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来源 :汉语言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q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总体构想
  沈从文(1902——1988)的文学生命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他是这个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多样发展的丰富性。他由中国城乡对峙的特殊角度,来批判现代文明进入中国后所显示的复杂的一面。美国汉学家、沈从文传记作者金介甫认为,应当“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鲁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沈从文对当下的中国文学,从汪曾祺到湖南作家群、海南作家群及一切乡土地域作家,仍发生着长远的影响。
  本网页将通过文学性的说明文字、图书版本、手稿、照片、作者手绘图画、电影剧照等组成的页面,展现沈从文由边城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以让更多的大众读者认识这位大作家。网页包括A—E五大部分。A主页作一整体简略叙述。B《从底层走来》述说他的传奇出身;《建造希腊小庙》概括其文学成就;《主要书目》是他的基本资料。从C到E,是对B的细化。在《乡村叙述总体》的标题下介绍他的抒情现实主义小说,用“诗意的生命流淌”来综合他的散文。最后概括他的文化的、审美的思想。正如在福克纳的笔下曾经创造了美国南方的约克纳帕塔法一样,沈从文提供出他的想象的文学王国湘西。{1}
  二、网页说明词
  A-01主页
  这里将叙述的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沈从文,述说他的出身,展现他由边城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并介绍他的创作。中国学者称沈从文是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和歌者。
  B-01从底层走来
  沈从文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是一个自称“乡下人”的86年的人生足迹。他原名沈岳焕,1902年12月28日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的湖南省凤凰县。他从小熟悉位于湘、川、鄂、黔四省交界的那块土地。他小学毕业便按当地习俗当兵,流浪过许多地方,以自学而达到能写作、能在各大学任教的程度。他娶了苏州名门女子为妻,性格温和却挑起了“京海论争”,文学上誉满中国却毅然放弃写作,去从事文物考据工作写出专著,到北京后便长期在都市生活却永远拥有一份无可替代的乡土生命。沈从文的文学奥秘正在这里。
  C-01苗汉土家的血缘
  沈从文家族的由来对他本人来说,在很长时间里也部分是个谜。沈家先人据说是宋代充军到湘西的囚犯。祖父靠武功做了贵州一省的军事长官,到父亲手里就败落了。父亲是一苗族妇人所生,但这个祖母不久被远嫁出去。所以,沈从文小时逢年过节还在这个“逝世”长辈的假坟前焚香磕过头。沈从文的母亲是土家族人,她在1934年去世前,将苗族祖母的悲剧故事讲给了沈从文。这种天然多民族的血缘背景,给沈从文带来特殊的气质、多彩的想象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压抑中积淀而成的沉忧隐痛。
  D-01湘西凤凰县城
  凤凰县即“边城”,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原名镇筸,一个屯兵的地方。自古以来,苗、瑶、侗、土家各民族聚居于此,与汉族移民逐渐融和。凤凰全城被石头城墙环绕,沱江擦肩而过,城东河面上有一座三拱桥,河边一排吊脚楼,和对面万寿宫相望,逢节时这里赛龙舟、放荷花灯,好不热闹。城里是青石红石铺就的街道,夹种着桃杏树和橘柚果木。过年满城开放梅花,家家打糍粑,人人走街串巷看傩堂戏。沈从文家在往南门去的巷子里,三进的木结构房屋,现辟为“沈从文故居”,供人参观。这是他自然生命和文学生命的双重出发地。
  E-03放蛊、行巫、落洞、游侠
  凤凰地方特有的蛊婆、女巫、落洞女子和游侠男子,构成湘西的浪漫、宗教情绪和神秘气氛。放蛊是从蜈蚣、长蛇身上取毒,使人中毒,常作为报复工具由穷老的妇女担任。行巫多为中年妇女,假托亡灵来言说人间事情。落洞的几乎都是爱美好洁、感情丰富的未嫁姑娘,因地方上极端的性压抑,无可发泄,便爱上“洞神”为之殉情。这三种人神错综的行为,表现出女子的精神病症,背后却隐藏着动人的悲剧。而湘西男人崇尚的是保有古风的扶弱锄强、重诺言、轻生死的精神。山高水急,这些男女性格的样式,对沈从文的影响是显然的。
