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分析与保护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p9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北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文章对苏北地区的传统村落基本状况、发展过程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以苏北地区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的传统村落吴邵村为例,对极具特色的传统石头村落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对吴邵村的发展依据、优势和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总体思考,探讨以吴邵村为代表的苏北传统村落下一步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苏北地区;传统村落;吴邵村;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三生’空间下的苏北地区古村落活化与环境再生设计研究——以徐州吴邵村为例”(2019SJA1002)、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指导类)“苏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建筑活化路径研究”(2019ZD074)、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研究成果。
  苏北地区主要以平原地形为主,其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延续着平原悠久的农耕文明,是寄托乡情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村落开发面临着多种艰难困境,近几年来,江苏省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加大了投入力度,尤其是资金投入,保护措施及发展规模均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果,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仍面临着风貌形象破坏、劳动力不足、农业发展衰退、乡土文化衰败和公众参与不足等困境,生存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传统的村落由两种形式组成,即空间的形态和空间的结构。空间的形态和空间的结构在特定环境下,受传统村落所处的社会阶层、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和地域特点等因素的深远影响[1]。2020年4月7日,江苏省居民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江苏省第一批107个省级传统村,苏北徐州市铜山区吴邵村以独具特色的村落名列江苏省第一批传统村落。本文以江苏徐州市张集镇铜山区的吴邵村为例,研究其特色与价值,以及如何有效地延续地方农业文明风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存、挖掘与保护自然资源、活化传统村落建筑与环境和塑造特色鲜明的农业村落。
  一、苏北地区村落发展演变特征
  (一)空间形态特点及演变
  苏北地区共有16个传统村落入围江苏住建厅公布的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徐州6个,宿迁2个,连云港2个,淮安2个,盐城4个。苏北地区受地区和文化因素影响,传统村落布局较稀疏,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总体呈现出“曲线”空间的分布形式,再向周围地区呈阶梯形稀疏状[2]分布。
  徐州东南、宿迁中北为苏北乡村聚落高密度分布区,占苏北传统村落总数的一半。因为这个地区是古黄河决口的冲积扇所形成,黄河冲到那里就形成了肥沃的土地,所以大量村落在黄河故道附近聚集。淮安南部、盐城西部又形成了另一条曲线状的传统村落聚集地,因为京杭运河流经该地,水路交通便利,水道资源丰富,形成了传统村落的聚集地。连云港南、淮安东北、盐城北部等地区的乡村聚落是空白的,受土地资源限制,传统的村落聚居现象表现较为突出。
  (二)居住空间更新发展
  我国农村居民住宅建筑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一个变化过程,它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现实的一个重要反映。当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人民居住区的空间结构演变也比较缓慢,当社会逐步进入快速经济发展阶段时,农村人民居住区的空间也就开始发生了剧烈的结构变化。
  村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受到各阶段社会条件的限制。随着社会发展,农民更加需要现代化,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传统的中小村落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较为落后,基础配套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也较为缺乏。因此,要真正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服务需要,就必须不断加大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备的配套建设。
  进入21世纪以后,苏北地区的农村发展出现了新变化,新型的城镇化、乡村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都对传统的村落生活、产业和生态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传统村落已不再是我们传统的农村,开展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农民的唯一生存方式。面对这些发展的变化,苏北原有村落的居住空间与新社会发展之间开始出现矛盾,不能满足人们新时代对现代化功能空间的需求。
  二、徐州市吴邵村的环境特色与价值
