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何谓《天鹅湖》现象
《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1876年创作的芭蕾舞剧。它叙述了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扑杀恶魔。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喜结连理。
1895年,编导大师彼季帕和伊凡若夫重新编导了《天鹅湖》,他们充分理解和运用了柴可夫斯基杰出的音乐语言,演出大获成功。
著名的意大利芭蕾舞演员莱娜尼扮演了剧中的双重角色──奥杰塔和奥吉莉雅。她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坚韧的耐力和完备的技巧在第三幕奥吉莉雅的独舞变奏中,一口气做了三十二个“挥鞭转”。从此,《天鹅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世界芭蕾舞台,成了人见人爱的精品。
即便如此美轮美奂的经典芭蕾舞《天鹅湖》,看多了会怎样呢?
有位在前苏联任职了十年的美国外交官,任职期间要经常陪同来宾观看芭蕾舞剧《天鹅湖》,前后看了不下三百遍。看到后来……等他拿到调令离开莫斯科时,如释重负地说终于可以不看《天鹅湖》了!
这就是《天鹅湖》现象。它所隐喻的是一种“审美疲劳”。
再美的菜肴,也架不住天天吃。
如果一个教师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面对老生常谈的教材或一成不变的教法,能不审美疲劳?
如果一个学生经年累月只能在“老灵魂灌装青春身体”的被考环境中学习,能不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的结果: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二、 何谓“雪盲症”
行走在空旷无垠的皑皑雪野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它极容易使行者患上雪盲症,看不见路线以至迷失行进的方向。
引发雪盲症的主因在哪里?美国一个权威部门研究指出,雪地里空无一物是其诱因。科学实验表明,人的眼睛总是在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要是过长时间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为紧张而失明。
对付雪盲症的办法之一,就是提前在行走的路线上插上颜色较深的旗帜。这样,一望无垠的白雪中,便出现了一个个醒目的标志,人搜索的目光就有了落点,就不会因为长时间的空白引起视神经紧张,而导致失明。
从教学心理来讲,“审美疲劳”就是横亘在教师心里的茫无际涯的雪域。如果长时间找不到醒目的标志(教学理念、实践操持),就会患上教学“雪盲症”,以冻僵雪域而终了。
对话,可以重度冲决《天鹅湖》现象与雪盲症。
三、 对话,意味着以“宇宙为室、天地为本、万物为师”进行研习
人生天地间。语言造就了人。
人是一个在天地间说话的存在者。
存在即生活,生活即对话。
对话,是一切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志。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文本不是N个,而是N 1个;教法不是N个,而是N 1个;生成不是N 1个,而是(N 1)的(N 1)次幂。
以情激情、以智启智、以心印心的对话教学,机锋万变,曼妙生成,岂会产生“审美疲劳”?上次对话的落点,即是下次对话的起点,焉能出现“雪盲症”?
【案例一】与“不用背了”对话,聆听挑战的声音
师:李戴,请背诵《开国大典》第七段。
生:老师,我爸说不用背!
师:你爸是……?
生:李刚。(全班学生大笑)
生:我爸说,他读过一篇文章,让我推荐给您看。(生出示文章)
1961年,小学五年级学生李亢美,放学回家后按老师的要求,背诵语文课本的第一篇。父亲李普听见了,问女儿:“背什么文章呢?”她说:“《开国大典》,老师让背的。”李普笑了,说:“这是我写的。”女儿很惊讶,问:“真的吗?”李普说:“我那时是新华社特派记者。”女儿又问:“那我还用背吗?”李普说:“不用了。”
四十多年以后,年过半百的李亢美写文章提到这件事。这时李普已经90岁。他说,这篇文章被看得太重,其实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一个机遇,一段历史记录,就他个人而言,不值一提。然而,别人提到李普,还是把这篇报道视为他的代表作。李普在世的时候,感到很无奈。《南方周末》2011.2.24)
师:好!课后让你爸给我电话……
【思绪】“死记硬背的教育浪费甚至摧毁了许多人的能力。”留美学者薛涌说,“对话、互动才会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聆听家长与学生挑战死记硬背的声音,难道不是最好的对话互动?
【案例二】与《鼓掌》对话,领悟鼓掌文化
《鼓掌》一文的教学进行到“小练笔”阶段,教师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写感想。
学生写道:
生活中要有掌声,鼓励的掌声、感谢的掌声、加油的掌声、欢迎的掌声……掌声给人鼓舞,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自信。
但生活中有的掌声是人云亦云的,“掌”不由衷的,譬如,领导讲话,看别人鼓掌,自己也跟着鼓掌。再如,领导说,没意见,鼓掌通过,接着就是集体鼓掌。至于该不该鼓掌,为什么要鼓掌?自己可能都莫名其妙。
前不久看到一个视频: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在七十分钟的演说中,听众掌声不断,起立致敬。却有一群永不鼓掌、不起立的人:他们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军人不干政;正中位置,坐着一群老头、老太太。他们是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不会对演说中的任何内容鼓掌,因为他们代表国家权力的另一端——司法公正。
看来,鼓掌也有讲究,也有学问,也有文化啊!
