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从分析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入手,重点探讨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步骤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设计任务。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学生主体性
一、问题的提出
任务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有目的的活动。英语课中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高中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见,它是一种涉及到学习者理解及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课堂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上。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虽然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已成为昨日黄花,但是,重书本知识轻实践,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仅靠单
一的侧重知识传授的教学组织形式无法顾及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往往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产生两极分化,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把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显得意
义特别。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
“任务型”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三、“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输入与互动假设”。Krashen区分出了两个语言学习概念:学得和习得。学得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的互动”,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与输出的机会。根据上述理论,外语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任务作为教学的一种活动至少具备以下特点:
1.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
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3.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四、“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通过设计相应的交际情景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和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扩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可让学生自己创设任务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2.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
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并将语言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合作学习的原则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可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相互帮助,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达到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效果。
五、“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步骤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环(Task cycle):
①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
②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③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3.后任务(Post-task):
①分析(Analysis)—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它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
②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六、如何在教学中设计任务
根据任务型教学原则,笔者针对高中英语教材,将任务设计成以下6种形式:
1.Prediction tasks 在学生没有读完或听完整篇课文的情况下,让他们根据课文标题、所选的课文片断或图片所提供的情景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2.Jumbles 教师可以把课文段落、重点小结或图片的顺序打乱,然后让学生重新按顺序排列。这需要学生十分清楚文章的内容,而且要领会课文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只有仔细阅读文章后,才能正
确排列顺序。
3.Comparison tasks 对比不同的材料后叙述并从中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使其口笔头表达更为准确。
4.Problem solving tasks 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推理能力,用英语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进行采访、调查、广告设计以及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等。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统计和分析等任务。并用英语写出一份调查报告,
报告的内容要涉及如何看待这一调查结果和如何解决现存问题等。
5.Memory/Challenge tasks 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一篇课文,然后总结并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让学生叙述某个情节,或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相互提三至五个问题。在完成以上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6.Creative tasks 创造性的任务是由两人小组或多人小组合作完成的。它包括列表、安排顺序与
分类、对比和解决问题等类型的任务。此类任务一般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在这类任务中,团体合作
和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项活动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结合起来,培
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并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
维。
七、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模式和常规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程序并无本质的区别。但前者更注重信息的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且活动量大,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际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并最终达到使用语言的目的。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高中英语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黄剑茹 在“任务型”语言学习中如何设计tasks?《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9期。
4.廖晓青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5.周春敏 谈谈高中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学生主体性
一、问题的提出
任务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有目的的活动。英语课中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高中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见,它是一种涉及到学习者理解及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课堂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上。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虽然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已成为昨日黄花,但是,重书本知识轻实践,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仅靠单
一的侧重知识传授的教学组织形式无法顾及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往往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产生两极分化,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把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显得意
义特别。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
“任务型”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三、“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输入与互动假设”。Krashen区分出了两个语言学习概念:学得和习得。学得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的互动”,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与输出的机会。根据上述理论,外语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任务作为教学的一种活动至少具备以下特点:
1.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
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3.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四、“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通过设计相应的交际情景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和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扩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可让学生自己创设任务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2.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
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并将语言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合作学习的原则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可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相互帮助,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达到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效果。
五、“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步骤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环(Task cycle):
①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
②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③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3.后任务(Post-task):
①分析(Analysis)—学生通过录音分析其它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
②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六、如何在教学中设计任务
根据任务型教学原则,笔者针对高中英语教材,将任务设计成以下6种形式:
1.Prediction tasks 在学生没有读完或听完整篇课文的情况下,让他们根据课文标题、所选的课文片断或图片所提供的情景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2.Jumbles 教师可以把课文段落、重点小结或图片的顺序打乱,然后让学生重新按顺序排列。这需要学生十分清楚文章的内容,而且要领会课文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只有仔细阅读文章后,才能正
确排列顺序。
3.Comparison tasks 对比不同的材料后叙述并从中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使其口笔头表达更为准确。
4.Problem solving tasks 解决问题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推理能力,用英语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进行采访、调查、广告设计以及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等。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统计和分析等任务。并用英语写出一份调查报告,
报告的内容要涉及如何看待这一调查结果和如何解决现存问题等。
5.Memory/Challenge tasks 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一篇课文,然后总结并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让学生叙述某个情节,或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相互提三至五个问题。在完成以上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6.Creative tasks 创造性的任务是由两人小组或多人小组合作完成的。它包括列表、安排顺序与
分类、对比和解决问题等类型的任务。此类任务一般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在这类任务中,团体合作
和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项活动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结合起来,培
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并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
维。
七、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模式和常规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程序并无本质的区别。但前者更注重信息的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且活动量大,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际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并最终达到使用语言的目的。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高中英语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黄剑茹 在“任务型”语言学习中如何设计tasks?《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9期。
4.廖晓青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
5.周春敏 谈谈高中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