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三十多年,周红梅从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应该说课题研究是伴其成长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回顾多年的课题研究,她概括为迷茫、苦学、探索、反思、总结。而这何尝不是她追寻幼儿教育真谛之路的写照呢?
2014年,宝应县夏集中心幼儿园的《小农庄课程建构》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评选二等奖,周红梅是该课题的指导者和主要研究人员。《小农庄课程建构》可谓是“无中生有”,让大家眼里教育资源贫乏的农村,变成了教育资源的“富矿”。由“贫”到“富”的转变,不仅需要发现的眼睛,而且需要研究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研究者对幼儿教育有着满腔的热情。
从1995年的《水乡的水》开始,周红梅先后参与了十几项课题研究,获得大大小小的奖项几十个。“课题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周红梅告诉记者,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人只有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冰冷的工作才会变成有温度的事业……心贴心,用爱促成长
班级自然角里养了一条泥鳅。课间孩子们围绕着泥鳅讨论起来。
“我和爸爸买泥鳅时,泥鳅很滑,抓不住。”
“用筷子夹就行了。”
“戴上手套抓,就能抓住。”
“用网子兜才行呢!”
周红梅听了孩子们的交流,受到启发,设计了科学活动《抓泥鳅》,让孩子们走进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交流中发现童言趣语、捕捉新问题,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时、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全面了解孩子,平等对待孩子,给孩子以赞美。这是周红梅“关爱”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她才能抓住孩子们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贴近他们生活的教学。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说:“关爱不只是使人们变得亲切可爱的一种温暖模糊的感觉,关爱意味着对能力的不懈追求。当我们关爱时,我们就想尽最大的努力为我们所关爱的对象服务。”关爱”是一种品德,是一种课程,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用生命促使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使师生都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亲人、关爱自然和生物、关爱世界。
周红梅将“关爱”看作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置于教学工作的灵魂地位。“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以尊重孩子为前提,以悦纳孩子为关键,以发展孩子为目标,才能打开他们幼小的心扉,赢得教育的主动。”
周红梅的“关爱”教育思想萌芽于刚工作不久发生的一次铃鼓事件。一天早上吃点心时,她让孩子们到院子里洗手,两组孩子出去好半天也没回来。周红梅怀揣疑问走出教室,哗啦啦的水声甚是刺耳。“难道水管爆裂了?”她立刻冲到水池边:六个水龙头全被开到最大。孩子们身上、脸上溅满了水花,边玩水边嬉闹。白花花的水柱犹如擦燃的火柴,瞬间点燃了她心中的怒火。她用力拍铃鼓,大喊“住手——”话音未落,兵兵兴奋地跑过来,拉着她的衣角说:“老师你看!好大的瀑布啊!”“什么瀑布?看你们干的好事,还不快回教室!”孩子们看到她发怒的样子,便赶紧把兴奋收藏起来,耷拉着脑袋回到教室。
搭班的郝老师却像没事发生一样,笑着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把水龙头都打开?”“老师,它像瀑布一样,很大很大,还很好听。”兵兵激动地站起来抢着说:“老师一它很好玩。”明明兴奋地从位子上站了起来。“水很凉很凉,砸在手上还很痛。”“水能把手变红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像鼓槌一样狠狠地在她心中猛击了一下,看到手中已敲破了的铃鼓,周红梅警醒了,自己的心和孩子的心相隔甚远,还没有真正做到与他们心连心,更不要提与之共鸣,自己要成为优秀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勤学苦练,夯实基本功
1984年8月,周红梅从高邮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了城中小学幼儿园。两间低矮的活动室里,每间都黑压压地坐着五十多个孩子,桌子高的高矮的矮,板凳则是长条凳、小方凳五花八门,连像样的玩具都没有。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她的心里一直在嘀咕:这就是我即将工作的幼儿园?一旁的园长仿佛看透了她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幼儿园条件很简陋,但家长对我们寄予了很大希望,幼儿园目前特别需要你们这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园长殷切的期盼在她的心里扎下了根:她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铃鼓事件之后,周红梅奋发向上,努力完成自己初进幼儿园时的允诺。1987年,周红梅专科毕业,并被评为江苏省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不久又获得了本科学历。这个时期,周红梅熟读教材、参读教辅、纵读专业书、广读人文书,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夯实专业能力。即使在1996年到1998年被下派到地方工作的两年里,她也一直坚持阅读幼儿教育方面的著作。同时,她还积极主动寻访名师,聆听他们的教诲,先后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多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不闭门造车,局于一隅;转益多师,不限于一家;人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发展力,在事业和境界上更上—层楼。
