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宝石的壶钮醒来之后,银色就更明亮了。
看多了来自日本的银壶,陈念舟全然中国风、台湾情的银壶,委实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北投文物馆,庭园花草上跳跃的阳光,透过偌大的日式落地木格拉门,清晰烘托桌上的几把银壶,包括单柄的瀹茶壶与大型提梁烧水壶。无论雾光或抛光,壶面忠实反射着内敛的贵气,以近乎矜持的质感,含蓄地表达禅定的意境。
陈念舟创作的瀹茶银壶几乎多为单柄,也就是台湾茶人习惯称呼的“侧把”,材质则全为昂贵的木材,包括红花梨木、黑檀木、紫檀木、兰心木等,而仿佛闪烁着钻石般眼睛的壶钮,细数之下,也有或红或黑或橙的鸡油黄玛瑙,或青金石、冰种白玉髓等五六种之多,显然光是配件的选择,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
不过特别引起我注意的,却是没有壶钮与壶盖、壶身上方开了个方形缺口的“广纳注泉壶”,其置茶与注水皆无须开盖,类似早年某些陶艺家设计的“懒人壶”,只是它开口更小,司茶人要更加小心,才不致将水外漏而烫伤。对此,陈念舟解释道:“如此设计是为避免茶人因掀盖注水而导致茶香溢散,除了增添注水的乐趣,还必须全神贯注瞄准注泉,这也是对茶人心性的修练。”
我忽然想起多年前应邀赴湖南长沙铜官窑遗址考察,其中一把让我大为震撼的出土单柄壶,注泉开口与单柄的设计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果然,陈君表示型制的灵感正是来自铜官窑,相隔1400多年,陈念舟团队凝聚众达人之力,所成就的无垢金银壶,不仅重现晚唐的风华,更彻底区隔日本银壶的风貌而锻敲出绝对中国的银茶器。“无垢”在佛语意为“净白无玷”,也是陈念舟与“无垢茶活”至真至美的艺术追求。自称“无垢茶人”的陈念舟,不仅是一位倡导回归生活、贴近人性的茶文化器物研究设计家,也是台湾现代舞蹈表演团体“无垢舞蹈剧场”的团长,其妻林丽珍是舞蹈名家也是舞团的艺术总监。舞团从台湾本土素材出发,却不受限于本土,其前卫的视觉风格、沉缓细致的独特美学,为各界所称道。
从无垢舞团强调的“静、定、松、沉、缓、劲”身体美学六字诀来看,上世纪80年代开始醉心于茶、也曾经设计壶型(委由宜兴名家制作紫砂壶)的陈念舟,近年所创作的金银茶器,无论美感呈现、注汤节奏与千锤百炼成就的韵律动感等,仿佛与身体语言的舞蹈交融。
除了造形设计的独特风格,陈念舟创作茶器最大的特色就在他结构严谨、美得令人窒息的提梁:以黑檀、花梨木积成材形塑祥云型制,再取木小圆角层层相叠构成。其设计与日本银壶编织藤皮隔热,或台艺大金工艺术家林国信将提梁两侧尾端嵌以牛角断热全然迥异。陈念舟说,木质绝对隔热,但木质提梁若要做得优雅,其结构的牢固则十分不容易,因此才精心计算结构张力,以数十片胶合在模具中成形的积成材曲木,以如意、祥云的造型,为整把银壶划上完美句点,他命名为“适出”。
接着陈君从背囊内取出他带来的手作茶,四平八稳地以一把单柄银壶冲泡。我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饱满的水柱与适时的停歇,都彰显了茶器出水与断水的利落。又如他再三引述的晚唐茶书《十六汤品》所说“汤器之不可舍金银,犹琴之不可舍桐”,强调金银器泡茶可以使茶叶完整舒展、香气充分释出。果然,舞动的茶香不仅将白色小瓷杯内荡漾的波光一一回射在光洁无暇的壶面上,轻啜一口入喉,幽幽花香浸润的味蕾还多了一份雨前的圆润。
再看他“台湾系列”的“珊瑚”,橘皮质感的肌理,加上宝石割切锻痕的珊瑚礁表面,呈现出台湾海洋的丰富意象,无论金瓜或团花型制,逐一锻敲出的一个个大小不一、蘑菇状或蜂窝状的凹洞或纹饰,层次却出奇地清晰,更像一层层透明的珊瑚在壶面怒放,让人在品茶的瞬间感受台湾风采,比起日本银壶引以为傲的乳钉玉霰,显然更令人动容,也更高明得多。
陈念舟说,一把银壶或金壶从设计到完成,必须经过绘图设计、金银料挑选、金银板碾作、锻锤成型、零件设计、零件精工铸造、零件细修、壶钮石材挑选、壶钮雕刻、建构焊接、木料挑选、提梁曲木制作、单柄刻磨制作等十余道繁复工序。科学的精准计算搭配艺术的精致表现,才能成就茶艺美学与实用性。
陈念舟说自己醉茶赏茶近四十年,从玩物之人起心动念,不仅深入探究茶生活,更进一步创作茶器物,将金银与竹木、玉石完美搭配,打造了全然不同于日本的金银壶器,以999纯金或纯银为材,胎体厚重而饱满,线条则务求简洁流畅。他也提出“新董”的概念,认为如果能够流传下去,百年后就是古董。
清代文人壶的开创者陈曼生大师,毕生“创作”壶而不“制”壶。陈念舟也不讳言,银壶的制作系由团队通力完成:在壶器设计手稿完成后,先用3D绘图进行模拟,再经过至少数万次的捶打才能成形,令人难以想象。至于木质把手、玉石壶钮等小配件,还需找到手艺精湛的师傅来雕刻,每一个小细节都不得放松,底部则一律以“无垢”落款。
