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探讨了音乐融入中学体育课的必要性、音乐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功能及音乐在体育课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以期丰富和完善目前的体育课教学氛围,为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最优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 音乐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 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
1.引言
体育的本质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人们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音乐与体育一样,是以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康复人的身心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在人类文明史上,音乐自古就与运动相结合,它们一个是声音的运动,一个是身体的运动,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就有以“击刺之法”配以音乐的武舞,称为“舞象”;而在西汉墓中出土的绘有伴唱伴奏的“蹴鞠舞”的西汉帛画及乐舞杂技陶俑,说明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有了配乐体操;唐代的“剑舞”已接近现在的配乐武术表演。在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阶段,“体育音乐”,即某些体育项目将音乐有机地结合进去,使音乐的功能强化,并在这种强化中使某些体育项目展现出新的生机。这种音乐与体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除一些带表演性质的项目大量采用音乐伴奏外,田径、球类、游泳等项目也在部分利用音乐进行训练和比赛。而且音乐与体育运动的结合已开始影响人的认识领域,在一些近代新兴的体育项目中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体育舞蹈、健美操及现在最流行的街舞和瑜伽等,人们已能自然地把音乐与体育运动联系在一起,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音乐融入中学体育课的必要性、音乐对中学体育课的功能及音乐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具体运用方法等进行分析探索,以便中学体育课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2.音乐融入中学体育课的必要性
2.1符合身心合一、人文关怀体育观发展的方向
21世纪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将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过去那种以“身心二元化”为主导思想割裂身体与精神联系的“身体教育”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以运动为教育手段、只注重教育效果却忽视教育过程的体育教育已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则是“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美育体育”。这样一种发展方向决定了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尤其是中学基础体育教学必将在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而融入音乐,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是21世纪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与音乐的美育功能密不可分。而且,即使是竞技体育也离不开音乐的美化。
2.2迎合中学生的价值取向
音乐融入中学体育课符合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要求,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体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它是以个体为核心,强调人是体育的出发点。它追求人的身心健全、人格完善,满足个人的需要。中学体育教学的对象大多是12—18岁的少男少女们。生理心理特点都决定了他们对美的向往、追求,同时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个人偏好和选择力增强使得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易于号召。此外,课业负担的日益加重、人生追求的内倾压力又使他们倾向于自省。这些都给体育教学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怎样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求?怎样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怎样缓解内倾压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注意能力和身体形态的关系、介绍一般的体育卫生和运动心理常识、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区别男女生教学内容上的不同等之外,还必须引进音乐教育手段,只有做到体育的动感和音乐的节奏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形体的美感和精神的快感的完美结合。
3.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功能
音乐是一种特殊信息,其旋律、节奏、曲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它通过物理、化学和心理三种作用影响人体,改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协调各个器官系统的正常活动。悠扬和谐的音乐会促进神经兴奋,提高神经体液调节,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加强新陈代谢,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有舒肝、健脾和胃之功效。同时,音乐的美学形象对人的感染,其心理效应又将缓解躯干的应激状态,解除心理扭曲和紧张。
3.1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的出发点在于给学生以宽松的体育活动环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的目的。
3.2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音乐节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始终以快乐为主线,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参加活动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和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形成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对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起积极作用
音乐节奏中有些内容与身体运动有直接联系,如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创“体态律动学”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等变化,“借助节奏来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使学生处于高度的注意状态,在“音乐节奏——运动着身体——迅速反应的大脑”之间建立起交流、分析的密切联系。通过反复运动,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和理解。
3.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能够使学生在欢快、优美的乐曲中进行身心活动,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得到锻炼,美化心灵。
4.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1音乐的选配
在中学体育教课中渗透音乐必须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而且乐曲的选择应符合教材内容的特点、中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任务,在相应的条件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要使音乐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必须重视选配音乐的三个具体环节:
