括……”“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语体现了设问内容的标志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的重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准确度。第三,注重层次分明,要体现整体性。一些分值较多的设问,往往要求从几个方面进行回答,因此整理答案时要分点回答,条理清楚,而且不能只具体回答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否则将影响其整体性。第四,注重语言的规范。这里的规范,一是指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运用正确的史学观点进行解答;二是指用词尽量准确,言简意赅,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以上就是本人浅析提高学生做历史材料题的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内容,通过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论述,相信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当然,要提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教师本人还应该在教学道路上越攀越勇、永不止步。学生不仅要把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还要具备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较好的汉语功底和较广的知识面,等等。而学生一旦把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就能更好地将所把握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学科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