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疼痛护理干预的实施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整体性护理干预。对比疼痛控制效果。结果手术后7d,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均值为(2.1±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实施整体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创伤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有积极价值,可短期内降低VAS疼痛评分,临床价值值得肯定。
关键词: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导言
创伤性骨科患者大多因意外事故出现骨折,疼痛症状极为明显。尽管当前创伤性骨折相关治疗手段逐渐提升,但术后疼痛问题仍困扰患者与医护人员,如术后剧烈疼痛下,患者心率过速、血压急剧升高等,且常伴有负性心理,如恐惧、焦虑、抑郁等,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对创伤骨科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疼痛症状缓解方面可取得显著效果。本次研究主要对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5月我院创伤骨科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编号奇偶性方法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32-73岁,平均(43.1±1.8)岁;实验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0-75岁,平均(44.6±2.3)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由患者主诉疼痛症状,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遵医嘱用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感。
1.2.2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整体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建立疼痛档案,即结合患者情况,记录不同时间下的护理措施,并对患者疼痛部位、时间、以及疼痛程度进行观察;环境护理,即合理控制病房环境的温度、湿度,定时通风并营造一个光线比较柔和的环境。护理人员需要做到“走路輕、推门轻、操作轻”的目标,避免造影对患者造成应激影响;药物护理,即术后1-7d为疼痛高发期,期间需要遵医嘱用止痛药物进行干预。护理人员需向患者交代止痛药干预的确切价值与积极作用,同时向患者解释清楚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与处理方法,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其配合度;心理护理,即术后护理人员需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所取得的成效,减轻患者紧张情绪。体位护理,即为了巩固手术效果,术后患者卧床状态下需对手术区域进行局部制动,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并进行适度放松。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手术后1d、手术后7d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情况(VAS评分)进行检测并对比。VAS评分值区间为0-10分,分值越低疼痛越轻,分值越高疼痛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后1d,实验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7d,实验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减轻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的疼痛程度,从而促使患者在恢复过程中较少受到疼痛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护理干预对于创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积极作用,通过为患者建立疼痛护理档案,全面掌握患者的疼痛特点和疼痛程度,进而实施病房环境护理、药物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全方面控制影响到患者疼痛程度的因素,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达到稳定患者情绪、促进患者恢复的良好效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d以及第7d的疼痛评分分别为(6.3±0.6)分、(6.2±0.8)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第1d以及第7d的疼痛评分分别为(2.1±0.5)分、(4.6±0.5)分,观察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通过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而促进患者的恢复进程。
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段,而手术治疗后疼痛症状极为明显。这种疼痛本身为机体本能反射表现,当机体受损并自我修复时,便会出现疼痛。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通常以急性疼痛为主要表现,若该疼痛为恶性刺激,将导致其他病理反应产生,如耗氧量增加、免疫力降低、血压升高以及代谢紊乱等,机体各系统受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因此下降。尽管术后疼痛物质如缓激肽、五羟色胺等释放会加重疼痛程度,然而患者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如部分患者疼痛认知缺失、负性心理明显等,这些都会使疼痛程度有一定差异。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做好护理工作。
当前创伤骨科患者术中与术后均采用相关的镇痛技术,其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但如何保证症状缓解效果,又需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其实施的要点主要表现为:心理护理干预,旨在解决患者负性心理问题;疼痛护理,要求做好患者疼痛程度评估的基础上选择缓解疼痛症状的方案;舒适护理,如病房管理、患者体位变换等;锻炼指导,可达到疼痛预防与症状缓解的目标。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4h、72h,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实际开展护理工作中,患者受生理、心理压力影响,常出现不良情绪,容易与护理人员出现纠纷问题,而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下,通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护理人员应对创伤骨科相关疾病、治疗知识等充分掌握,其目的在于护理工作中针对性更强,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创伤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是人体组织完成修复的正常现象,由于创伤骨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程度较大,术后疼痛程度较为严重,使得患者术后的恢复进程会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疼痛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饮食、睡眠等内容,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情绪,如果疼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还会引发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促使恢复效果和恢复进程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张梅,刘彩兰,等.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6(5):49-51.
[2]陆艳,张林丽.疼痛护理干预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31):111-113.
