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诗歌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可以说,中国的文化就是诗性的文化。乌申斯基也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小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主人,也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在古诗词教育中为他们扎下深厚的传统文化之根,有助于他们高尚品格的形成。我对我校的四、六年级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是喜欢学习古诗的。学习古诗喜欢的程度随年龄增长呈减弱趋势。
课内掌握情况较好,课外掌握量与年级并未完全成正比,而是因班而异。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对古诗文的记诵有经常性的要求,其中有个班平时对古诗文教学比较重视,每周都有学习要求,并落实检查。虽然各年级学生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定量的古诗文,但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显然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六年级,距离“背诵160篇”的要求相去甚远。
在对教师对课外古诗文记诵的要求调查中,我们发现,指导课外阅读经常的有2个,落实检查2人;定期有3人,落实检查2人;偶尔的有5人,落实检查的4人。在有无列入教学计划的调查中,有书面计划的0人,有,但未诉诸文字的6人,没有计划的4人。(样本:教师10人)从对教师的调查可以看出,少数教师意识到了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但多数教师没有真正落实这方面的要求。询问原因,因为考试大多考课内的古诗,所以老师不想再增加学生的负担。
显然,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如何扩大古诗积累,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深厚的传统文化之根?
1.环境建设,营造氛围
作为培养学生成长主阵地的校园,在进行环境建设时可以给古诗文这一传统文化经典留出一席之地。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花木上悬挂的标牌除了介绍其植物学知识外,可附上一首以它为题(材)的小诗;校园广播中可以时常传出些古诗文诵读吟唱的声音;课前准备时间,特别是语文课,提倡读背古诗文,凡此种种。借助各种媒介,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诗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此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2.教材改革,行动之本
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在古诗文编录数量上不是很足,最多是每册安排两课四首古诗。同时我们也不能做到每册教材添加大量的古诗文。我们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内容编排上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实体裁,开阔眼界:在现有的五绝、七绝基础上, 适度增加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宋词、元曲以及简短文言文的数量。力求体裁的丰富多彩,比例适当。
(2)拓宽题材,全面滋养:除教材中多见的写景诗篇外,对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也适当增补,力求题材广泛。
(3)科学排序,有效运用:选文之后的编排,要讲究整体的有序性。一二年级可以按低段要求,篇幅宜短小易背,数量以每学期十五首左右为宜。三四年级为中段,内容难度可以适当增加,题材和体裁更丰富些,数量以每学期20首为宜。五六年级为小学高段,编排难度再适当提高,可以增加一些律诗、宋词、元曲、简短文言文或片段,数量以每学期23到25首为宜。
3.教法改革,以点带面
课内古诗文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其实,古诗文的教学可以采用很多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是点,课外是面,以点带面才能做到大量积累古诗文。
适当时候,我们可以以诗人或诗句为载体学诗。当教材中出现某个古人的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以这个古人为专题,收集古人所写的诗词,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对比,整理体现作者风格的诗句。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课后,让学生收集积累李白写的诗歌,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秋浦歌》等,甚至是《蜀道难》《将进酒》中的名句。当学生在大量地阅读、对比李白的作品后,一定会感受到他大气磅礴、飘逸洒脱的诗风。再如教学《赠汪伦》时,可以联系其他诗人的送别诗,体会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感与风格。这样,学生在大量诗句的体验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从而积累古诗文。
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我们做教师的要恰当引导,身体力行,让古诗文浸润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
王发亮,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课内掌握情况较好,课外掌握量与年级并未完全成正比,而是因班而异。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对古诗文的记诵有经常性的要求,其中有个班平时对古诗文教学比较重视,每周都有学习要求,并落实检查。虽然各年级学生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定量的古诗文,但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显然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六年级,距离“背诵160篇”的要求相去甚远。
在对教师对课外古诗文记诵的要求调查中,我们发现,指导课外阅读经常的有2个,落实检查2人;定期有3人,落实检查2人;偶尔的有5人,落实检查的4人。在有无列入教学计划的调查中,有书面计划的0人,有,但未诉诸文字的6人,没有计划的4人。(样本:教师10人)从对教师的调查可以看出,少数教师意识到了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但多数教师没有真正落实这方面的要求。询问原因,因为考试大多考课内的古诗,所以老师不想再增加学生的负担。
显然,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如何扩大古诗积累,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深厚的传统文化之根?
1.环境建设,营造氛围
作为培养学生成长主阵地的校园,在进行环境建设时可以给古诗文这一传统文化经典留出一席之地。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花木上悬挂的标牌除了介绍其植物学知识外,可附上一首以它为题(材)的小诗;校园广播中可以时常传出些古诗文诵读吟唱的声音;课前准备时间,特别是语文课,提倡读背古诗文,凡此种种。借助各种媒介,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诗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此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2.教材改革,行动之本
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在古诗文编录数量上不是很足,最多是每册安排两课四首古诗。同时我们也不能做到每册教材添加大量的古诗文。我们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内容编排上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实体裁,开阔眼界:在现有的五绝、七绝基础上, 适度增加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宋词、元曲以及简短文言文的数量。力求体裁的丰富多彩,比例适当。
(2)拓宽题材,全面滋养:除教材中多见的写景诗篇外,对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也适当增补,力求题材广泛。
(3)科学排序,有效运用:选文之后的编排,要讲究整体的有序性。一二年级可以按低段要求,篇幅宜短小易背,数量以每学期十五首左右为宜。三四年级为中段,内容难度可以适当增加,题材和体裁更丰富些,数量以每学期20首为宜。五六年级为小学高段,编排难度再适当提高,可以增加一些律诗、宋词、元曲、简短文言文或片段,数量以每学期23到25首为宜。
3.教法改革,以点带面
课内古诗文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其实,古诗文的教学可以采用很多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是点,课外是面,以点带面才能做到大量积累古诗文。
适当时候,我们可以以诗人或诗句为载体学诗。当教材中出现某个古人的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以这个古人为专题,收集古人所写的诗词,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对比,整理体现作者风格的诗句。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课后,让学生收集积累李白写的诗歌,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秋浦歌》等,甚至是《蜀道难》《将进酒》中的名句。当学生在大量地阅读、对比李白的作品后,一定会感受到他大气磅礴、飘逸洒脱的诗风。再如教学《赠汪伦》时,可以联系其他诗人的送别诗,体会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感与风格。这样,学生在大量诗句的体验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从而积累古诗文。
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我们做教师的要恰当引导,身体力行,让古诗文浸润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
王发亮,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