1993年,宝应县举行幼儿教师基本功大比武。为了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周红梅利用白天带班时间的缝隙进行方案设计、弹琴和跳舞,晚上回去安顿好自己的孩子后继续学习幼教理论、练习绘画和折纸等技能。为了展示口琴独奏的特长,她早上起床也吹、中午也吹,嘴上皮都脱去了一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县基本功大比武中,她獲得了一等奖。她继续勤奋努力,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艺术。她立足课堂,苦练教学基本功,从备课、上课到评课、反思、教研,都一丝不苟。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她都精心准备,出新出彩;每一次教研她都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在与同伴的学习、互动和思维碰撞中,她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为了参加县优质课评比,她对自己设计的大班健康活动《人的呼吸》进行反复修改、完善,通过实物、挂图、游戏、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孩子理解人的呼吸器官及其重要功能等。她用勤奋和智慧换来了县里的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市级比赛的—等奖。成功是对之前的辛苦和失败所做的最大的补偿,也正是辛苦、失败、成功间的相互交织和磨砺,信心才会在心底沉淀,勇气才会得到不断的激励,一个人才会更加喜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尽一切办法推动事业的发展…… 持续不断的学习、思考,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周红梅,视野扩大、视角独特、问题意识更强,教学方法也日渐成熟,由围绕幼儿学习到关注幼儿发展,由组织幼儿学习到支持幼儿学习。比如,东东小朋友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差,不被其他小朋红梅并不急于给他补知识,而是努力在班上营造一种人际交往氛围,教给他与人交往的方法,给他提供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使他逐步学会与人交往。
“一个好老师对教育教学应该有更长远的认识,在确立目标时能科学地在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中追求一种平衡。”周红梅说,我认为行为习惯的培养、情感的渗透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重要,只有既着眼于今天,又着眼于长远,才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用心“磨”课题,成就自我
从教三十多年,周红梅从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应该说课题研究是伴其成长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回顧多年的课题研究,她概括为迷茫、苦学、探索、反思、总结。而这何尝不是她追寻幼儿教育真谛之路的写照呢?
1995年,周红梅初次接触课题,当年她申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课题《水乡的水》。“课题虽然被县教科所立项,但对于如何研究我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事。”值得庆幸的是,她碰到了“启蒙老师”殷老师。殷老师点亮了她课题研究之路。“我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课题研究要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要克服‘两头热,中间凉’的现象。”这两点对她后来的课题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殷老师的指导下,周红梅和课题组成员犹如刚学走路的孩子,步履蹒跚,一点点地摸索着前进。
1998年,周红梅经过三年的艰难前行,课题顺利结题。这个课题选题切口小,贴近幼儿生活,问题意识明确,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反映出周红梅独到的专业眼光和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也是她之后进行课题研究时一直遵循的原则:聚焦问题,贴近孩子的生活,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次尝试,我就好比一个小孩子,完成了从爬到站的过程。”周红梅在课题研究中体验到了其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于是,在1998-2004年期间,周红梅多次拜师学艺,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学习,这充分保证了申报的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研究并不是要等到我们学会了研究方法,掌握了十成的功力才去做,只要你拥有勇气,并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有从事课题研究的渴望或责任,那么你就可以出发了。”周红梅告诉记者,课题研究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光说不做是纸上谈兵,只有在实践中探索,我们才会不断进步提升。课题研究也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专业引领,就像大海中航行的船只需要灯塔一样,否则很容易迷失于海雾之中。
当然,从事课题研究还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其实很多课题都是“磨”出来的,像《小农庄课程建构》课题前后差不多进行了10年,没有打持久战的毅力,不用心去“磨”,就不会“磨杵成针”。“幼儿园课题研究还要体现统领性和持续性,就是幼儿园要有一个宏观性的课题,下面申报若干小课题,且一个课题结束后,下次再申报时要与前面的研究内容相联系,这样才能形成特色,切不可研究一个扔一个。”这就是现在很多幼儿园课题研究像黑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零碎而不成系统的重要原因。
很多幼儿园申报课题都会请教周红梅:自己的园报什么课题好,或让她给他们确立一个课题。“课题的选题不是指定一个课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园所历史、师资队伍、家长群体、社区资源和幼儿现状等多种元素的基础上,依据园所的优势或薄弱环节来生成课题。”碰到这种情况,她通常都会和申报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一起分析园所现状,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帮助他们做好课题的前期论证,确保申报的课题有用,能促进幼儿及幼儿园的发展。在她的带动下,“十二五”期间宝应县幼儿园成功申报省规划课题6项、市级课题18项,每所幼儿园都有课题,70%的幼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三十三年的教育路,是一条不懈追求教育真谛之路。周红梅用勤奋、执着书写了个人成长史,也收获了从事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她关爱、呵护每一个孩子,为他们的成长发展铺就底色。这条路上,“教育”为她的生命增添了光辉,点燃了她心中的火种,以后将继续带着她快乐前行,追寻教育的真谛。
2014年,宝应县夏集中心幼儿园的《小农庄课程建构》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评选二等奖,周红梅是该课题的指导者和主要研究人员。《小农庄课程建构》可谓是“无中生有”,让大家眼里教育资源贫乏的农村,变成了教育资源的“富矿”。由“贫”到“富”的转变,不仅需要发现的眼睛,而且需要研究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研究者对幼儿教育有着满腔的热情。
从1995年的《水乡的水》开始,周红梅先后参与了十几项课题研究,获得大大小小的奖项几十个。“课题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周红梅告诉记者,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人只有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冰冷的工作才会变成有温度的事业……心贴心,用爱促成长
班级自然角里养了一条泥鳅。课间孩子们围绕着泥鳅讨论起来。
“我和爸爸买泥鳅时,泥鳅很滑,抓不住。”
“用筷子夹就行了。”
“戴上手套抓,就能抓住。”
“用网子兜才行呢!”
