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阅卷时,我们发现,作文中宿构、套用的情况仍然较为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曾几何时,“程式化”成为高考作文最大的问题,表述的雷同让阅卷老师感觉味同嚼蜡:非但内容如出一辙,就连行文结构,也常常落入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窠臼。在程式化的叙事套路下,很多作文仍然走在“八股文”的歧路上。
高考作文要求感情真实,思想要深刻、丰富,表达要有文采,有创意。时至今日,作文命题指向社会现实,指向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但是仍然有这种程式化的作文,明显有违高考写作的要求,因此,这种为了考试而写作的程式化文风,亟待扭转与改变。
[高考作文“程式化”的误区]
下面以2018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程式化”问题为例,看看学生在这方面的误区所在。
1. 材料堆积化
有句话在学生中流传很广,“字数不够,全靠材料凑”。所以,有些作文光例子都有十几个,而且都是比较详细的,整个就是一个“名人事迹展”,给阅卷老师的感觉就是没话找话说。举例论证是议论文的重要论证手法,但不能全篇都是例子,如果没有议论,那就成了堆砌例子。
高考作文《富强的中国》中这样写道:“‘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中国的量子通信技术已全面领先于世界,中国高铁已经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成功下水。”另外一篇《改革开放进行曲》中写道:“科技、国防事业突飞猛进,面向世界的‘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外交,联合国维和行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
这两段文字里列举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示给2035年的青年一代,让人鼓舞,但是仔细看来,作者其实就是单纯地将发展成就罗列出来,没有任何议论点染,非常空洞,也缺少事例和论点关系的分析,因而使得文章苍白无力,浮于事例。
2. 抒情泛滥化
在以往的高考作文中,抒情泛滥化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写散文抒情,写记叙文抒情,写议论文也抒情。因为今年作文命题时代感很强,必然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于是,有些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加入了很多抒情的成分。这样做不仅使文体不明,而且没有自己的思想,主题不严密。
任务驱动型作文重在完成命题者的指令,体现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和视野宽度,主要是以议论为主。如高考作文《共圆中国梦》一文:“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多么讓人开心啊,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多么让人兴奋啊,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多么让人激动啊,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多么让人自豪啊。”这里看似句式一致,结构整齐,实际上都是空话套话。
另外一篇《圆梦创未来》中写道:“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想是路,引领走向黎明。梦想是水,浇出生命的苗;梦想是苗,长出生命的树;梦想是树,开出生命的花;梦想是花,结出生命的果。”
这段排比写得非常漂亮,但是和中心结合并不紧密,成了单纯的抒情笔调,可谓“下笔千里,离题万里”。
3. 模板套作化
“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阅卷中,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在开头、结尾处想尽办法引用名言,运用排比、类比等手法,写得非常漂亮,主体部分大量拼凑例子,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类似、雷同的文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初衷就是要学生跳出窠臼,不要束缚自己。但是,现在很多学生仍然在“带着镣铐跳舞”,还是沿着传统材料作文的老路走,开始写作时就想着要写成并列式、对比式等。比如,一篇《勇担责任,奋斗不止》的中间部分设置对比式:“①勇担责任,国家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②不勇担责任,国家发展就会止步不前。”再如,《有梦想才会有未来》中间部分设置并列式:“①有梦想,个人才会创造伟大的成就。②有梦想,国家才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
[打开自由写作的空间]
“我手写我口”强调的是不拘泥于陈腐的格式,用文字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我手写我口”应是追求的方向,要能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要能够在思辨中提高自己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而不是宿构套作,机械写作。
1. 命题坚持指向现实
针对高考作文程式化的套路,高考作文命题也由命题作文转向半命题作文,再转向话题作文,再转向新材料作文,再转向任务驱动型作文,高考作文命题就走在一条反套作、反宿构、反“假大空”的道路上。