周一升旗仪式后,该同学主动要求面向全校师生宣读自己的习作,迎来了如潮的掌声。
掌声中,那位同学面若桃花。
【思绪】认可了这位同学的习作,才有周一的当众宣读。这难道不是师生最深度的心灵对话?
同学们如潮的掌声,难道不是最默契的对话?
掌声中,这位同学一定会走得更久、更远……
【案例三】学习《己亥杂诗》,欣赏精彩的生成,睿智的对话
生:(师板书“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解释后,学生齐读标准答案)好像一万匹马一起哑了一样,社会死气沉沉的,这样的局面多么可悲啊!
生:(插话)老师,万马齐“嘶”,更可哀!
师:哦?
生:万马齐“嘶”,哪怕声音再响,也只是一种声音。凡事只有一种声音,等于没有声音。
师:哦!
生:万马齐喑与万马齐“嘶”的结果,是使听的人变成聋子。
师:请举例说明!
生:我爸是一家公司的老总,爸爸说:“开会时,中层要么万马齐喑——集体沉默、一言不发;要么万马齐‘嘶’——一律说我喜欢听的话。我在万马齐喑与万马齐‘嘶’中失聪,变成了‘聋子’,听不到员工的真正声音了。”
师:谱就一部震撼人心的宏大交响乐,需要木管、铜管、打击乐、弦乐各美其美、各鸣佳音,成就一家好公司、一个好社会不也同样需要不同声音的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进言献策吗?
……
【思绪】上文教例中,设若“师皇”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就没有学生的第二种声音。独白教学,只能导致 “不同即敌对”的狭隘虚弱的思维模式。
只有秉持“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襟怀与自信,鼓励价值多元、表达多元,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异质思维”,才有精彩的生成、睿智的对话。
【案例四】与《灰姑娘》对话,切入点要与时俱进
学习《灰姑娘》时,要超越教材文本,与现代版的
《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1876年创作的芭蕾舞剧。它叙述了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扑杀恶魔。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喜结连理。
1895年,编导大师彼季帕和伊凡若夫重新编导了《天鹅湖》,他们充分理解和运用了柴可夫斯基杰出的音乐语言,演出大获成功。
著名的意大利芭蕾舞演员莱娜尼扮演了剧中的双重角色──奥杰塔和奥吉莉雅。她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坚韧的耐力和完备的技巧在第三幕奥吉莉雅的独舞变奏中,一口气做了三十二个“挥鞭转”。从此,《天鹅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世界芭蕾舞台,成了人见人爱的精品。
即便如此美轮美奂的经典芭蕾舞《天鹅湖》,看多了会怎样呢?
有位在前苏联任职了十年的美国外交官,任职期间要经常陪同来宾观看芭蕾舞剧《天鹅湖》,前后看了不下三百遍。看到后来……等他拿到调令离开莫斯科时,如释重负地说终于可以不看《天鹅湖》了!
这就是《天鹅湖》现象。它所隐喻的是一种“审美疲劳”。
再美的菜肴,也架不住天天吃。
如果一个教师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面对老生常谈的教材或一成不变的教法,能不审美疲劳?
如果一个学生经年累月只能在“老灵魂灌装青春身体”的被考环境中学习,能不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的结果: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二、 何谓“雪盲症”
行走在空旷无垠的皑皑雪野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它极容易使行者患上雪盲症,看不见路线以至迷失行进的方向。
引发雪盲症的主因在哪里?美国一个权威部门研究指出,雪地里空无一物是其诱因。科学实验表明,人的眼睛总是在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要是过长时间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为紧张而失明。
对付雪盲症的办法之一,就是提前在行走的路线上插上颜色较深的旗帜。这样,一望无垠的白雪中,便出现了一个个醒目的标志,人搜索的目光就有了落点,就不会因为长时间的空白引起视神经紧张,而导致失明。
从教学心理来讲,“审美疲劳”就是横亘在教师心里的茫无际涯的雪域。如果长时间找不到醒目的标志(教学理念、实践操持),就会患上教学“雪盲症”,以冻僵雪域而终了。
对话,可以重度冲决《天鹅湖》现象与雪盲症。
三、 对话,意味着以“宇宙为室、天地为本、万物为师”进行研习
人生天地间。语言造就了人。
人是一个在天地间说话的存在者。
存在即生活,生活即对话。
对话,是一切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志。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文本不是N个,而是N 1个;教法不是N个,而是N 1个;生成不是N 1个,而是(N 1)的(N 1)次幂。
以情激情、以智启智、以心印心的对话教学,机锋万变,曼妙生成,岂会产生“审美疲劳”?上次对话的落点,即是下次对话的起点,焉能出现“雪盲症”?