周红梅听了孩子们的交流,受到启发,设计了科学活动《抓泥鳅》,让孩子们走进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交流中发现童言趣语、捕捉新问题,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时、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全面了解孩子,平等对待孩子,给孩子以赞美。这是周红梅“关爱”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她才能抓住孩子们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贴近他们生活的教学。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说:“关爱不只是使人们变得亲切可爱的一种温暖模糊的感觉,关爱意味着对能力的不懈追求。当我们关爱时,我们就想尽最大的努力为我们所关爱的对象服务。”关爱”是一种品德,是一种课程,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用生命促使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使师生都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亲人、关爱自然和生物、关爱世界。
周红梅将“关爱”看作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置于教学工作的灵魂地位。“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以尊重孩子为前提,以悦纳孩子为关键,以发展孩子为目标,才能打开他们幼小的心扉,赢得教育的主动。”
周红梅的“关爱”教育思想萌芽于刚工作不久发生的一次铃鼓事件。一天早上吃点心时,她让孩子们到院子里洗手,两组孩子出去好半天也没回来。周红梅怀揣疑问走出教室,哗啦啦的水声甚是刺耳。“难道水管爆裂了?”她立刻冲到水池边:六个水龙头全被开到最大。孩子们身上、脸上溅满了水花,边玩水边嬉闹。白花花的水柱犹如擦燃的火柴,瞬间点燃了她心中的怒火。她用力拍铃鼓,大喊“住手——”话音未落,兵兵兴奋地跑过来,拉着她的衣角说:“老师你看!好大的瀑布啊!”“什么瀑布?看你们干的好事,还不快回教室!”孩子们看到她发怒的样子,便赶紧把兴奋收藏起来,耷拉着脑袋回到教室。
搭班的郝老师却像没事发生一样,笑着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把水龙头都打开?”“老师,它像瀑布一样,很大很大,还很好听。”兵兵激动地站起来抢着说:“老师一它很好玩。”明明兴奋地从位子上站了起来。“水很凉很凉,砸在手上还很痛。”“水能把手变红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像鼓槌一样狠狠地在她心中猛击了一下,看到手中已敲破了的铃鼓,周红梅警醒了,自己的心和孩子的心相隔甚远,还没有真正做到与他们心连心,更不要提与之共鸣,自己要成为优秀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勤学苦练,夯实基本功
1984年8月,周红梅从高邮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了城中小学幼儿园。两间低矮的活动室里,每间都黑压压地坐着五十多个孩子,桌子高的高矮的矮,板凳则是长条凳、小方凳五花八门,连像样的玩具都没有。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她的心里一直在嘀咕:这就是我即将工作的幼儿园?一旁的园长仿佛看透了她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幼儿园条件很简陋,但家长对我们寄予了很大希望,幼儿园目前特别需要你们这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园长殷切的期盼在她的心里扎下了根:她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铃鼓事件之后,周红梅奋发向上,努力完成自己初进幼儿园时的允诺。1987年,周红梅专科毕业,并被评为江苏省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不久又获得了本科学历。这个时期,周红梅熟读教材、参读教辅、纵读专业书、广读人文书,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夯实专业能力。即使在1996年到1998年被下派到地方工作的两年里,她也一直坚持阅读幼儿教育方面的著作。同时,她还积极主动寻访名师,聆听他们的教诲,先后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多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不闭门造车,局于一隅;转益多师,不限于一家;人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发展力,在事业和境界上更上—层楼。
1993年,宝应县举行幼儿教师基本功大比武。为了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周红梅利用白天带班时间的缝隙进行方案设计、弹琴和跳舞,晚上回去安顿好自己的孩子后继续学习幼教理论、练习绘画和折纸等技能。为了展示口琴独奏的特长,她早上起床也吹、中午也吹,嘴上皮都脱去了一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县基本功大比武中,她獲得了一等奖。她继续勤奋努力,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艺术。她立足课堂,苦练教学基本功,从备课、上课到评课、反思、教研,都一丝不苟。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她都精心准备,出新出彩;每一次教研她都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在与同伴的学习、互动和思维碰撞中,她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为了参加县优质课评比,她对自己设计的大班健康活动《人的呼吸》进行反复修改、完善,通过实物、挂图、游戏、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孩子理解人的呼吸器官及其重要功能等。她用勤奋和智慧换来了县里的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市级比赛的—等奖。