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保持思维空间大、立意多元化的前提下,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作文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增加任务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女儿举报超速的父亲”的材料指向法治,“吻痕与掌印”的漫画指向教育,十二个有关国家发展的热词指向国家发展,“世纪宝宝”写给2035年青年的寄语指向个人价值与时代发展等。这些作文命题从不同角度拓展了作文的测试功能,也使学生更加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2. 摒弃功利化写作
不可否认,当前的作文教学出现过于功利化的倾向,为了拿高分而训练并强化写作模式、写作技巧,作文训练也僵化地“依葫芦画瓢”。学生在固定框架下进行写作,很难将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感受诉诸笔端,有的学生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套路就不会写,有的学生只知道按照平时范文生搬硬套,这样的写作训练自然不能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与真实的思想。作文既是培养写作能力的载体,也是培养品性修养的途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是要说真话。
2018年湖北高考作文《两代人,一个梦》中这样写道:“记得汶川大地震时,我才8岁,流着眼泪看电视的妈妈,用手紧紧地搂着我。那时我并不太懂得生命的意义,但是惊恐于坍塌和死亡,迷糊中妈妈的体温给了我安全感。当我18岁,再次看到汶川地震的画面,这次感受到的除了灾难,更多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精神。”
相比那些8岁时看到地震场面有多少思考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就很真实,因为8岁的孩子少不更事,不会有太多的感受,而18岁已经成人,已经有了成熟的思考。
3.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青少年有自己的生活,与成人比起来,虽说贫乏一些,但是他们有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其中可写的东西是很多的,比如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上经历的事情;同父母和老师,同兄弟姐妹和同学,同社会上很多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一次游览,一次会面,一次谈心,一个朋友,一个陌生人……只要对自己印象深刻的生活都是作文的好材料。这其中可写的事情是很多的,我们要善于从中拾取值得笔之于文的东西,要关注天下事、身边事,从生活中选取素材。一旦发现并关注周围丰富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身边有写不完的事情,发现了“写作材料的宝库”,也就能够“下笔如有神”了。
(责任编辑 / 吴 锋)
曾几何时,“程式化”成为高考作文最大的问题,表述的雷同让阅卷老师感觉味同嚼蜡:非但内容如出一辙,就连行文结构,也常常落入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窠臼。在程式化的叙事套路下,很多作文仍然走在“八股文”的歧路上。
高考作文要求感情真实,思想要深刻、丰富,表达要有文采,有创意。时至今日,作文命题指向社会现实,指向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但是仍然有这种程式化的作文,明显有违高考写作的要求,因此,这种为了考试而写作的程式化文风,亟待扭转与改变。
[高考作文“程式化”的误区]
下面以2018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程式化”问题为例,看看学生在这方面的误区所在。
1. 材料堆积化
有句话在学生中流传很广,“字数不够,全靠材料凑”。所以,有些作文光例子都有十几个,而且都是比较详细的,整个就是一个“名人事迹展”,给阅卷老师的感觉就是没话找话说。举例论证是议论文的重要论证手法,但不能全篇都是例子,如果没有议论,那就成了堆砌例子。
高考作文《富强的中国》中这样写道:“‘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中国的量子通信技术已全面领先于世界,中国高铁已经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成功下水。”另外一篇《改革开放进行曲》中写道:“科技、国防事业突飞猛进,面向世界的‘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外交,联合国维和行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
这两段文字里列举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示给2035年的青年一代,让人鼓舞,但是仔细看来,作者其实就是单纯地将发展成就罗列出来,没有任何议论点染,非常空洞,也缺少事例和论点关系的分析,因而使得文章苍白无力,浮于事例。
2. 抒情泛滥化
在以往的高考作文中,抒情泛滥化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写散文抒情,写记叙文抒情,写议论文也抒情。因为今年作文命题时代感很强,必然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于是,有些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加入了很多抒情的成分。这样做不仅使文体不明,而且没有自己的思想,主题不严密。