  E-04看杀人
  湘西地方军队的日常生活是很单调的。操练非常马虎,兵士无事可做,主要就是打架、赌博、吸鸦片和杀人。实际只是个少年的沈从文,当然是看别人杀人。这都是在剿灭“土匪”的过程中发生的。在榆树湾和怀化镇“清乡”,照例军队并不下去抓匪而是由各乡的团总送上,然后过堂、用刑、砍头。如果拿钱,则可取保释放,而乡绅的仇人却会莫名其妙地成为“土匪”。在榆树湾四个月看杀人两千,在怀化一年里看杀人七百的可怖经历,使得以后的沈从文每一忆及,都不寒而栗。
  E-05迟来的“五四”之光
  行伍生活也有另外一面。在怀化第一次看到《辞源》,引起他经过读书直接了解世事的强烈欲望。在芷江熊希龄公馆的藏书室,他读到了《史记》和众多的林(琴南)译小说,中外文学的精华照亮他的眼睛。而在陈渠珍的军部会议室里,借了为陈整理藏书、藏画和给铜器、瓷器登记的机会,他摸到了中国文化的门径。与他同房居住的长沙印刷工介绍他读《改造》、《创造》和《新潮》,使得他在“五四”文学革命发生3年后,在偏于一隅的湘西终于感受到白话文表现新思想的力量。他决心脱离旧军队到陌生的北京求学,追求新的思潮。
  E-08与郁达夫
  郁达夫是第一个发现沈从文的名人。1924年冬,正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创造社作家郁达夫收到了沈从文的求援信,便按照信上的公寓地址找了来。外面飘雪,进了没有生火炉的屋子,只见沈从文用棉被围住下身,在伏案写作。问后才知道,这个贫苦青年一心在做着考上国立大学,毕业可求得一个职位的梦。郁达夫既同情他,又对他的简单愚直哭笑不得。大学欠薪,郁本人也在闹穷,但他还是把自己的羊毛围巾送他披上,拿出5元钱,陪他在小饭馆花1元7角吃了顿饭,余钱全数留下,才离去。当晚,郁达夫心境难以平静,写了篇文章,向沈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找事或革命,中策是返乡,下策是当兵或做贼;做贼如心肠不够硬,就从他这个穷教师破题儿偷起。这就是郁达夫著名的散文《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E-09与徐志摩
  徐志摩是把沈从文真正引入文学界的作家。在沈从文四处投稿无门的时候,《晨报副刊》最早发表了他的文字,就是因编辑者徐志摩看中的。后来他们的关系一直密切。徐曾带沈参加过闻一多屋里的诗歌朗诵集会,进入“新月”的圈子。让沈从文到中国公学教书也是徐推荐的。1931年11月21日,沈从文在青岛杨振声处得到徐志摩两天前飞机失事的噩耗,当即决定搭夜车赶赴济南去参加徐志摩的丧事。在济南市内的福缘庵,他见到徐志摩的遗体,穿了一身与平时性情爱好不相称的绸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静静地躺着。沈从文觉得,很难相信这个爱才的、快乐的、喜交朋友的诗人,永远沉默了。
  E-10与胡适
  沈从文认识胡适也较早,应是通过北京徐志摩的朋友圈子。翻阅胡适传记,在胡适给予经济援助的青年文人中,是有沈从文名字的。胡适出任中国公学校长,徐志摩向他推荐沈从文当教师,他欣然同意。据说第一堂课,沈从文先是有好几分钟讲不出话来,随后又在十多分钟里机关枪一样放完了。有人在背后放风,胡适顶住说:讲不出话学生也没有轰他,就是成功。后发生情书事件,胡适的态度已如前述。如果没有这样一位开明的校长成其好事,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姻缘也就断了。到胡适要离开中国公学,又推荐沈到武汉大学任教。胡也频被捕,沈从文首先想到的是请胡适给蔡元培写信,设法营救。对于沈从文,胡适是人生路上可敬的、可依靠的先生。
  E-11与胡也频、丁玲
  1925年,沈从文给《京报副刊》投稿,胡也频正在那里编“民众文艺”,就认识了。丁玲是经胡介绍的。丁玲的才气自然吸引了沈从文,但丁、胡是在同居,沈是两人的朋友。之后,丁玲爱上冯雪峰,发生麻烦时总是沈从中调解。三人在上海办杂志时期关系密切,小报流言属无稽之谈。胡、丁日益左倾,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之后也曾动员沈参加,从此有了思想分歧,但友谊仍存。到1931年胡也频被捕,沈两次赴南京设法营救,又陪丁玲去龙华探监。胡被枪杀后,他写了《记胡也频》,并冒着危险陪丁玲送孩子回湖南。1933年丁玲被捕,沈写了《丁玲女士被捕》、《记丁玲女士》等表示抗议。这三人是最早的文学伙伴,可惜以后产生终生的误解。
  E-14与汪曾祺
  据汪曾祺回忆,他在江阴读高中,逢抗战避难,身上所带的两本书里就有沈从文的小说。等他考上西南联大中文系,就真的做了沈从文的高足。沈一共开三门课,汪曾祺全选。每周沈从文从呈贡乡下来校授课,住在昆明文林街,汪都去借书、还书、听谈话、看老师新收集的文物宝贝。沈从文特别喜欢这个学生。沈的“各体文习作”课让学生做《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或《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这种题目,而评学生的读后感写得往往比原文还长。好文章就做主寄出发表,汪的《复仇》、《小学校的钟声》就是经他寄给上海《文艺复兴》的。1946年汪一度失业灰心,沈批评他,还让张兆和就近鼓励他。他们的师生情谊终生不变。
