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科学“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其实是一个普遍性原理,在社会科学领域同样适用。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样需要选择“三角形”的货币政策模型和经济发展模式。
货币政策“三角形”:货币政策模型的理想选择
货币政策的第一边是总量。纵观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基本都是“单边形”,即注重总量。总量当然是货币政策的
首选。制订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一般考虑四个要素:稳定币值、促进增长、充分就业、平衡收支。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彼此互动。一般情况下,稳定币值是主要矛盾,其他要素左右、影响着主要矛盾;特殊情况下(如金融危机时期)其他要素也会上升为主要矛盾,甚至出现多重主要矛盾。这不但是货币政策的新课题,而且是哲学领域的新课题。但不管怎么讲,“总量”只是货币政策的一条“边”,尽管是最主要的一条边。
货币政策的第二条边应当是“结构”。解决“结构”问题,需要将货币政策目标通过信贷政策的形式使货币资金得到合理分布。信贷政策,就是信贷管理当局依据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内在要求,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总和。信贷政策包括信贷政策依据、信贷政策目标和信贷政策工具三部分。产业政策是信贷政策的“目标依据”,货币政策是信贷政策的“数量依据”;“信贷政策目标”是,通过合理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改善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们国家在解决了“保八”问题之后,保什么“八”的问题势必更加突出。在总量和结构的关系上,总量合理,结构不一定合理;总量不合理,结构肯定不合理;结构不合理,总量也难以合理,即使暂时合理也不会持久稳定;只有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总量才能真正合理。结构问题解决不好,还会反过来倒逼总量。“信贷政策工具”包括窗口指导、比例限制、贴息政策、再贷款政策、差别利率政策等,通过这些工具的传导,以期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金融机构的货币差别供给。
货币政策的第三条边是“质量”。重点是“五个防止”,即防止通胀、防止通缩、防止不良资产、防止股市非理性波动、防止商品市场非理性波动(当前主要是房市)。这里用“非理性”一词,因为市场不可能不波动。这“五个防止”在管理当局既各有侧重,又要协调联动。具体如何“防止”已经出台了很多措施,不在这里赘述,尚需不断完善,但最关键的是“协调联动”。
只有实行三角形的货币政策,才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科学性、适用性、稳定性。人们需要认识到,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结构相对简单,可以通过行政方式如会议、文件、指令性计划等解决结构问题。进入市场经济后特别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主体多元化,信息渠道复杂化,加上大量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互联网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异常迅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实施强有力的信贷政策,通过系统性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来解决结构问题,进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货币政策目标;同时,经济结构合理了,货币政策目标也就容易实现了。
经济模式“三角形”:中国经济模式的理想选择
这个“三角形”的第一个角是速度。我国应把8%~9%作为经济增长的中长期目标。从历史经验看,我国经济增长既不能太慢,也不能过快,更要防止大起大落。大起之后必有大落,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理想状态应当是“缓起缓落”。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低于8%,但也不宜高于9%,否则将带来结构问题、后劲问题、就业问题、未来危机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实现8%~9%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平均分布,后发地区可以快一点,先发地区应当慢一点。国家在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的同时,应当辅以政策调节的办法实现这一目标。
这个“三角形”的第二个角是结构。要保持“三角形”的稳定性,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概括地讲,主要是调整好八个结构:一是调整发展结构,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调整增长结构,逐步实现出口、消费、投资的协调增长;三是调整城乡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四是调整地区结构,逐步实现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五是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六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实现大中小型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均衡发展;七是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社会急需的各类适销对路产品;八是把握发展动态节奏,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明确哪些生产?哪些研发?哪些开采?哪些储藏?规划好当前和长远的协调发展。为了使上述八个方面的调整逐步到位,当前投资应当向六个方面进行重点倾斜:一是继续投向适度比例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公路交通、农田水利、文教卫生、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三是继续补民生之课,特别是大补快补环境保护、国民教育、文体旅游、医疗卫生及重大基础配套设施等领域;四是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海洋、极地、外空、国防、生物医学、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国家创新战略前沿方面的研发投入;五是有战略意义的能源、原材料与海外投资;六是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生态建设投入,如防沙治沙、植被建设、江湖治理等等。
这个“三角形”的第三个角是安全。重点有四:一是通货膨胀问题;二是不良贷款问题;三是财政赤字问题;四是过高的外汇储备问题。这里重点说说不良贷款问题。为抗击金融危机,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全国银行贷款新增约10万亿,且极不均衡。从月度看,最高的3月份新增1.89万亿,最低的10月份为0.25万亿。从季度分布情况看,一季度增加4.58万亿元,二季度增加2.78万亿元,三季度增加1.3万亿元,四季度新增不足1万亿元,前高后低,起落过大。我们应当认识到,银行信贷同宏观经济紧密相连,具有典型的“潮水效应”。许多放款时认为很好的项目,由于宏观形势的变化,会成为不良贷款。当然,由于宏观形势的好转,有时不好的项目也会变为好的项目。上世纪90年代初,一年多时间的经济过热,带来的是十年的不良贷款艰难处置,国家通过剥离、注资等手段先后拿出2万多亿元资金,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是1997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二是1999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万亿元不良贷款;三是2003年以来数千亿元的银行改革成本(有多种计算口径,不在这里赘述)。总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当然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必要成本,但这个历史的教训我们应当认真汲取。
最后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只有在速度、结构、安全上构成“三角形”关系,才能稳定,才能在稳定中发展。
(作者系光大银行董事长)