任务驱动型作文重在完成命题者的指令,体现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和视野宽度,主要是以议论为主。如高考作文《共圆中国梦》一文:“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多么讓人开心啊,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多么让人兴奋啊,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多么让人激动啊,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多么让人自豪啊。”这里看似句式一致,结构整齐,实际上都是空话套话。
另外一篇《圆梦创未来》中写道:“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想是路,引领走向黎明。梦想是水,浇出生命的苗;梦想是苗,长出生命的树;梦想是树,开出生命的花;梦想是花,结出生命的果。”
这段排比写得非常漂亮,但是和中心结合并不紧密,成了单纯的抒情笔调,可谓“下笔千里,离题万里”。
3. 模板套作化
“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阅卷中,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在开头、结尾处想尽办法引用名言,运用排比、类比等手法,写得非常漂亮,主体部分大量拼凑例子,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类似、雷同的文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初衷就是要学生跳出窠臼,不要束缚自己。但是,现在很多学生仍然在“带着镣铐跳舞”,还是沿着传统材料作文的老路走,开始写作时就想着要写成并列式、对比式等。比如,一篇《勇担责任,奋斗不止》的中间部分设置对比式:“①勇担责任,国家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②不勇担责任,国家发展就会止步不前。”再如,《有梦想才会有未来》中间部分设置并列式:“①有梦想,个人才会创造伟大的成就。②有梦想,国家才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
[打开自由写作的空间]
“我手写我口”强调的是不拘泥于陈腐的格式,用文字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我手写我口”应是追求的方向,要能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要能够在思辨中提高自己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而不是宿构套作,机械写作。
1. 命题坚持指向现实
针对高考作文程式化的套路,高考作文命题也由命题作文转向半命题作文,再转向话题作文,再转向新材料作文,再转向任务驱动型作文,高考作文命题就走在一条反套作、反宿构、反“假大空”的道路上。
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保持思维空间大、立意多元化的前提下,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作文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增加任务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女儿举报超速的父亲”的材料指向法治,“吻痕与掌印”的漫画指向教育,十二个有关国家发展的热词指向国家发展,“世纪宝宝”写给2035年青年的寄语指向个人价值与时代发展等。这些作文命题从不同角度拓展了作文的测试功能,也使学生更加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2. 摒弃功利化写作
不可否认,当前的作文教学出现过于功利化的倾向,为了拿高分而训练并强化写作模式、写作技巧,作文训练也僵化地“依葫芦画瓢”。学生在固定框架下进行写作,很难将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感受诉诸笔端,有的学生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套路就不会写,有的学生只知道按照平时范文生搬硬套,这样的写作训练自然不能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与真实的思想。作文既是培养写作能力的载体,也是培养品性修养的途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是要说真话。
2018年湖北高考作文《两代人,一个梦》中这样写道:“记得汶川大地震时,我才8岁,流着眼泪看电视的妈妈,用手紧紧地搂着我。那时我并不太懂得生命的意义,但是惊恐于坍塌和死亡,迷糊中妈妈的体温给了我安全感。当我18岁,再次看到汶川地震的画面,这次感受到的除了灾难,更多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精神。”
相比那些8岁时看到地震场面有多少思考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就很真实,因为8岁的孩子少不更事,不会有太多的感受,而18岁已经成人,已经有了成熟的思考。
3.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青少年有自己的生活,与成人比起来,虽说贫乏一些,但是他们有自己真实的情感世界,其中可写的东西是很多的,比如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上经历的事情;同父母和老师,同兄弟姐妹和同学,同社会上很多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一次游览,一次会面,一次谈心,一个朋友,一个陌生人……只要对自己印象深刻的生活都是作文的好材料。这其中可写的事情是很多的,我们要善于从中拾取值得笔之于文的东西,要关注天下事、身边事,从生活中选取素材。一旦发现并关注周围丰富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身边有写不完的事情,发现了“写作材料的宝库”,也就能够“下笔如有神”了。
(责任编辑 / 吴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