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沟通技巧在儿科优质护理中的对策及效果,以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方法:通过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技巧,有效处理儿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果:护士的沟通技巧对患儿家属满意度影响差异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儿科优质护理过程中应用沟通技巧,有效减轻了患儿痛苦,增加了患儿舒适度和配合度,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有效实践了优质护理服务。
关键词:儿科 优质护理 沟通技巧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22-01
2011年11月我科结合儿科的特点,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从改善就医环境,改善服务态度,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儿科收治的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护理操作琐碎、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易发生医疗纠纷。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又要顾及家属的情感要求,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应用沟通技巧与患儿及家属有效沟通在儿科优质护理中极为重要。
1 优质护理与沟通
1.1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务实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1.2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构成人际关系的基础。沟通是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技能,通过沟通不仅能完成有效的护理评估,而且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1]。
2 沟通问题
2.1 与患儿沟通的特点。
2.1.1 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年龄越小,词汇量越少,表达能力越差。婴儿只能用不同音调、响度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幼儿吐字不清、用词不准确,不仅自己表达不清,也使对方难以理解。
2.1.2 缺乏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对事物的认识逐渐从直觉活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对自己及周围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容易影响沟通的进展与效果。
2.1.3 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随着小儿智能发育逐渐完善,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
2.2 与患儿家长的沟通特点。
2.2.1 焦虑和紧张。因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和焦虑[2]。家长反复询问病情,担心预后、住院产生的经济负担;盼望医生护士能“药到病除”、“一针见血”,当现实与盼望不能统一时,则会产生焦虑和不满情绪。这些情绪也可引起患儿的不安。
2.2.2 怀疑和不信任。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对医务人员由于性别、年龄、言语、动作、着装等外在表现,引起对对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希望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
2.2.3 缺乏安全感。关注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尤其是危重患儿的家长,表现为担心、悲观、要求转院;由于心疼孩子,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恐惧,表现为不敢看或不给注射、检查。
2.2.4 依赖感。家长认为患儿住院了,对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其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护理人员。
3 沟通技巧的对策
3.1 与患儿沟通的技巧。
3.1.1 交谈技巧。初次接触患儿及家长主动自我介绍,亲切询问患儿的乳名、年龄、幼儿园、住址等患儿熟悉的生活与事情。同时鼓励患儿做自我介绍或提出问题,避免只面向家长询问,而形成替代沟通的局面。使用其能理解的言语,如:“我来听听你的胸部,需要解开衣服,要我帮忙吗?”,而不是“我来查体,你要不要解开衣服”。
3.1.2 非语言沟通技巧。亲切和蔼的情感表达,如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虽然它是无声的,但却是最能沁入人内心的东西。护理人员合理掌握应用微笑服务,把微笑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3]。不论是患儿刚入院还是出院做宣教时,或是在做各种诊疗操作时,护士恰当的微笑能使患儿及家长觉得被尊重,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对婴幼儿来说,抚摸与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性交流高度敏感。护士利用怀抱、抚摸向患儿传递“爱”的信息;谈话时与其保持同一水平,并目光接触,适当应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身体倾向前)更有利于情感交流。
3.2 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3.2.1 鼓励交谈。在儿科护理中,就是以满足患儿各种需要为目的而开展优质护理的。由于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对家长的沟通变得尤为重要。针对焦虑、紧张心理,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患儿的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主管护士与家长的交谈最好以询问普遍性的问题开始,如:“孩子现在怎么样?”,让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谈各方面的内容,护士因此会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实践优质护理。
3.2.2 观察技巧。观察包括看和解释。患儿家长不能或不愿意语言交流时,观察可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如焦虑和紧张、怀疑和不信任、缺乏安全感,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发现,并针对性的进行解释,表明护理人员对家长真诚的关心和感兴趣。
3.2.3 恰当的沉默。温暖、关切的态度,恰当的沉默同样会给家长非常舒适的感觉。既可以给家长长时间考虑他的想法,也可以让家长感受到护士在用心听,建立良好信任关系。
3.2.4 对家长依赖的对策。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帮助家长独立进行日常护理。
3.2.5 换位思考。感受他人所想,尽量以对方的眼光看待整个过程。避免阻碍沟通的因素产生,如要有良好的形象,会讲方言,对自身操作水平自信,主动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告诉家长,注意信息适量,随时澄清谈话内容。
4 讨论
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有效沟通,解决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并影响了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有效减轻了患儿痛苦,增强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有效实践了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第四版,75
[2] 汪莲梅,黄明桂.儿科优质护理中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北方药学.2012.9.10:110