  吴邵古村陇西堂《李氏族谱》记载:
  吾李氏始祖钦公太爷实乃陇西人氏。于大明洪武初年官府皆因元末历年战乱,使中原地区鸡犬不宁,荒芜人烟,赤地千里之。故将邻县百姓集中到晋之洪洞县大槐樹处老鹳窝下,被迫登记强行背井离乡迁徙到中原一代。因此钦祖太爷率全家妇孺,荷衣担食,扶老携幼,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来到山东长清县野樵窝居住。于洪武三年又奉调南迁,钦祖太爷与二世祖长次三四六七公在今吴邵湖尖山后暂居。因黄河泛滥频繁,才挪到尖山后坡居住。五公径迁徙到皖宿州城东冲疃庄定居。数年后长房三房后裔相继移居到今吴邵庄定居。
  据此可考证吴邵村李姓先祖原为陇西平阳县曲沃人,后因元末明初因战乱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到中原九州一带,后居山东长清附近,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命令南迁到吴邵湖地区,后因黄河多次泛滥,于是移居尖山南坡程山栖息,最后在吴邵庄定居,也就是今天的吴邵古村。吴邵古村已有650年的历史,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传统村落精髓、农业文明脉络,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经过数年的发展,古村的整个框架依然保存完好。据调查,山上保存的老院有100个,各家院落布局均清晰。
  (一)村落特色
  吴邵古村,位于徐州市中心东南方约20公里处,全村街巷横穿,屋宇连绵,高低错落,充满田野气息和园林风情。建筑多就地取材,从基础、墙到墙壁均为石砌筑,连院墙和地面也用石砌筑而成,形成以石头为主的特色建筑村。吴绍古村依山而下,靠南山破山建造,形态朴实自然。村落的建筑空间是乱序的,形成了村落的整体空间和肌理结构[3]。
  (二)民居环境
  吴绍村的基本布局是院落,民居中少有单体,每家一院,盖有堂屋、东西厢房等,无耳室。建筑结构朴实,墙体通常是用大小各异的石料建造而成,窗台、过梁用凿平条石砌成。受结构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门窗都不大,立面留下了大量的墙面。民居石材多具结构作用,装饰较少,门上嵌有雀替似的饰物,多寓意吉祥。院内陈设压井,石臼和石磨,稍大的院内设有菜园、鸡鸭圈、牛羊棚等农业设施,井井有条,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三、吴邵村的特色保护策略
  传统吴邵古村载着独特的记忆与情感,要保持吴邵古村传统的特色,保持农耕文明的传承、提高对认同和归属的感觉,就必须强调保护和发展。针对吴邵古村从内外两个层次寻求保护和发展战略:内要对吴邵古村的建筑环境布置进行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对现存建筑进行修复和环境再生设计;外要寻找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和新时代村落功能调整的机会[4]。吴邵古村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保护和发展:
  (一)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吴邵村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吕梁山特色风景区旁,吴邵古村应整合产业结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和庭院经济,形成特色村落+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即以发展现代特色休闲农业为基础,以发展“庭院经济”“体验农庄”“农副产品”等休闲农业激发吴邵古村的活力为重点,结合极具特色的宕口采石生态修复工程,开发集纯粹农事参与、农耕文化体验、农业休闲观光、丰收体验、生态农副产品和乡愁乡境体验等一体化的纯粹生态农业体验项目。
  (二)重构当代村落社会关系
  以政府为主,村民主要参与,激活并重建吴邵古村社会关系,增强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对话,通过多样化的交流和组织活动,帮助原住民了解其居住环境和宝贵的历史资源。保持现有居住人口的数量,保持生态环境,增强其文化认同和自信。同时推动社区生态文明网的延续与重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吴邵古村良性互动机制。
  (三)完善村落基础设施
  传统的古村衰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落后或不完备,可以通过整体规划、逐步改造和建设等方式,在公共设施、基础环境和特色建筑等方面进行改善,要把传统的老村基础设施构件与新村发展相结合,建设好古村和新村之间的过渡带,将吴邵古村传统的民居、石院落、石板巷空间和景观风格等巧妙地植入到新村,实现古村和新村之间的无缝对接。
  (四)营造特色乡境
  对吴邵村的环境肌理格局和传统风貌进行可持续的整体保护,首先要厘清吴邵古村的形态、自然边界、空间肌理、公共空间、院落空间和环境特征等,在尊重原空间环境形态的基础上,结合村落渐进性发展的功能定位,确定院落和空间将承担的功能和用途,从而完成对其的修复、恢复和修缮[5]。通过梳理村落开敞空间,保护空间尺度宜人与归属感强的街巷空间,重新塑造“街巷—组群—院落—建筑—装饰”的传统村落格局,保持原始的生态机能,形成古村连续的传统乡村景观,形成层次突出、韵味感强、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乡村风貌。
  四、结语
  现代城市的发展变革严重冲击着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吴邵村距离徐州市区一步之遥,却完整保留了传统农业文明的村落要素和乡土气息。吴邵古村也因其历史性、田园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成为徐州乃至苏北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村落。面对传统特色村落的現状和问题,针对苏北地区城市发展和乡村变革同步的现状,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城市发展保持距离,更好地延续农业文明、提升生态宜居环境、彰显自身独有特点、保持特色发展路线、营造特色村落景观尤为重要。在强调保护的同时,植入新时代人居环境宜居功能,营造新的业态,才是真正解决苏北地区传统村落衰败现状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1):后插10-后插13.