【案例一】与“不用背了”对话,聆听挑战的声音
师:李戴,请背诵《开国大典》第七段。
生:老师,我爸说不用背!
师:你爸是……?
生:李刚。(全班学生大笑)
生:我爸说,他读过一篇文章,让我推荐给您看。(生出示文章)
1961年,小学五年级学生李亢美,放学回家后按老师的要求,背诵语文课本的第一篇。父亲李普听见了,问女儿:“背什么文章呢?”她说:“《开国大典》,老师让背的。”李普笑了,说:“这是我写的。”女儿很惊讶,问:“真的吗?”李普说:“我那时是新华社特派记者。”女儿又问:“那我还用背吗?”李普说:“不用了。”
四十多年以后,年过半百的李亢美写文章提到这件事。这时李普已经90岁。他说,这篇文章被看得太重,其实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一个机遇,一段历史记录,就他个人而言,不值一提。然而,别人提到李普,还是把这篇报道视为他的代表作。李普在世的时候,感到很无奈。《南方周末》2011.2.24)
师:好!课后让你爸给我电话……
【思绪】“死记硬背的教育浪费甚至摧毁了许多人的能力。”留美学者薛涌说,“对话、互动才会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聆听家长与学生挑战死记硬背的声音,难道不是最好的对话互动?
【案例二】与《鼓掌》对话,领悟鼓掌文化
《鼓掌》一文的教学进行到“小练笔”阶段,教师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写感想。
学生写道:
生活中要有掌声,鼓励的掌声、感谢的掌声、加油的掌声、欢迎的掌声……掌声给人鼓舞,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自信。
但生活中有的掌声是人云亦云的,“掌”不由衷的,譬如,领导讲话,看别人鼓掌,自己也跟着鼓掌。再如,领导说,没意见,鼓掌通过,接着就是集体鼓掌。至于该不该鼓掌,为什么要鼓掌?自己可能都莫名其妙。
前不久看到一个视频: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在七十分钟的演说中,听众掌声不断,起立致敬。却有一群永不鼓掌、不起立的人:他们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军人不干政;正中位置,坐着一群老头、老太太。他们是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不会对演说中的任何内容鼓掌,因为他们代表国家权力的另一端——司法公正。
看来,鼓掌也有讲究,也有学问,也有文化啊!
周一升旗仪式后,该同学主动要求面向全校师生宣读自己的习作,迎来了如潮的掌声。
掌声中,那位同学面若桃花。
【思绪】认可了这位同学的习作,才有周一的当众宣读。这难道不是师生最深度的心灵对话?
同学们如潮的掌声,难道不是最默契的对话?
掌声中,这位同学一定会走得更久、更远……
【案例三】学习《己亥杂诗》,欣赏精彩的生成,睿智的对话
生:(师板书“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解释后,学生齐读标准答案)好像一万匹马一起哑了一样,社会死气沉沉的,这样的局面多么可悲啊!
生:(插话)老师,万马齐“嘶”,更可哀!
师:哦?
生:万马齐“嘶”,哪怕声音再响,也只是一种声音。凡事只有一种声音,等于没有声音。
师:哦!
生:万马齐喑与万马齐“嘶”的结果,是使听的人变成聋子。
师:请举例说明!
生:我爸是一家公司的老总,爸爸说:“开会时,中层要么万马齐喑——集体沉默、一言不发;要么万马齐‘嘶’——一律说我喜欢听的话。我在万马齐喑与万马齐‘嘶’中失聪,变成了‘聋子’,听不到员工的真正声音了。”
师:谱就一部震撼人心的宏大交响乐,需要木管、铜管、打击乐、弦乐各美其美、各鸣佳音,成就一家好公司、一个好社会不也同样需要不同声音的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进言献策吗?
……
【思绪】上文教例中,设若“师皇”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就没有学生的第二种声音。独白教学,只能导致 “不同即敌对”的狭隘虚弱的思维模式。
只有秉持“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襟怀与自信,鼓励价值多元、表达多元,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异质思维”,才有精彩的生成、睿智的对话。
【案例四】与《灰姑娘》对话,切入点要与时俱进
学习《灰姑娘》时,要超越教材文本,与现代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