[3] 李聘兰.护理人员的微笑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4:14
方法:通过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技巧,有效处理儿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果:护士的沟通技巧对患儿家属满意度影响差异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儿科优质护理过程中应用沟通技巧,有效减轻了患儿痛苦,增加了患儿舒适度和配合度,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有效实践了优质护理服务。
关键词:儿科 优质护理 沟通技巧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22-01
2011年11月我科结合儿科的特点,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从改善就医环境,改善服务态度,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儿科收治的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护理操作琐碎、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易发生医疗纠纷。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又要顾及家属的情感要求,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应用沟通技巧与患儿及家属有效沟通在儿科优质护理中极为重要。
1 优质护理与沟通
1.1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务实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1.2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构成人际关系的基础。沟通是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技能,通过沟通不仅能完成有效的护理评估,而且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1]。
2 沟通问题
2.1 与患儿沟通的特点。
2.1.1 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年龄越小,词汇量越少,表达能力越差。婴儿只能用不同音调、响度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幼儿吐字不清、用词不准确,不仅自己表达不清,也使对方难以理解。
2.1.2 缺乏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对事物的认识逐渐从直觉活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对自己及周围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容易影响沟通的进展与效果。
2.1.3 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随着小儿智能发育逐渐完善,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
2.2 与患儿家长的沟通特点。
2.2.1 焦虑和紧张。因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和焦虑[2]。家长反复询问病情,担心预后、住院产生的经济负担;盼望医生护士能“药到病除”、“一针见血”,当现实与盼望不能统一时,则会产生焦虑和不满情绪。这些情绪也可引起患儿的不安。
2.2.2 怀疑和不信任。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对医务人员由于性别、年龄、言语、动作、着装等外在表现,引起对对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希望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
2.2.3 缺乏安全感。关注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尤其是危重患儿的家长,表现为担心、悲观、要求转院;由于心疼孩子,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恐惧,表现为不敢看或不给注射、检查。
2.2.4 依赖感。家长认为患儿住院了,对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其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护理人员。
3 沟通技巧的对策
3.1 与患儿沟通的技巧。
3.1.1 交谈技巧。初次接触患儿及家长主动自我介绍,亲切询问患儿的乳名、年龄、幼儿园、住址等患儿熟悉的生活与事情。同时鼓励患儿做自我介绍或提出问题,避免只面向家长询问,而形成替代沟通的局面。使用其能理解的言语,如:“我来听听你的胸部,需要解开衣服,要我帮忙吗?”,而不是“我来查体,你要不要解开衣服”。
3.1.2 非语言沟通技巧。亲切和蔼的情感表达,如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虽然它是无声的,但却是最能沁入人内心的东西。护理人员合理掌握应用微笑服务,把微笑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3]。不论是患儿刚入院还是出院做宣教时,或是在做各种诊疗操作时,护士恰当的微笑能使患儿及家长觉得被尊重,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对婴幼儿来说,抚摸与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性交流高度敏感。护士利用怀抱、抚摸向患儿传递“爱”的信息;谈话时与其保持同一水平,并目光接触,适当应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身体倾向前)更有利于情感交流。
3.2 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3.2.1 鼓励交谈。在儿科护理中,就是以满足患儿各种需要为目的而开展优质护理的。由于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对家长的沟通变得尤为重要。针对焦虑、紧张心理,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患儿的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主管护士与家长的交谈最好以询问普遍性的问题开始,如:“孩子现在怎么样?”,让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谈各方面的内容,护士因此会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实践优质护理。
3.2.2 观察技巧。观察包括看和解释。患儿家长不能或不愿意语言交流时,观察可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如焦虑和紧张、怀疑和不信任、缺乏安全感,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发现,并针对性的进行解释,表明护理人员对家长真诚的关心和感兴趣。
3.2.3 恰当的沉默。温暖、关切的态度,恰当的沉默同样会给家长非常舒适的感觉。既可以给家长长时间考虑他的想法,也可以让家长感受到护士在用心听,建立良好信任关系。
3.2.4 对家长依赖的对策。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帮助家长独立进行日常护理。
3.2.5 换位思考。感受他人所想,尽量以对方的眼光看待整个过程。避免阻碍沟通的因素产生,如要有良好的形象,会讲方言,对自身操作水平自信,主动将检查的步骤和方法告诉家长,注意信息适量,随时澄清谈话内容。
4 讨论
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有效沟通,解决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并影响了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有效减轻了患儿痛苦,增强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有效实践了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第四版,75
[2] 汪莲梅,黄明桂.儿科优质护理中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北方药学.2012.9.10:110
[3] 李聘兰.护理人员的微笑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