  [2]李全林,马晓冬,沈一.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12(1):144-154.
  [3]常江,刘忻宇,季翔.徐州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分析与策略研究:以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吴邵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1):181-183.
  [4]陈淑飞,许艳.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9):160-165.
  [5]王向荣.景观笔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57.
  作者单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戴梦清,硕士,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室内藝术设计。
期刊
摘 要:文章依据美国学者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论述城市空间对个体身份塑造的作用,继而论证城市空间冲突在心理认知层面的成因,分析个体在经历城市空间冲突时的自我表达需求,进而最终阐明设置城市音乐胶囊的社会需求基础。  关键词:“拟剧理论”;城市空间冲突;自我表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重点课题“城市‘音乐胶囊’的景观设计与大数据服务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城市音乐胶囊是一种提供个人空
期刊
摘 要: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纯的物质消费已经不能满足大众,人们越来越重视购物体验,以体验为主的消费开始逐步占据市场。在此背景之下商业空间开始转型升级,艺术开始介入商业空间。文章试图梳理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对广州市的公共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案例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就案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给出建设性的优化意见。  关键词:公共艺术;商业
期刊
作者单位: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   黄一莉、黄荣波   基金项目:本作品系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學研究项目(2019SJAO553)阶段性成果。
期刊
摘 要:塑造建筑师品牌是赢得未来市场的必要方式、关键优势及竞争策略。文章从品牌的视角来研究建筑师,尝试将品牌文化共性和建筑师角色相融合,从而促成建筑师品牌的建设。这不仅有助于建筑师在现实环境中形成强大的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建筑师在形成个人品牌的过程中,对社会组织、建筑产品与设计服务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  关键词:建筑师;品牌;大众消费;品牌附加值  一、中国的建筑热和明星建筑师热  (一)中国持
期刊
作者简介:   金婷婷,重庆师范大学美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设计说明:   SOHO模式下的婚庆工作室,商住两用。将办公与家居融为一体,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让不同的功能分区和谐融合。整个设计以灰色为基调,墙面以白色和暖色为主,便于展示婚纱,同时让客户更易放松下来,达到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自然转换。
期刊
摘 要:植物景观是以天然或人为种植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组成的植物群落景观。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与人文风俗的差异,植物景观呈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近年来,随着大众对生活环境的重视,绿色生态的概念融入了生活的各个场景,尤其是大学校园。文章以澳门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校园植物景观的植物种类、分布规律和色彩搭配等状况进行调研和归纳,分析当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推动澳门地区的校园植物景观规划,
期刊
摘 要: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法宝”之一,而在大力倡导“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今天,如何合理保护和开发好历史文化遗迹,是时代赋予相关主管部门的一个命题。文章以泉州小山丛竹为例,从“修旧如旧,建造公园式博物馆”“深挖文脉,布置主题展厅陈列”“延续文风,定期举办文化活
期刊
作者简介:   黄静,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居环境与健康设计。   劉定炜,柏灵装饰设计总监。研究方向:建筑装饰设计。
期刊
摘 要:在城市空间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对城市旧工业区的开发和再利用是城市更新工作的重点之一,旧工业区中的工业遗存承载着居住在城市里人们的历史与共同的记忆,它使人们的存在感有所归依,并能提供来源,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未来。文章以深圳市为研究目标,将再利用作为工业遗存的更新手段,将活化作为更新目标,将空间自组织理论作为活化更新的切入点和理论支持,通过对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工业遗存改造案例分析,探讨工业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