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希望,我能是那种货真价实的人,到60岁时,哪怕没有头衔,哪怕没有谁把奖杯颁给我,观众也能发自内心地说:“那家伙可以。”
2017年,《白鹿原》和《情满四合院》的播出对我影响很大。这几年,随着年龄增大,我提醒过自己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以后工作没那么丰富、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片约不断了。但尽管有过这样的心理建设,我其实还是有一种被边缘化的失落感和恐慌感。比如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恩宠的演员,我以前秉持的“塑造人物是表演的不二法门”这个观念,之前居然也有了一些动摇和怀疑。今年这两个戏播出,收到很好的反馈,我心里就又变得很笃定——这种笃定不光来自于观众的夸奖,更来自于我内在自信的巩固。
这种自信我也带上了《窝头会馆》的舞台。2017年11月,这部话剧又重新演了一轮。我站在舞臺上时,突然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幸福感,那是我年轻的时候特别渴望的状态。二十多岁时,我害怕舞台,总幻想有一天上台时我能不怵了,现在我终于已经接近这种“不怵”了。我心里特别知道要干什么,也知道要怎么做,而且出了错我都不恐惧。
我是个不太机巧的人,金牛座,比较完美主义,以前就怕出纰漏,但2017年在舞台上时,我甚至想奔到那危险的地方去。比如明明知道尝试调整节奏可能会错词儿,可我都勇敢地做了,当然后来真的有一些瑕疵,比如嘴上拌蒜了、提醒自己要更松弛的时候就慢了一拍等等(笑)。我知道我功夫还不够,还做不到不洒汤不漏水,但我知道那个差距在哪儿了,这就是让我特别高兴的一件事儿。我回忆起了自己话剧演员的身份,那种幸福感来临了。我晚上演完回到家,心里想:这不就是小时候幻想的事儿吗?
我体会到了演员的强大感,胆儿更壮了,这是不容易的。如果是在拍戏过程中尝试,是不见观众的、是演习,但在话剧中尝试,就是真正在打仗过程中做实验,是需要自信和胆量的。
2017年我也做了一件比接戏勇敢很多的事儿,参加了一个叫《超次元偶像》的真人秀节目。在节目里做表演方面的导师,我也知道了真人秀是怎么一回事儿。我希望能把一些表演的常识教给年轻偶像,这些经验是我检验过的,戏剧学院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所以我基本敢保证它们是正确的。我知道他们可能记不住,也不可能全部做到,但是听过一遍,日后实践起来就能迅速地回忆起来有人告诉过你这件事。前段时间,观众、社会对于演技的呼唤特别强烈。电视节目、新媒体文章都在这么写,我就觉得缺什么就补什么,塑造生动的人物对演员来说是永远不能变的。
我2018年就50岁了。天命这个问题我想过,也想清楚了,这是2017年特别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无论将来我在影视上运气如何,我都会坚持演话剧。我的根在舞台上,我最渴望出成绩的,是舞台。
40岁的时候我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为了工作吗?今天我要是再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会这么回答: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工作,但必须通过工作来完成。我以前有个特别幼稚的想法,觉得人生努力到了一定阶段以后,有了一些物质方面的积累就够了,但现在我觉得这样不行,我必须要通过最擅长的工作去寻找自我,跟懒惰、疲劳作斗争。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聊天,我说我现在突然知道人生的难处了。小时候我经常听到评论说“某某一生坚持、不懈努力”,我从来不知道这是优点,因为我觉得我一直是个挺努力的人。但现在我意识到这是很不容易的。人的岁数越大就会越懒惰,有时甚至会有放弃的想法,我就得不断地规劝自己你得去工作、你得去克服自己的弱点,因为没有几个办法能让你找到自己。
我现在有年龄感,经常在嘴上提醒自己50岁了,不要太像个孩子了。可从内心深处来讲,我又希望自己不要有太大的变化,哪怕别人说你没长大、不成熟。比如我和谁都掏心说话,有时我就提醒自己说话把点门,但同时又会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变得无懈可击、油盐不进。因为那样就不是一个演员了,就丧失那种纯真劲儿了。
往后十年,我还是想当一个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演员。我希望,我能是那种货真价实的人,到60岁时,哪怕没有头衔,哪怕没有谁把奖杯颁给我,观众也能发自内心地说:“那家伙可以。”
他是 《大宋提刑官》 中刚正悲悯的宋慈,他是 《白鹿原》里可恨可悲的鹿子霖,他是 《十二公民》 中坚持原则的检察官,他是 《情满四合院》 里善良仗义的傻柱。他从不拘泥于特定的表演范式,也从未被声势浩大的名利场吞没。他没有张扬的外表、出位的言论,他只愿做话剧舞台的信徒和表演行业的平民英雄。他是一个不需要形容词的演员,他是何冰,他是一个站着的人。