4.1.1选曲
这是音乐融入音乐体育课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确的选曲应符合如下原则:其一,要以对练习者产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刺激较强,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或以不妨碍练习者活动内容为前提来伴奏,如:周期性项目的重复练习,帮助练习者缓解疲劳,减轻心理负担的练习,作为美育和提高学生的兴趣的手段,以及民主身心健康的一般性素质练习等。其二,因为音乐的节奏、频率有异,所以乐曲的选择要尽量符合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切不可千篇一律,毫无针对性,要有的放矢,有主有次,不要喧宾夺主。其三,音乐的内容要健康,格调高雅,催人向上,是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有利于身心健康。对中学生而言,可选取一些节奏明快、动感强烈的流行音乐。其四,音乐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是目的,所以音乐伴奏的时间要有限定,不要贯穿于全课的始终,要重点选择那些有实际意义的乐曲,否则音乐就会失去其特有的功效。 4.1.2配乐
配乐的基本要求是动作要与音乐相吻合。可以选编动作后选配音乐。为使音乐适应动作,要对音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或者选择音乐,再根据音乐编配动作。
4.1.3要做到音乐与动作的完美结合,配乐时不能机械,否则必然导致音乐平淡无味。只有从领会乐曲的内涵入手,从曲目的内在情感需要出发配合动作,将音乐和动作结构从深一层的关系上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4.2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2.1课前
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便开始播放一些轻快悠扬的音乐,刚刚从紧张的脑力学习中走出来的学生正好得到放松。通过优美的音乐,学生解除疲劳,放松大脑,很快进入到体育课的角色中来,为上课创造良好的心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学生保持愉快心境的状态下开始进行体育课教学。另外,用音乐来开头,学生会耳目一新,兴趣倍增。
4.2.2课中
根据人体对外界刺激越大(不超过一定值)反映越大,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阶段加入熟悉的、节奏明显的音乐,如《北京的金山上》。这类音乐能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对人体起到“预热作用,提高初始运动水平。在教学的基本部分时间较长,强度大,这时可配上节奏感强、力度较大、节拍明显的乐曲,如《猛士的士高》专辑,从而获得强刺激,激发人体的力量,挖掘机体的潜力。当动作重复单调时(比如跑步、游泳等训练),可以选用背景性音乐,如《恋曲1997》、《手拉手》等强烈明快的音乐,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合理地分配体能,并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动作去配合音乐的节拍。在课的结束部分,运动量不会太大,我们可以选一些轻柔、缓慢的古典或轻音乐等放松性音乐,如《二泉映月》、《友谊天长地久》,使学生达到身心都放松的目的。放松性音乐可例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心率跳动恢复正常,由紧张过渡到安静状态,可以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劳,加快体力恢复。
5.结语
身心合一的体育观和音乐与体育相融的理论基础决定了音乐可以使中学体育教学达到最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将进入愈来愈多的运动项目中,广大中学教师应把更多的音乐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使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要旨,切不可一味追求形式,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教学实践,共同探讨体育、音乐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适应体育教学中普通运用音乐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桂华.音乐在体育运动中的功能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12:90-91.
[3]方俊.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池州师专学报,2003,4:138-140.
[4]李振斌,胡旭,常保荣,张鑫.音乐节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79-80.
关键词: 音乐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 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
1.引言
体育的本质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人们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音乐与体育一样,是以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康复人的身心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在人类文明史上,音乐自古就与运动相结合,它们一个是声音的运动,一个是身体的运动,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就有以“击刺之法”配以音乐的武舞,称为“舞象”;而在西汉墓中出土的绘有伴唱伴奏的“蹴鞠舞”的西汉帛画及乐舞杂技陶俑,说明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有了配乐体操;唐代的“剑舞”已接近现在的配乐武术表演。在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阶段,“体育音乐”,即某些体育项目将音乐有机地结合进去,使音乐的功能强化,并在这种强化中使某些体育项目展现出新的生机。这种音乐与体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除一些带表演性质的项目大量采用音乐伴奏外,田径、球类、游泳等项目也在部分利用音乐进行训练和比赛。而且音乐与体育运动的结合已开始影响人的认识领域,在一些近代新兴的体育项目中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体育舞蹈、健美操及现在最流行的街舞和瑜伽等,人们已能自然地把音乐与体育运动联系在一起,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音乐融入中学体育课的必要性、音乐对中学体育课的功能及音乐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具体运用方法等进行分析探索,以便中学体育课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2.音乐融入中学体育课的必要性
2.1符合身心合一、人文关怀体育观发展的方向
21世纪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将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过去那种以“身心二元化”为主导思想割裂身体与精神联系的“身体教育”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以运动为教育手段、只注重教育效果却忽视教育过程的体育教育已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则是“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美育体育”。这样一种发展方向决定了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尤其是中学基础体育教学必将在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而融入音乐,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是21世纪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与音乐的美育功能密不可分。而且,即使是竞技体育也离不开音乐的美化。
2.2迎合中学生的价值取向
