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其中的每一瞬间都涌动着创造的浪花,都是学生智慧与活力的实时呈现。但是,在当前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定格于对教材内容的简单梳理及知识要点的单向灌输,这不仅导致课堂气氛单调沉闷,学生学习兴趣弱化,而且造成教学与生活的严重分离。以新课标为理念,建立有效的课堂动态生成,再现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应成为每一位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自觉追求。
一、有效的预设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无数事实证明,任何科学有效的动态生成都建立在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有效预设上,缺乏有效预设的动态生成将是低效而无序的,但这种预设应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弹性预设。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根据文本特点及学生实际,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甚至错误等等,预设好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处理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可能出现的热点、冰点及难点的基本措施,突破教学重点的基本方法;又要预留充分的师生、生生、生本多重对话而必然出现的“非预设性”的知识和智慧生成的时间,让学生在“框架松散”的探究氛围中获得情意要素与智力要素同步生成的“全人发展”,而不是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安排得丝丝入扣,让生成无立锥之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天涯若比邻》这一节中,我将课前预设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1)怎样才能既达成教学目标又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于是我想到了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并设计了下列教学路径:①唐僧师徒当年到西天取经用了十四年,如果在今天,他们还需要这么多年才能到达吗?为什么?②唐僧师徒当年到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如果在今天,他们还需要经历这么多的磨难吗?为什么?③十年之后他们再去西天取经,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障碍?最为可能的是对高铁这种交通方式感到较为陌生与新奇,于是我就在课前准备了很多有关高铁的图片与文字。由于准备充分,目标明确,课堂气氛活跃,生成高效有序。
二、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课堂动态生成的保证
罗杰斯指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初中生年龄小,不同的学生在个性、生活阅历、智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解读领悟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各具特色。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基础较差,严肃的课堂氛围往往使他们胆怯,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恰恰可以缓解他们的紧张与不安之感。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劳动、共同探究的过程,着力打造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身心时刻处于轻松、愉悦、活跃的状态中,从而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充分展现自己,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的对话型的“师生场”,自始至终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时,教师也必须使课堂教学中充满智慧,教学方式力求丰富多样,教学语言力求轻松幽默,要时时与学生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使每一个学生感到自己处在一种期待与赏识的氛围中,让爽朗的笑声和会心的微笑时时出现在课堂中,消除因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师生关系的隔阂所造成的单调与乏味。例如,在探讨“网络的利弊”的时候,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MM、GG、PK、9494、青蛙、火星文”是什么意思吗?对于这样的表达你有何看法?”由于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及表达的欲望,课堂气氛变得活泼、开放、宽松,学生马上进入问题讨论的情境中。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而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也在一种真实情境中受到及时教育。
三、珍惜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
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也指出:课堂教学“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表现自我,而社会的多元化、互联网的发展,使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增多,从而为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提供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再加上每个学生因思想情感、知识经验、个性特点的不同,使他们在许多问题上都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也许这些理解略显幼稚、片面甚至与文本相去甚远,但其中却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体现了学生生命的丰富多彩,更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教师必须珍惜这些观点,并通过搭建小组讨论、课内交流等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探究平台,促进各种观点碰撞、组合、生成,进而内化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度理解,在动态生成中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社会素养。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这一内容时,我问学生:“你如何看待谭嗣同没有逃亡海外而是慷慨就义?”对这一问题,反对者有之,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赞成者有之,认为这是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对这两种观点,我没有简单地说“对”或“错”,而是结合当时实际谈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频频点头,有的陷入沉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恰当的引导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动力
在当前的课堂中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存在:很多教师由于对新课改理解有偏差,对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缺乏正确的定位,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无为甚至缺位。这是极其有害的。初中生由于知识能力的不足及兴趣特点的差异,对许多内容的理解过于肤浅、片面甚至错误,教学过程也常常因此发生阻滞甚至方向偏移。这时,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根据课堂中特定的教学生态因势利导,有效引导教学过程。如果学生的讨论游离于课堂内容之外,教师就必须适时引导学生回归正轨,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如果学生的思维及探究活动出现“卡壳”,教师就要及时补充材料或巧妙点拨,帮助他们越过思维的障碍,保证教学流畅有序;如果学生的探究活动停留在表面、肤浅、幼稚的状况中,教师必须适时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尤其是重要历史问题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教师必须及时指出学生思想认识的误区,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这样,不仅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维互动,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中均学有所得,而且能使课堂成为师生双方展示自己的才能,进而体会到生命乐趣的场所,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磁场”。 例如,在神舟七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后,我与学生第一时间在课堂上分享了这一喜悦,并组织他们讨论这一事件的伟大意义。学生都认为它能促进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等,甚至有学生说“它可以让我国成为亚洲的‘老大’”。对这个较为幼稚甚至欠妥的观点我没有简单处理,而是从“老大”这个词的意思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是为了和平利用人类空间,促进世界的和平,而不是为了成为“亚洲老大”。