文章根据唐双宁2009年11月9日在第11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的演讲及2010年1月9日在第14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货币政策“三角形”:货币政策模型的理想选择
货币政策的第一边是总量。纵观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基本都是“单边形”,即注重总量。总量当然是货币政策的
首选。制订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一般考虑四个要素:稳定币值、促进增长、充分就业、平衡收支。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彼此互动。一般情况下,稳定币值是主要矛盾,其他要素左右、影响着主要矛盾;特殊情况下(如金融危机时期)其他要素也会上升为主要矛盾,甚至出现多重主要矛盾。这不但是货币政策的新课题,而且是哲学领域的新课题。但不管怎么讲,“总量”只是货币政策的一条“边”,尽管是最主要的一条边。
货币政策的第二条边应当是“结构”。解决“结构”问题,需要将货币政策目标通过信贷政策的形式使货币资金得到合理分布。信贷政策,就是信贷管理当局依据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内在要求,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总和。信贷政策包括信贷政策依据、信贷政策目标和信贷政策工具三部分。产业政策是信贷政策的“目标依据”,货币政策是信贷政策的“数量依据”;“信贷政策目标”是,通过合理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改善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们国家在解决了“保八”问题之后,保什么“八”的问题势必更加突出。在总量和结构的关系上,总量合理,结构不一定合理;总量不合理,结构肯定不合理;结构不合理,总量也难以合理,即使暂时合理也不会持久稳定;只有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总量才能真正合理。结构问题解决不好,还会反过来倒逼总量。“信贷政策工具”包括窗口指导、比例限制、贴息政策、再贷款政策、差别利率政策等,通过这些工具的传导,以期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金融机构的货币差别供给。
货币政策的第三条边是“质量”。重点是“五个防止”,即防止通胀、防止通缩、防止不良资产、防止股市非理性波动、防止商品市场非理性波动(当前主要是房市)。这里用“非理性”一词,因为市场不可能不波动。这“五个防止”在管理当局既各有侧重,又要协调联动。具体如何“防止”已经出台了很多措施,不在这里赘述,尚需不断完善,但最关键的是“协调联动”。
只有实行三角形的货币政策,才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科学性、适用性、稳定性。人们需要认识到,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结构相对简单,可以通过行政方式如会议、文件、指令性计划等解决结构问题。进入市场经济后特别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主体多元化,信息渠道复杂化,加上大量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互联网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异常迅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实施强有力的信贷政策,通过系统性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来解决结构问题,进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货币政策目标;同时,经济结构合理了,货币政策目标也就容易实现了。
经济模式“三角形”:中国经济模式的理想选择
这个“三角形”的第一个角是速度。我国应把8%~9%作为经济增长的中长期目标。从历史经验看,我国经济增长既不能太慢,也不能过快,更要防止大起大落。大起之后必有大落,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理想状态应当是“缓起缓落”。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低于8%,但也不宜高于9%,否则将带来结构问题、后劲问题、就业问题、未来危机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实现8%~9%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平均分布,后发地区可以快一点,先发地区应当慢一点。国家在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的同时,应当辅以政策调节的办法实现这一目标。
这个“三角形”的第二个角是结构。要保持“三角形”的稳定性,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概括地讲,主要是调整好八个结构:一是调整发展结构,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调整增长结构,逐步实现出口、消费、投资的协调增长;三是调整城乡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四是调整地区结构,逐步实现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五是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六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实现大中小型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均衡发展;七是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社会急需的各类适销对路产品;八是把握发展动态节奏,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明确哪些生产?哪些研发?哪些开采?哪些储藏?规划好当前和长远的协调发展。为了使上述八个方面的调整逐步到位,当前投资应当向六个方面进行重点倾斜:一是继续投向适度比例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公路交通、农田水利、文教卫生、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三是继续补民生之课,特别是大补快补环境保护、国民教育、文体旅游、医疗卫生及重大基础配套设施等领域;四是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海洋、极地、外空、国防、生物医学、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国家创新战略前沿方面的研发投入;五是有战略意义的能源、原材料与海外投资;六是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生态建设投入,如防沙治沙、植被建设、江湖治理等等。
这个“三角形”的第三个角是安全。重点有四:一是通货膨胀问题;二是不良贷款问题;三是财政赤字问题;四是过高的外汇储备问题。这里重点说说不良贷款问题。为抗击金融危机,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全国银行贷款新增约10万亿,且极不均衡。从月度看,最高的3月份新增1.89万亿,最低的10月份为0.25万亿。从季度分布情况看,一季度增加4.58万亿元,二季度增加2.78万亿元,三季度增加1.3万亿元,四季度新增不足1万亿元,前高后低,起落过大。我们应当认识到,银行信贷同宏观经济紧密相连,具有典型的“潮水效应”。许多放款时认为很好的项目,由于宏观形势的变化,会成为不良贷款。当然,由于宏观形势的好转,有时不好的项目也会变为好的项目。上世纪90年代初,一年多时间的经济过热,带来的是十年的不良贷款艰难处置,国家通过剥离、注资等手段先后拿出2万多亿元资金,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是1997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二是1999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万亿元不良贷款;三是2003年以来数千亿元的银行改革成本(有多种计算口径,不在这里赘述)。总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当然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必要成本,但这个历史的教训我们应当认真汲取。
最后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只有在速度、结构、安全上构成“三角形”关系,才能稳定,才能在稳定中发展。
(作者系光大银行董事长)
文章根据唐双宁2009年11月9日在第11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的演讲及2010年1月9日在第14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的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