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改革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罢董文老师的《呼唤语文命题的科学和严谨》(《语文建设》2012年第3期),颇多感慨,颇多喜悦。感慨的是,高考卷及高考模拟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的不科学与不严谨普遍存在,一线教师感受颇深而又无可奈何;喜悦的是,这个问题终于被董老师写成稿件并被《语文建设》刊发,可以促进语文命题的探讨,促进语文命题的严谨,促进高考题型的改革。有感于此,我也写写感受,参与讨论。
  董老师对高考语文命题的不科学与不严谨现象多有列举与分析。我只就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不科学与不严谨的原因谈谈看法。我认为,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不科学与不严谨的主要原因是设题文字游戏化。
  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通常围绕文章中所介绍的相关理论、所界定的概念内涵、所揭示的前因后果等设置题目,着重考查考生“理解词句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能力。设题往往将原文的表达变换说法,在变换词语上设置陷阱,这看似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的精准理解,对思维的深刻性与精确性要求较高,实则设题文字游戏化,不符合常态阅读实际,不能准确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影响考试的效度与信度。
  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阅读材料是叶朗的《说意境》)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发布的供考生在线估分的答案与命题中心给的“参考答案”完全不同。答案不同的根本原因是试题不严密、答案不唯一,对此,笔者已另外撰文分析,此处不再详谈。这里只引用命题中心余闻的“答案详解”(《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语文月刊》2011年第8期)来分析其设题文字游戏化的问题。
  第5题,将原文“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变为B选项的“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向,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变换了某些语序,变换了某些词语,添加了某些词语,用这样的办法来设置陷阱,迷惑考生。将原文的“而”变为“因而”,强加了因果,变换了关系,意思有变化,看似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的精准理解,实则是玩文字游戏。再如第6题,将原文的“非常逼真、非常完美”变为A选项的“极其逼真、十分漂亮”,将“完美”变为“漂亮”,暗设“漂亮”不等于“完美”的陷阱,看似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的精准理解,实则是玩文字游戏。须知“漂亮”不等于“完美”,那是文学欣赏中的一条十分抽象而高深的理论啊!在日常交际和日常阅读中,我们不是将“漂亮”等于“美”甚至“完美”吗?何况,在高考考场的特定情境中,欠缺相关知识的考生有几个能注意到“漂亮”与“完美”的区别呢?再如第7题,C选项说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王维的诗“妙”,王维的诗比杜甫的诗档次高;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相反”一词暗设了陷阱,不是指“杜甫诗高于王维诗”,而是指“王维诗‘工’杜甫诗‘妙’”。考查考生对“相反”的准确把握,看似要求精准理解,实则是玩文字游戏,要求考生不仅要注意到西方艺术家可能会作出“杜甫诗高于王维诗”的判断,还要注意到西方艺术家不能作出“王维诗‘工’”。的判断,这颇要一些“脑筋急转弯”的功夫。
  这种文字游戏化的设题不符合常态阅读实际,不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纲要求,阅读应关注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阅读这篇叶朗的《说意境》,应主要关注“意境”“意象”的相关理论,关注我国古代近代对“意境”“意象”的不同理解,关注东西方不同的审美追求。然而文字游戏化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不是考查考生对主要信息的把握,而是考查考生对细枝末节的关注。比如第5题B选项涉及的相关理论,考生本应关注的是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境”“意象”的相关理论,可能对“而”与“因而”等无关材料主要信息的东西比较忽略,然而试题却在这里设置陷阱,将原文的“而”变为“因而”,让考生一不小心就掉进陷阱。试想:关注“而”与“因而”的不同,有助于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吗?再如第6题B选项涉及的相关理论,考生本应关注的是东西方不同的审美追求,可能对无关材料主要信息的“漂亮”与“完美”的区别没有关注(更主要的是欠缺相关知识),然而试题在这里设置陷阱。试想:关注“漂亮”与“完美”的区别,有助于把握材料的主要信息吗?何况,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普遍欠缺文学欣赏理论修养的考生谁又能注意到“漂亮”与“完美”的区别呢?甚至可以说,用这样的文字游戏题考专攻文学欣赏理论的硕士博士,他们也未必能在高考考场的特定情景中正确作答!再如第7题C选项,常态阅读本该关注的是: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王维的诗“妙”,“妙”的档次高于“工”,王维诗高于杜甫诗;而西方艺术家认为“工”比“妙”好,如果让他们来评价杜甫与王维的诗,可能会作出“杜甫诗高于王维诗”的评价,“相反”即指“杜甫诗高于王维诗”。然而,C选项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暗设了陷阱,“相反”不仅指“杜甫诗高于王维诗”,而且指“王维诗‘工’杜甫诗‘妙’”。这样设置陷阱,有几个不掉进去的?试想:用“脑筋急转弯”的思维注意到“相反”不仅指“杜甫诗高于王维诗”,而且指“王维诗‘工’杜甫诗‘妙’”,有助于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吗?阅读有必要思考得这么“深入”吗?这种忽视主要信息,关注细枝末节的阅读,简直是钻牛角尖!