[3]郝海燕.护理干预对创伤骨科患者疼痛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1(7):879-880.
关键词: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导言
创伤性骨科患者大多因意外事故出现骨折,疼痛症状极为明显。尽管当前创伤性骨折相关治疗手段逐渐提升,但术后疼痛问题仍困扰患者与医护人员,如术后剧烈疼痛下,患者心率过速、血压急剧升高等,且常伴有负性心理,如恐惧、焦虑、抑郁等,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对创伤骨科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疼痛症状缓解方面可取得显著效果。本次研究主要对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5月我院创伤骨科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编号奇偶性方法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32-73岁,平均(43.1±1.8)岁;实验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0-75岁,平均(44.6±2.3)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由患者主诉疼痛症状,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遵医嘱用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感。
1.2.2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整体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建立疼痛档案,即结合患者情况,记录不同时间下的护理措施,并对患者疼痛部位、时间、以及疼痛程度进行观察;环境护理,即合理控制病房环境的温度、湿度,定时通风并营造一个光线比较柔和的环境。护理人员需要做到“走路輕、推门轻、操作轻”的目标,避免造影对患者造成应激影响;药物护理,即术后1-7d为疼痛高发期,期间需要遵医嘱用止痛药物进行干预。护理人员需向患者交代止痛药干预的确切价值与积极作用,同时向患者解释清楚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与处理方法,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其配合度;心理护理,即术后护理人员需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所取得的成效,减轻患者紧张情绪。体位护理,即为了巩固手术效果,术后患者卧床状态下需对手术区域进行局部制动,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并进行适度放松。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手术后1d、手术后7d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情况(VAS评分)进行检测并对比。VAS评分值区间为0-10分,分值越低疼痛越轻,分值越高疼痛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后1d,实验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7d,实验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减轻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的疼痛程度,从而促使患者在恢复过程中较少受到疼痛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护理干预对于创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积极作用,通过为患者建立疼痛护理档案,全面掌握患者的疼痛特点和疼痛程度,进而实施病房环境护理、药物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全方面控制影响到患者疼痛程度的因素,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达到稳定患者情绪、促进患者恢复的良好效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d以及第7d的疼痛评分分别为(6.3±0.6)分、(6.2±0.8)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第1d以及第7d的疼痛评分分别为(2.1±0.5)分、(4.6±0.5)分,观察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通过为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而促进患者的恢复进程。
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段,而手术治疗后疼痛症状极为明显。这种疼痛本身为机体本能反射表现,当机体受损并自我修复时,便会出现疼痛。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通常以急性疼痛为主要表现,若该疼痛为恶性刺激,将导致其他病理反应产生,如耗氧量增加、免疫力降低、血压升高以及代谢紊乱等,机体各系统受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因此下降。尽管术后疼痛物质如缓激肽、五羟色胺等释放会加重疼痛程度,然而患者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如部分患者疼痛认知缺失、负性心理明显等,这些都会使疼痛程度有一定差异。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做好护理工作。
当前创伤骨科患者术中与术后均采用相关的镇痛技术,其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但如何保证症状缓解效果,又需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其实施的要点主要表现为:心理护理干预,旨在解决患者负性心理问题;疼痛护理,要求做好患者疼痛程度评估的基础上选择缓解疼痛症状的方案;舒适护理,如病房管理、患者体位变换等;锻炼指导,可达到疼痛预防与症状缓解的目标。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4h、72h,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实际开展护理工作中,患者受生理、心理压力影响,常出现不良情绪,容易与护理人员出现纠纷问题,而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下,通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护理人员应对创伤骨科相关疾病、治疗知识等充分掌握,其目的在于护理工作中针对性更强,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创伤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是人体组织完成修复的正常现象,由于创伤骨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程度较大,术后疼痛程度较为严重,使得患者术后的恢复进程会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疼痛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饮食、睡眠等内容,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情绪,如果疼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还会引发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促使恢复效果和恢复进程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张梅,刘彩兰,等.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6(5):49-51.
[2]陆艳,张林丽.疼痛护理干预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31):111-113.
[3]郝海燕.护理干预对创伤骨科患者疼痛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1(7):879-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