成功是对之前的辛苦和失败所做的最大的补偿,也正是辛苦、失败、成功间的相互交织和磨砺,信心才会在心底沉淀,勇气才会得到不断的激励,一个人才会更加喜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尽一切办法推动事业的发展…… 持续不断的学习、思考,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周红梅,视野扩大、视角独特、问题意识更强,教学方法也日渐成熟,由围绕幼儿学习到关注幼儿发展,由组织幼儿学习到支持幼儿学习。比如,东东小朋友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差,不被其他小朋红梅并不急于给他补知识,而是努力在班上营造一种人际交往氛围,教给他与人交往的方法,给他提供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使他逐步学会与人交往。
“一个好老师对教育教学应该有更长远的认识,在确立目标时能科学地在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中追求一种平衡。”周红梅说,我认为行为习惯的培养、情感的渗透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重要,只有既着眼于今天,又着眼于长远,才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用心“磨”课题,成就自我
从教三十多年,周红梅从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应该说课题研究是伴其成长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回顧多年的课题研究,她概括为迷茫、苦学、探索、反思、总结。而这何尝不是她追寻幼儿教育真谛之路的写照呢?
1995年,周红梅初次接触课题,当年她申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课题《水乡的水》。“课题虽然被县教科所立项,但对于如何研究我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事。”值得庆幸的是,她碰到了“启蒙老师”殷老师。殷老师点亮了她课题研究之路。“我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课题研究要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要克服‘两头热,中间凉’的现象。”这两点对她后来的课题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殷老师的指导下,周红梅和课题组成员犹如刚学走路的孩子,步履蹒跚,一点点地摸索着前进。
1998年,周红梅经过三年的艰难前行,课题顺利结题。这个课题选题切口小,贴近幼儿生活,问题意识明确,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反映出周红梅独到的专业眼光和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也是她之后进行课题研究时一直遵循的原则:聚焦问题,贴近孩子的生活,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次尝试,我就好比一个小孩子,完成了从爬到站的过程。”周红梅在课题研究中体验到了其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于是,在1998-2004年期间,周红梅多次拜师学艺,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学习,这充分保证了申报的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研究并不是要等到我们学会了研究方法,掌握了十成的功力才去做,只要你拥有勇气,并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有从事课题研究的渴望或责任,那么你就可以出发了。”周红梅告诉记者,课题研究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光说不做是纸上谈兵,只有在实践中探索,我们才会不断进步提升。课题研究也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专业引领,就像大海中航行的船只需要灯塔一样,否则很容易迷失于海雾之中。
当然,从事课题研究还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其实很多课题都是“磨”出来的,像《小农庄课程建构》课题前后差不多进行了10年,没有打持久战的毅力,不用心去“磨”,就不会“磨杵成针”。“幼儿园课题研究还要体现统领性和持续性,就是幼儿园要有一个宏观性的课题,下面申报若干小课题,且一个课题结束后,下次再申报时要与前面的研究内容相联系,这样才能形成特色,切不可研究一个扔一个。”这就是现在很多幼儿园课题研究像黑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零碎而不成系统的重要原因。
很多幼儿园申报课题都会请教周红梅:自己的园报什么课题好,或让她给他们确立一个课题。“课题的选题不是指定一个课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园所历史、师资队伍、家长群体、社区资源和幼儿现状等多种元素的基础上,依据园所的优势或薄弱环节来生成课题。”碰到这种情况,她通常都会和申报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一起分析园所现状,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帮助他们做好课题的前期论证,确保申报的课题有用,能促进幼儿及幼儿园的发展。在她的带动下,“十二五”期间宝应县幼儿园成功申报省规划课题6项、市级课题18项,每所幼儿园都有课题,70%的幼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三十三年的教育路,是一条不懈追求教育真谛之路。周红梅用勤奋、执着书写了个人成长史,也收获了从事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她关爱、呵护每一个孩子,为他们的成长发展铺就底色。这条路上,“教育”为她的生命增添了光辉,点燃了她心中的火种,以后将继续带着她快乐前行,追寻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