音乐融入中学体育课符合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要求,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体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它是以个体为核心,强调人是体育的出发点。它追求人的身心健全、人格完善,满足个人的需要。中学体育教学的对象大多是12—18岁的少男少女们。生理心理特点都决定了他们对美的向往、追求,同时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个人偏好和选择力增强使得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易于号召。此外,课业负担的日益加重、人生追求的内倾压力又使他们倾向于自省。这些都给体育教学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怎样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求?怎样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怎样缓解内倾压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注意能力和身体形态的关系、介绍一般的体育卫生和运动心理常识、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区别男女生教学内容上的不同等之外,还必须引进音乐教育手段,只有做到体育的动感和音乐的节奏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形体的美感和精神的快感的完美结合。
3.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功能
音乐是一种特殊信息,其旋律、节奏、曲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它通过物理、化学和心理三种作用影响人体,改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协调各个器官系统的正常活动。悠扬和谐的音乐会促进神经兴奋,提高神经体液调节,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加强新陈代谢,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有舒肝、健脾和胃之功效。同时,音乐的美学形象对人的感染,其心理效应又将缓解躯干的应激状态,解除心理扭曲和紧张。
3.1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的出发点在于给学生以宽松的体育活动环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的目的。
3.2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音乐节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始终以快乐为主线,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参加活动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和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形成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对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起积极作用
音乐节奏中有些内容与身体运动有直接联系,如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创“体态律动学”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等变化,“借助节奏来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使学生处于高度的注意状态,在“音乐节奏——运动着身体——迅速反应的大脑”之间建立起交流、分析的密切联系。通过反复运动,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和理解。
3.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能够使学生在欢快、优美的乐曲中进行身心活动,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得到锻炼,美化心灵。
4.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1音乐的选配
在中学体育教课中渗透音乐必须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而且乐曲的选择应符合教材内容的特点、中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任务,在相应的条件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要使音乐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必须重视选配音乐的三个具体环节:
4.1.1选曲
这是音乐融入音乐体育课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确的选曲应符合如下原则:其一,要以对练习者产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刺激较强,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或以不妨碍练习者活动内容为前提来伴奏,如:周期性项目的重复练习,帮助练习者缓解疲劳,减轻心理负担的练习,作为美育和提高学生的兴趣的手段,以及民主身心健康的一般性素质练习等。其二,因为音乐的节奏、频率有异,所以乐曲的选择要尽量符合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切不可千篇一律,毫无针对性,要有的放矢,有主有次,不要喧宾夺主。其三,音乐的内容要健康,格调高雅,催人向上,是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有利于身心健康。对中学生而言,可选取一些节奏明快、动感强烈的流行音乐。其四,音乐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是目的,所以音乐伴奏的时间要有限定,不要贯穿于全课的始终,要重点选择那些有实际意义的乐曲,否则音乐就会失去其特有的功效。 4.1.2配乐
配乐的基本要求是动作要与音乐相吻合。可以选编动作后选配音乐。为使音乐适应动作,要对音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或者选择音乐,再根据音乐编配动作。
4.1.3要做到音乐与动作的完美结合,配乐时不能机械,否则必然导致音乐平淡无味。只有从领会乐曲的内涵入手,从曲目的内在情感需要出发配合动作,将音乐和动作结构从深一层的关系上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4.2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2.1课前
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便开始播放一些轻快悠扬的音乐,刚刚从紧张的脑力学习中走出来的学生正好得到放松。通过优美的音乐,学生解除疲劳,放松大脑,很快进入到体育课的角色中来,为上课创造良好的心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学生保持愉快心境的状态下开始进行体育课教学。另外,用音乐来开头,学生会耳目一新,兴趣倍增。
4.2.2课中
根据人体对外界刺激越大(不超过一定值)反映越大,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阶段加入熟悉的、节奏明显的音乐,如《北京的金山上》。这类音乐能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对人体起到“预热作用,提高初始运动水平。在教学的基本部分时间较长,强度大,这时可配上节奏感强、力度较大、节拍明显的乐曲,如《猛士的士高》专辑,从而获得强刺激,激发人体的力量,挖掘机体的潜力。当动作重复单调时(比如跑步、游泳等训练),可以选用背景性音乐,如《恋曲1997》、《手拉手》等强烈明快的音乐,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合理地分配体能,并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动作去配合音乐的节拍。在课的结束部分,运动量不会太大,我们可以选一些轻柔、缓慢的古典或轻音乐等放松性音乐,如《二泉映月》、《友谊天长地久》,使学生达到身心都放松的目的。放松性音乐可例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心率跳动恢复正常,由紧张过渡到安静状态,可以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劳,加快体力恢复。
5.结语
身心合一的体育观和音乐与体育相融的理论基础决定了音乐可以使中学体育教学达到最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将进入愈来愈多的运动项目中,广大中学教师应把更多的音乐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使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要旨,切不可一味追求形式,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教学实践,共同探讨体育、音乐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适应体育教学中普通运用音乐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桂华.音乐在体育运动中的功能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12:90-91.
[3]方俊.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池州师专学报,2003,4:138-140.
[4]李振斌,胡旭,常保荣,张鑫.音乐节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