看多了来自日本的银壶,陈念舟全然中国风、台湾情的银壶,委实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北投文物馆,庭园花草上跳跃的阳光,透过偌大的日式落地木格拉门,清晰烘托桌上的几把银壶,包括单柄的瀹茶壶与大型提梁烧水壶。无论雾光或抛光,壶面忠实反射着内敛的贵气,以近乎矜持的质感,含蓄地表达禅定的意境。
陈念舟创作的瀹茶银壶几乎多为单柄,也就是台湾茶人习惯称呼的“侧把”,材质则全为昂贵的木材,包括红花梨木、黑檀木、紫檀木、兰心木等,而仿佛闪烁着钻石般眼睛的壶钮,细数之下,也有或红或黑或橙的鸡油黄玛瑙,或青金石、冰种白玉髓等五六种之多,显然光是配件的选择,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
不过特别引起我注意的,却是没有壶钮与壶盖、壶身上方开了个方形缺口的“广纳注泉壶”,其置茶与注水皆无须开盖,类似早年某些陶艺家设计的“懒人壶”,只是它开口更小,司茶人要更加小心,才不致将水外漏而烫伤。对此,陈念舟解释道:“如此设计是为避免茶人因掀盖注水而导致茶香溢散,除了增添注水的乐趣,还必须全神贯注瞄准注泉,这也是对茶人心性的修练。”
我忽然想起多年前应邀赴湖南长沙铜官窑遗址考察,其中一把让我大为震撼的出土单柄壶,注泉开口与单柄的设计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果然,陈君表示型制的灵感正是来自铜官窑,相隔1400多年,陈念舟团队凝聚众达人之力,所成就的无垢金银壶,不仅重现晚唐的风华,更彻底区隔日本银壶的风貌而锻敲出绝对中国的银茶器。“无垢”在佛语意为“净白无玷”,也是陈念舟与“无垢茶活”至真至美的艺术追求。自称“无垢茶人”的陈念舟,不仅是一位倡导回归生活、贴近人性的茶文化器物研究设计家,也是台湾现代舞蹈表演团体“无垢舞蹈剧场”的团长,其妻林丽珍是舞蹈名家也是舞团的艺术总监。舞团从台湾本土素材出发,却不受限于本土,其前卫的视觉风格、沉缓细致的独特美学,为各界所称道。
从无垢舞团强调的“静、定、松、沉、缓、劲”身体美学六字诀来看,上世纪80年代开始醉心于茶、也曾经设计壶型(委由宜兴名家制作紫砂壶)的陈念舟,近年所创作的金银茶器,无论美感呈现、注汤节奏与千锤百炼成就的韵律动感等,仿佛与身体语言的舞蹈交融。
除了造形设计的独特风格,陈念舟创作茶器最大的特色就在他结构严谨、美得令人窒息的提梁:以黑檀、花梨木积成材形塑祥云型制,再取木小圆角层层相叠构成。其设计与日本银壶编织藤皮隔热,或台艺大金工艺术家林国信将提梁两侧尾端嵌以牛角断热全然迥异。陈念舟说,木质绝对隔热,但木质提梁若要做得优雅,其结构的牢固则十分不容易,因此才精心计算结构张力,以数十片胶合在模具中成形的积成材曲木,以如意、祥云的造型,为整把银壶划上完美句点,他命名为“适出”。
接着陈君从背囊内取出他带来的手作茶,四平八稳地以一把单柄银壶冲泡。我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饱满的水柱与适时的停歇,都彰显了茶器出水与断水的利落。又如他再三引述的晚唐茶书《十六汤品》所说“汤器之不可舍金银,犹琴之不可舍桐”,强调金银器泡茶可以使茶叶完整舒展、香气充分释出。果然,舞动的茶香不仅将白色小瓷杯内荡漾的波光一一回射在光洁无暇的壶面上,轻啜一口入喉,幽幽花香浸润的味蕾还多了一份雨前的圆润。
再看他“台湾系列”的“珊瑚”,橘皮质感的肌理,加上宝石割切锻痕的珊瑚礁表面,呈现出台湾海洋的丰富意象,无论金瓜或团花型制,逐一锻敲出的一个个大小不一、蘑菇状或蜂窝状的凹洞或纹饰,层次却出奇地清晰,更像一层层透明的珊瑚在壶面怒放,让人在品茶的瞬间感受台湾风采,比起日本银壶引以为傲的乳钉玉霰,显然更令人动容,也更高明得多。
陈念舟说,一把银壶或金壶从设计到完成,必须经过绘图设计、金银料挑选、金银板碾作、锻锤成型、零件设计、零件精工铸造、零件细修、壶钮石材挑选、壶钮雕刻、建构焊接、木料挑选、提梁曲木制作、单柄刻磨制作等十余道繁复工序。科学的精准计算搭配艺术的精致表现,才能成就茶艺美学与实用性。
陈念舟说自己醉茶赏茶近四十年,从玩物之人起心动念,不仅深入探究茶生活,更进一步创作茶器物,将金银与竹木、玉石完美搭配,打造了全然不同于日本的金银壶器,以999纯金或纯银为材,胎体厚重而饱满,线条则务求简洁流畅。他也提出“新董”的概念,认为如果能够流传下去,百年后就是古董。
清代文人壶的开创者陈曼生大师,毕生“创作”壶而不“制”壶。陈念舟也不讳言,银壶的制作系由团队通力完成:在壶器设计手稿完成后,先用3D绘图进行模拟,再经过至少数万次的捶打才能成形,令人难以想象。至于木质把手、玉石壶钮等小配件,还需找到手艺精湛的师傅来雕刻,每一个小细节都不得放松,底部则一律以“无垢”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