  由于设题文字游戏化,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不经过专门训练就不能正确解答,甚至可以说,即便是命题专家也难以正确解答。命题中心可以做做这方面的阅读测验,看看不同省市的命题专家做不是自己命制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的情况是否会比高中生好。
  那么,高中复习应考又是怎样“训练”的呢?那就是:训练学生比较选项说法与原文说法异同的能力,训练学生关注下列词语的能力——①概念词,准确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范围词,准确了解陈述或判断的数量范围是全部(“全”“凡”“任何”等)、部分(“有的”“有些”“基本上”“大部分”等)或个别(“只”“唯有”等);③动态词,准确了解事件事物进行发展的情况(已然:“了”“过”等;未然:“将”“会”等;必然:“一定”“定能”等;或然:“可能”“或许”等);④称代词(“这”“那”“之”“其”等),准确了解它们所指代的人物、事件、时间及范围;⑤总领词,准确了解它们所领起的内容和所管辖的内容范围;⑥总括词(“总之”“可见”“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准确了解它们所总结的结论;⑦因果词(“由于”“因为”“因此”“因而”等),准确了解何因导致何果,何果由于何因。一句话,就是训练考生关注细枝末节的能力,就是训练学生关注“局部”的能力!
  正因为只关注细枝末节,只关注局部而不关注全部,经过训练而熟悉了“答题规律”的考生,虽然一般也能做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且答题思维看似深刻精准,但做题后并不清楚所读文章的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所介绍的科技理论、社会科学类文章所阐述的人文道理;指导复习应考的老师也大都如此。这与以获取信息或学习知识为主的常态阅读大相径庭,岂不荒谬滑稽!因为解答现代文阅读客观题的阅读完全不同于常态阅读,所以考生即便会做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也并不表示他们具有相应的阅读能力。如此考查阅读能力,岂不南辕北辙,有悖初衷?
  上面以一套高考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为例分析其设题文字游戏化的问题,似乎以偏概全。其实不然,因为几乎任何一套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都或多或少存在设题文字游戏化的问题。对此,一线教师深有感受。设题文字游戏化不仅容易导致命题不科学,而且容易导致命题不严谨,因为文字游戏化设题会使命题者顾此失彼,导致命题不严密,答案不唯一,等等。
  由于存在以上弊端,现代文阅读客观题可能是高考卷中最应改革甚至去除的题型。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文阅读,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好些,因为主观题的答案通常只是要点性质或思路性质的,有的开放性试题甚至“要点”“思路”性质的答案都不必提供,这不仅符合常态阅读实际,更具考查的效度与信度,而且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利于考生创造性阅读与创新性理解。
其他文献
以抗性不同的2个茄子品种为试材,通过水培试验,探讨青枯菌侵染下外源硅对茄子青枯病的抗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茄子青枯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Si+Rs可显著降低病
以高感青枯病的茄子品种"快圆茄"为实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分别用含不同浓度(0、0.5、1.0、1.5、2.0、2.5 mmol/L)K2SiO3的营养液培养茄苗,研究不同浓度的硅对茄苗干物质积累的影
在中国教育史上,游学曾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先秦以降,从诸子百家、名士大师以至历代儒生,从孔孟的“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到司马迁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一路走好”是个常用俗语,过去人们认为人死后魂归阴府,因亦称死亡为“上路”,路是黄泉路,这个词也就常用于吊唁死者,寄托着人们对死者的无限怀念和祝福。巴金先生去世后,《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巴金遗体起灵泪眼花花望一路走好》,报道巴金遗体告别仪式。两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救治无效离世后,《南方日报》在要闻版里发过一篇文章《宝贝,一路走好!》,报道这个消息。广西柳州市有家工艺品有限公司,注册了“一路走好
  近年来由于城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的飞速发展,严重创伤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如何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成为创伤骨科及相关科室的研究热点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损害
期刊
摘要:高校艺术教育历来备受瞩目,艺术教育往往与艺术素养紧密联系,而语言素养又是艺术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立足高校艺术教育,通过四个方面来全面阐述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培养语言素养:以文艺关怀为起点,全面认知语言素养;以人文学科为基点,逐步提升语言素养;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持续提升语言能力;以艺术修养为目标,自觉抓好语言素养。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 语言素养 培养 提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