  C-09小说:乡村叙述总体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以小说为最高。其中,湘西农村叙事作品占据着主体地位,他把他的情感、情绪以及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入当下的记述,讲述了边地的人情之美、风俗之美。另一部分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是作为乡村叙事的一个陪衬或一个补充而存在的,包括城市两性关系的虚假,生命的“萎缩”。沈从文被人称为“文体作家”,是因他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了一种小说体式。这小说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作用,注重环境和人物描写的一致性,可名为文化抒情小说。
  E-17《丈夫》
  小说所写是在当年湘西可见,却为别的地方很难理解的现实——黄庄地方太穷,乡下种田为生的丈夫把妻子送到大河码头妓船上,逢年过节,像探亲一样来探妻子。这天,管事的水保就发现“老七”的丈夫来了。老七给丈夫买了新胡琴转来也不能转移男人的气闷。当晚两个醉酒的军爷来闹,巡官留话又要来“考察”,男人第一次觉得丧失了做“丈夫”的权利,一定要回家,连妻子给的钱也撒在地上。这是混合了原始男性主义的一次人性的觉醒,具体感受到地位低下的痛楚。湘西人生命的“自在状态”,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D-22向往“神性”
  沈从文另一部分的小说是对民间传说和佛经故事的改写。这些故事都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因爱而发现美,发现美即发现神的哲学。所谓“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美与爱》)。不妨说,爱与美即神性的思想,便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最高的人性。
  《月下小景》和《龙朱》就是其中的精品。而对宗教在某种意义压制人性的文化解析,则多表现在他对《法苑珠林》佛经叙事的翻造和演绎上。如《弹筝者的爱》、《被刖刑者的爱》、《一匹母鹿所生的女孩的爱》,从不同的侧面写女性之爱所含神性的不可逆转。
  D-23现代都市文明病
  这是沈从文的第三部分小说。如果说民间故事的改写是乡村故事的升华,那么,都市故事便是乡村故事的对照。他似乎有两套笔墨,当他以乡下人的目光来观察商业化城市的时候,就不禁露出讽刺的尖刺来。其中,有的是将都市引入乡村,从乡村的充满活力来暗示城市生命的衰朽,尚留存诗意,如《三三》;有的直接讥刺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如《有学问的人》、《绅士的太太》,刻意而穷相,调侃得十分畅快;有的是面对作者身份以内的城市知识分子,如《焕乎先生》、《八骏图》,便用力在人物灵魂的解剖上。总之,他是为现代都市造一面镜子。
  D-24政治的幻影
  沈从文的第四种小说是一个另类。它们的社会现实性颇强,是20世纪中国的政治层面对湘西偏远凝滞社会的投射,很能说明沈从文思想的复杂性。沈从文与左翼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多侧面的交往历史,也决定了他会有这样一部分创作。这些作品能表明他对党派政治的幻灭,从一个角度反映党派斗争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毁灭性打击。许多作品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的屠杀政策,对于沈从文来说,是从对弱势者的同情、对乡村进步知识者的同情出发的。这明显地反映在《菜园》、《新与旧》等一批留下历史变动“擦痕”的作品中。
  E-24《边城》