五、 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手段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与社会更加具有综合性、社会性与情感性,因此,教师必须更加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一方面,教师要“引进来”,及时将人文遗迹、社会热点以及历史材料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并与课本内容相互碰撞、融合,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引导学生“走出去”,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理解及思考,从而打通课堂与社会、课本与生活的通道,形成校内与校外沟通、课内与课外联动、课本与学习融通、教学与实践互动的教育体系,在动态生成中形成具有历史与社会特色的鲜活而又激荡着生命活力的课堂,使我们的学生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快乐地成长。例如在《重建我们的家园》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实际,拍摄了许多当地环境污染的图片,然后结合当地塑料加工业发达的特点,要求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重建我们的家园?应该怎样重建我们的家园?由于讨论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激发了学生关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他们思维的火花也被迅速点燃,课堂的讨论空前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有效的预设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无数事实证明,任何科学有效的动态生成都建立在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有效预设上,缺乏有效预设的动态生成将是低效而无序的,但这种预设应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弹性预设。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根据文本特点及学生实际,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甚至错误等等,预设好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处理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可能出现的热点、冰点及难点的基本措施,突破教学重点的基本方法;又要预留充分的师生、生生、生本多重对话而必然出现的“非预设性”的知识和智慧生成的时间,让学生在“框架松散”的探究氛围中获得情意要素与智力要素同步生成的“全人发展”,而不是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安排得丝丝入扣,让生成无立锥之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天涯若比邻》这一节中,我将课前预设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1)怎样才能既达成教学目标又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于是我想到了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并设计了下列教学路径:①唐僧师徒当年到西天取经用了十四年,如果在今天,他们还需要这么多年才能到达吗?为什么?②唐僧师徒当年到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如果在今天,他们还需要经历这么多的磨难吗?为什么?③十年之后他们再去西天取经,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障碍?最为可能的是对高铁这种交通方式感到较为陌生与新奇,于是我就在课前准备了很多有关高铁的图片与文字。由于准备充分,目标明确,课堂气氛活跃,生成高效有序。
二、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课堂动态生成的保证
罗杰斯指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初中生年龄小,不同的学生在个性、生活阅历、智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解读领悟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各具特色。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基础较差,严肃的课堂氛围往往使他们胆怯,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恰恰可以缓解他们的紧张与不安之感。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劳动、共同探究的过程,着力打造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身心时刻处于轻松、愉悦、活跃的状态中,从而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充分展现自己,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的对话型的“师生场”,自始至终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时,教师也必须使课堂教学中充满智慧,教学方式力求丰富多样,教学语言力求轻松幽默,要时时与学生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使每一个学生感到自己处在一种期待与赏识的氛围中,让爽朗的笑声和会心的微笑时时出现在课堂中,消除因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师生关系的隔阂所造成的单调与乏味。例如,在探讨“网络的利弊”的时候,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MM、GG、PK、9494、青蛙、火星文”是什么意思吗?对于这样的表达你有何看法?”由于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及表达的欲望,课堂气氛变得活泼、开放、宽松,学生马上进入问题讨论的情境中。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而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也在一种真实情境中受到及时教育。
三、珍惜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
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也指出:课堂教学“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表现自我,而社会的多元化、互联网的发展,使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增多,从而为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提供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再加上每个学生因思想情感、知识经验、个性特点的不同,使他们在许多问题上都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也许这些理解略显幼稚、片面甚至与文本相去甚远,但其中却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体现了学生生命的丰富多彩,更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教师必须珍惜这些观点,并通过搭建小组讨论、课内交流等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探究平台,促进各种观点碰撞、组合、生成,进而内化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度理解,在动态生成中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社会素养。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这一内容时,我问学生:“你如何看待谭嗣同没有逃亡海外而是慷慨就义?”对这一问题,反对者有之,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赞成者有之,认为这是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对这两种观点,我没有简单地说“对”或“错”,而是结合当时实际谈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频频点头,有的陷入沉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恰当的引导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动力
在当前的课堂中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存在:很多教师由于对新课改理解有偏差,对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缺乏正确的定位,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无为甚至缺位。这是极其有害的。初中生由于知识能力的不足及兴趣特点的差异,对许多内容的理解过于肤浅、片面甚至错误,教学过程也常常因此发生阻滞甚至方向偏移。这时,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根据课堂中特定的教学生态因势利导,有效引导教学过程。如果学生的讨论游离于课堂内容之外,教师就必须适时引导学生回归正轨,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如果学生的思维及探究活动出现“卡壳”,教师就要及时补充材料或巧妙点拨,帮助他们越过思维的障碍,保证教学流畅有序;如果学生的探究活动停留在表面、肤浅、幼稚的状况中,教师必须适时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尤其是重要历史问题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教师必须及时指出学生思想认识的误区,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这样,不仅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维互动,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中均学有所得,而且能使课堂成为师生双方展示自己的才能,进而体会到生命乐趣的场所,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磁场”。 例如,在神舟七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后,我与学生第一时间在课堂上分享了这一喜悦,并组织他们讨论这一事件的伟大意义。学生都认为它能促进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等,甚至有学生说“它可以让我国成为亚洲的‘老大’”。对这个较为幼稚甚至欠妥的观点我没有简单处理,而是从“老大”这个词的意思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是为了和平利用人类空间,促进世界的和平,而不是为了成为“亚洲老大”。
五、 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手段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与社会更加具有综合性、社会性与情感性,因此,教师必须更加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一方面,教师要“引进来”,及时将人文遗迹、社会热点以及历史材料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并与课本内容相互碰撞、融合,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引导学生“走出去”,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理解及思考,从而打通课堂与社会、课本与生活的通道,形成校内与校外沟通、课内与课外联动、课本与学习融通、教学与实践互动的教育体系,在动态生成中形成具有历史与社会特色的鲜活而又激荡着生命活力的课堂,使我们的学生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快乐地成长。例如在《重建我们的家园》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实际,拍摄了许多当地环境污染的图片,然后结合当地塑料加工业发达的特点,要求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重建我们的家园?应该怎样重建我们的家园?由于讨论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激发了学生关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他们思维的火花也被迅速点燃,课堂的讨论空前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