编辑 翁倩 rwzkstar@163.com
2017年,《白鹿原》和《情满四合院》的播出对我影响很大。这几年,随着年龄增大,我提醒过自己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以后工作没那么丰富、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片约不断了。但尽管有过这样的心理建设,我其实还是有一种被边缘化的失落感和恐慌感。比如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恩宠的演员,我以前秉持的“塑造人物是表演的不二法门”这个观念,之前居然也有了一些动摇和怀疑。今年这两个戏播出,收到很好的反馈,我心里就又变得很笃定——这种笃定不光来自于观众的夸奖,更来自于我内在自信的巩固。
这种自信我也带上了《窝头会馆》的舞台。2017年11月,这部话剧又重新演了一轮。我站在舞臺上时,突然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幸福感,那是我年轻的时候特别渴望的状态。二十多岁时,我害怕舞台,总幻想有一天上台时我能不怵了,现在我终于已经接近这种“不怵”了。我心里特别知道要干什么,也知道要怎么做,而且出了错我都不恐惧。
我是个不太机巧的人,金牛座,比较完美主义,以前就怕出纰漏,但2017年在舞台上时,我甚至想奔到那危险的地方去。比如明明知道尝试调整节奏可能会错词儿,可我都勇敢地做了,当然后来真的有一些瑕疵,比如嘴上拌蒜了、提醒自己要更松弛的时候就慢了一拍等等(笑)。我知道我功夫还不够,还做不到不洒汤不漏水,但我知道那个差距在哪儿了,这就是让我特别高兴的一件事儿。我回忆起了自己话剧演员的身份,那种幸福感来临了。我晚上演完回到家,心里想:这不就是小时候幻想的事儿吗?
我体会到了演员的强大感,胆儿更壮了,这是不容易的。如果是在拍戏过程中尝试,是不见观众的、是演习,但在话剧中尝试,就是真正在打仗过程中做实验,是需要自信和胆量的。
2017年我也做了一件比接戏勇敢很多的事儿,参加了一个叫《超次元偶像》的真人秀节目。在节目里做表演方面的导师,我也知道了真人秀是怎么一回事儿。我希望能把一些表演的常识教给年轻偶像,这些经验是我检验过的,戏剧学院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所以我基本敢保证它们是正确的。我知道他们可能记不住,也不可能全部做到,但是听过一遍,日后实践起来就能迅速地回忆起来有人告诉过你这件事。前段时间,观众、社会对于演技的呼唤特别强烈。电视节目、新媒体文章都在这么写,我就觉得缺什么就补什么,塑造生动的人物对演员来说是永远不能变的。
我2018年就50岁了。天命这个问题我想过,也想清楚了,这是2017年特别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无论将来我在影视上运气如何,我都会坚持演话剧。我的根在舞台上,我最渴望出成绩的,是舞台。
40岁的时候我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为了工作吗?今天我要是再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会这么回答: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工作,但必须通过工作来完成。我以前有个特别幼稚的想法,觉得人生努力到了一定阶段以后,有了一些物质方面的积累就够了,但现在我觉得这样不行,我必须要通过最擅长的工作去寻找自我,跟懒惰、疲劳作斗争。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聊天,我说我现在突然知道人生的难处了。小时候我经常听到评论说“某某一生坚持、不懈努力”,我从来不知道这是优点,因为我觉得我一直是个挺努力的人。但现在我意识到这是很不容易的。人的岁数越大就会越懒惰,有时甚至会有放弃的想法,我就得不断地规劝自己你得去工作、你得去克服自己的弱点,因为没有几个办法能让你找到自己。
我现在有年龄感,经常在嘴上提醒自己50岁了,不要太像个孩子了。可从内心深处来讲,我又希望自己不要有太大的变化,哪怕别人说你没长大、不成熟。比如我和谁都掏心说话,有时我就提醒自己说话把点门,但同时又会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变得无懈可击、油盐不进。因为那样就不是一个演员了,就丧失那种纯真劲儿了。
往后十年,我还是想当一个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演员。我希望,我能是那种货真价实的人,到60岁时,哪怕没有头衔,哪怕没有谁把奖杯颁给我,观众也能发自内心地说:“那家伙可以。”
他是 《大宋提刑官》 中刚正悲悯的宋慈,他是 《白鹿原》里可恨可悲的鹿子霖,他是 《十二公民》 中坚持原则的检察官,他是 《情满四合院》 里善良仗义的傻柱。他从不拘泥于特定的表演范式,也从未被声势浩大的名利场吞没。他没有张扬的外表、出位的言论,他只愿做话剧舞台的信徒和表演行业的平民英雄。他是一个不需要形容词的演员,他是何冰,他是一个站着的人。
编辑 翁倩 rwzksta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