  《边城》描写茶峒城边撑渡船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的纯朴生活。当地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翠翠,而翠翠一直没有明确的表示。她实际上在端阳赛龙船时节对傩送已经有了含蓄的感情,却像长久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两兄弟按习俗为翠翠唱了一夜山歌,翠翠发现了傩送的歌声。天保明白了自己无望,出门闯滩不幸身亡。傩送负疚远行。爷爷担心翠翠步其母亲的命运,在一个风雨之夜塔倒后离开人世。翠翠守着古渡口,等待傩送回来,但傩送可能明天回来,也可能永远不回来。小说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统一,锻造成完美和谐的诗境。翠翠的人生纯美、恬静,却被引向了毁灭。这是理想化了的现实,是一个温暖的使人无法忘怀的淡出的悲剧。堪称沈从文作品中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
  E-25《长河》
  《长河》是沈从文抗战后的主要作品,描写沅水辰河流域一个盛产橘柚的乡镇枫树坳的生活。滕长顺的橘园远近有名,他的女儿夭夭是天真纯美的湘西少女,看祠堂的老水手满满是个饱经风霜、坚韧达观的人。然而,连绵不断的内战、不知所以的“新生活运动”以及镇上的保安队的存在,已经使边远乡村社会保有的那一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就要消失干净。夭夭面对的世界要比《边城》、《三三》的世界,险恶得多。保安队长对夭夭已起了坏心,由于原定计划的四卷只完成了一卷,我们无法揣测夭夭最后的结局,但深切的忧虑隐于全篇是很显然的。《长河》表现现代文明侵入湘西,具有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它是《边城》真正意义上的姊妹篇。
  C-10散文:诗意的生命流淌
  沈从文被公认为现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描写自身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生命的注入更直接,比小说有更切近的现实和历史的感受。可以说,散文中流淌着他的生命活水,是他个人与历史时空的对话。在散文里,他提出“时间这个东西十分古怪”(《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一切在时间下都可改变(变数),也可以凝滞不变(常数)。像他在湘西同一个地方会发现十几年前的事物居然原封不动存在着。家乡的美似乎永远是个常数,近世的衰败、保守也是常数,他批评“湘西人负气与自弃”(《〈湘西〉题记》),他甚至发问:“浦市地方屠户也那么瘦小,是谁的责任?”(《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他散文的主题是历史性的。
  E-26《从文自传》
  自传写作,当在他自文坛崛起后不久。时间从他的童年到他离开湖南第一次赴北京为止,是他20年的心灵史。仔细考究起来,他在哪些地方写得详,哪些地方写得粗,是能见出作者的本意的。关于他的家庭,他的初学、初恋的经过,都隐去很多,凡一支笔写到了童年家乡的风俗习性,写到逃学,写到当兵所见,便十分的活跃、细微。可以说,自传要交代的是自己的故乡源流,以及闯入文坛前执拗走过的艰难人生道路。这是他之所以能在日后成为一个“诗人”(抒情作家)的依据。他在人间感受温暖,同时体味孤独,在这部心与梦的历史中已经基本酿成了。
  E-27《湘行散记》
  1934年冬,为探母病,他前后历时三星期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这本散记,采用和作者回乡一致的路径与空间,由沅水辰河的下游至上游,依次记述,初收11篇。着重写的人物有《鸭窠围的夜》、《辰河小船上的水手》里如“柏子”式的水手,《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里观音般的妓女,《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里的老年纤夫,《虎雏再遇记》里的士兵等,都淳朴耐劳,有生命力。写景致和地方风物描述生动的有《箱子岩》、《桃源与沅州》。写法以游记形式为主,只要涉及人物故事便不吝啬笔墨,再加上一些回忆,增添历史的知识的气氛,向读者展现一个未知的天地。
  D-27心随历史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沈从文在文物方面的文字,这可是他20世纪下半时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它们是一个成熟的作家写的,所以,看似研究性短小文章,却文采斐然,斑斓悦目。涉及的是中华灿烂文明中一个角落,其中隐藏着他的部分生命。从研究方法看,他将实物和文献两相比证,在突出“现象”这点上正和文学相沟通。所谓“文献”也不仅是典籍,还包括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从研究成果看,有时也与文学相关,如温庭筠“小山重迭金明灭”句,历来注家对“小山”众说纷纭,沈从文根据出土实物加上文献考证,提出是唐妇女头部插戴的金银牙玉质地的“小梳背”。古代诗人有知,该如何感激他!
  C-11文学、文化的归宿
  沈从文在晚年,大约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学作品在国内重新出版,用英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各语种翻译的小说散文也更多地流传于世界。研究他的传记、评传和专门的著作多有出现。他终于走向了世界。但他的文学、文化思想并不都为世人理解,因为他不是从社会革命的角度来追寻我们民族的何去何从的。他的全部文学探索我们民族精神消失的原因,他经由文化来重造熠熠生光的民族理想,虽然太过于沉重。他的“爱”、“美”、“神”三位一体的美学理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仍然可给我们以启发。沈从文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大师之一的地位足可确立。
  后记
  这是我于2002年8月为香港某作家网页所写的《沈从文》部分。总计有二万四千字。这里是摘选版,未作任何增订,只用减法。所以并无沈从文研究新成果可说,只是显示一种向大众传播学术的新文体,有时学者诸人也要拿起笔来写写的。
  2014年4月18日识
  【责任编辑孟庆澍】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代学者巴克以当代口传诗学补充古典摹仿论诗学观念,凸显文字再现与表现的关系,奥尔巴赫“摹仿论”将摹仿解释为“对现实的描绘”,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摹仿与表演的关系。在口传诗歌的原始构想中,“表演”是一个特定的时刻和一个特定的环节,诗人将程式系统付诸实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诗歌文本性相容。表演不仅是一种诗化的行为,而且也是一种叙述行为,一个叙述者向他的听众演唱一部或者多部史诗。然而,巴克的研究涉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这些年来却进行得很是辛苦。中美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已经给世界经济蒙上了巨大的阴影。疫情在全球蔓延,带来巨大风险挑战,这个时候最需要两個大国之间的合作,但人们却没有感觉到两国合作的气氛,倒是闻到了浓浓的“硝烟味”。  无论是围绕着贸易还是冠状病毒,两国间日益恶化的政治气氛,已经使得本来可以发生的合作烟消云散。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美国的内政外交,在很多方面促
【摘要】形式主义是人性需求使然,是压力型体制挤压使然,是政府层级太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使然,是运动式管理方式、东施效颦式学习方式使然。减免形式主义,需减少政府层级,精简机构,将编制和资源充实基层,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和物质待遇,使其有压力、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无须搞形式主义。公共服务类绩效考评一律采用满意度测评方式,专项任务类考评一律以结果考核为主;增加暗访,减少明察,让材料“美容”术彻底退场。变
【作者简介】  刘红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群众关系研究”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政党政治、执政党建设、中外政党制度比较。  主要著作:《政党政治与政党规范》、《政党关系和谐与政党制度建设》等。  摘要 随着我国各方面情况的变化与时空转换,党群关系发生了新变化,这使我们党同时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唯物史观与人心向背是党群和谐与作风建设
摘要 澳大利亚渐进发展模式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模式之一。200多年来,以社会的繁荣、变革与转型为主要内容的澳大利亚现代化发展是恢宏而深刻的,它呈自然与平静状态下的演进,表现为各种社会机制在渐进中改进、提升与完善,以相对极低的损失屡屡完成发展性质变。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相比较,澳大利亚社会的变化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或是深邃莫测的理论创新,而是根据现实需要和自身情况,务实而具体地对移植而来
在近代文学研究领域,与诗词、小说、戏曲相比,散文研究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即便如此,1980年后近代散文研究还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文献整理、散文嬗变、思潮现象、重要流派、代表作家作品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由此,选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散文卷》(1980—2017)并非易事,挂一漏万之忧常常暗浮于编者心头。根据编选要求,我们在经过几番思量、几番割舍之后,最终选定了近30篇代表性论文。它们大体上
裴亚飞,民进芜湖市委会主委。2008年12月,曾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她,经组织安排,来到自己较为陌生的民主党派机关任职。  “那时候,我焦急的是如何使芜湖民进尽快摆脱困境。”裴亚飞接手时,是芜湖民进工作最艰难的时期,市委会班子仅剩1人,组织发展滞后,人才匮乏,参政党意识淡薄,履职能力不强,各项工作停滞不前。面对全新的工作,她深知任重道远。  工作从哪里入手?解决问题的关键又是什么?……裴亚飞不断向
摘 要:本文认为,一贯被用来证明“译”的本义为“译官”的《礼记·王制》和《周礼·秋官》两篇文献,由于创作时代存疑,实则不足以成为支持这一论点的有力证据;而相关出土文献的缺失,使得从文字学角度切入的分析亦无法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笔者根据词义引申的一般逻辑推断,“译”的本义更有可能是指“翻译”这一行为,而非“译官”。  关键词:译;本义;译官;翻译  一  翻译史研究者在讨论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时,往往
【摘要】回望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光辉历程,如何辩证地看待执政党治理逻辑与治国理政的实践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就其本质而言,以党治国理政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地在内涵与外延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考虑,从“三大规律”辩证法视阈出发,从党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与实践经验多个维度,全面系统地审视中国共产党治国
【摘要】当今世界,伴随着新一轮国际格局演变进程的加快,构建世界新秩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金砖国家随着实力增长和影响力扩大,成为推动国际格局变迁和世界秩序变革的主要力量。然而,作为西方人眼中的“他者”,金砖国家将在世界新秩序构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西方舆论中出现种种质疑和猜测。作为当今世界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金砖国家通过向国际社会贡献新的理念,即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