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大的渴望和更高的追求。科技的发达,为文化娱乐的传播提供了各种媒介。一方面,它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面,它也大幅度的提高了人们对文化的欣赏品味。广场演出中的民族乐器表演也要顺应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在形式上要丰富多彩,内容上要平易新颖多元化,视、听上要和谐统一相符相彰。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乐器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在广场演出中彰显魅力风采。
关键词:当代;广场;民族乐器;表演;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前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大的渴望和更高的追求。科技的发达,为文化娱乐的传播提供了各种媒介。一方面,它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面,它也大幅度的提高了人们对文化的欣赏品味。这也给我们群文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广场演出中的民族乐器表演,怎样能在现时代中彰显魅力风采而深受群众的喜爱呢?本文将通过对广场演出和民族乐器的特点分析,提出几点策略。
一、广场演出的特点
广场演出较之剧场、音乐厅有它自身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的空间上,笔者认为此方面含有两个特点:
(一)舞台的随意性。剧场、音乐厅的舞台是固定的,方位上不可更改,面积上基本固定(除了演出需要临时搭建扩充舞台)。此外剧场、音乐厅的舞台基本是一面对观众。而广场上的舞台可大可小,方位无须固定,基本是四面观众。
(二)场地的开放性。广场演出非室内,只要是适合演出的广场都可以开展。它摆脱了建筑面积上的束缚。不存在剧场、音乐厅的固定面积限制,四维也没有阻隔视线的围墙,它和街道、建筑、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从观众方面看,它也存在两个特点:
1、人群的流动性。前面谈过它场地的开放性,基于这个特点,广场演出所面对的观众就有了非指定性的意义。他们无须买票,没有对号就坐,纯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观看,喜欢时不妨驻足,兴尽时即可离去。
2、观众的混合型。剧场、音乐厅的观众几乎可以说是趣味相投的人的场所。大多数观众已对演出内容或多或少的了解,所以才根据喜好前往观看。而广场演出对所有观众开放,面对的是不同年龄、群体、欣赏品味的观众,可以说是鱼龙混杂 。
再次,演出环境嘈杂也是它的一大特征。由于广场演出是在广场上举行,这就不可避免的混杂着街面上人来人往的车水马龙声,自然界的鸟语昆虫声。此外,在观众方面,由于观众的流动性和混合型的特点,它的观众在音乐和品德修养方面参差不齐,在观看秩序和自律方面会弱些,所以人声的嘈杂也夹杂其中。
二、民族乐器的特点
(一)音色上丰富多彩,音量上反差很大。
我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每件乐器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如:唢呐音量很大,声音高亢嘹亮,带有外向型的性格;古筝音量适中,声音空旷淡雅,个性比较中和;萧的音量很小,声音悠远凄恻,类似多愁善感之人;古琴音量很微弱,但却意蕴幽深,变化莫测,音色中透着沉稳的性格;二胡音量适中、音色悠 扬中略带凄婉;其他还有很多特色乐器,如口笛、管子等等,这里不再列举。总之,民族乐器在音色上各有各的色彩,音量上却参差不齐甚至是相去甚远。
(二)和生活融为一体,带有很强的娱乐性。
民族乐器是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的,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吃饭、喝茶、聊天,会乐器的人此时往往会来上一曲,比如拉拉二胡,吹吹笛子,弹弹古筝,以此来抒发情感,活跃气氛。闲暇之余,爱好文艺的人们也会自发的聚会一起,公园里、活动中心或在小河边等文化娱乐聚集地,常能听到民族乐器的声响。你拉一句,我吹一句,你来一曲,我奏一段,或是大家一起吹弹拉打合奏一曲,活泼轻松,其乐融融。
(三)起着审美教化、修心养性的作用。
孔子尊崇西周的“礼乐”制度,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并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这种侧重音乐的审美教化功能的观点,影响着后世的儒家文化与文人士大夫们,这一点在古琴艺术中可见一斑。两千年来文人士大夫中广泛流行着古琴这一乐器,公务闲暇之时,他们甚至会沐浴更衣,庄严焚香,使身心清净之后,演奏古琴。通过演奏既可以抒发情感,愉悦身心,又可以借物托志,寄情悠远。从而调和身心,陶冶情操,以修养心性。
以上对广场演出特点和民族乐器特点的简单分析,旨在找出二者之间的融合策略。民族乐器重自我娱乐、审美愉悦、陶冶性情,而轻外在表演。如何增强民族乐器在广场演出中的可欣赏性和最佳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三、表演策略
(一)充分利用电子音响设备
民族乐器音量反差很大,竹笛、唢呐声音洪亮,二胡、古筝音量适中,但有些乐器声音弱小,比如古琴和萧,在面前听都觉得小,何况放在广场上演奏呢。且不说演奏者自身演奏的如何,首要问题是能让观众听得到、听得清。如果单纯从增加乐器数量方面来增大音量,只是能解决部分乐器的音量问题。比如二胡、古筝可以做到。古琴和萧虽然从理论上也可以做到,但受到舞台空间和表演人员的限制,可行性较小。所以最好通过电子音响设备进行扩音,比如用采用话筒、胸麦、耳麦等设备。据笔者自己的演出经验,扩音设备如果是距离乐器发音位置很近或紧紧贴合在乐器上时,就会产生声音干涩等问题,不如我们平时听到的那样圆润。这是因为扩音器距离乐器发音体太近,减少了声音在空气中震动传播的距离所导致的。所以要音响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些混响等音效以调和乐器的声音圆润。
(二)丰富表演形式
上文分析过民族乐器是溶入到百姓生活之中的,多用来抒发情感、自娱自乐,并不是以表演为目的,所以它的表演性较弱。如果在音乐会上的表演倒还可以,因为音乐会上的观众普遍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甚至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他们关注的重点是表演者的演奏技艺,以及所诠释的音乐内涵。而广场上的观众音乐素养普遍不高,他们不会过多的专注在表演内容上,对他们来说还要有好看的一面,就是俗语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所以我们在乐器表演形式上要尽量丰富多彩。在乐器自身方面,可以从乐器演奏方式和组合形式上努力。据笔者經验而言,广场演出场地空旷,舞台敞开,极大的拓宽了观众的欣赏视野,独奏的形式在视野上就显得单薄了些。为了能和这种大视野相融合,我们可以采用齐奏或者几种乐器组合式的小合奏方式。这一点,女子十二乐坊就很值得借鉴。二胡、扬琴、竹笛等,采用站立式演奏,摆脱了坐着演奏的空间束缚,演员可以走动变换位置,使得表演更具活力。在流动性表演中,也丰富了舞台的排列阵容,增加乐器间的互动与变化,以一种多姿多彩流动活泼的形式增加了舞台上的感染力,也加强了与观众的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和声乐、舞蹈相结合,借助歌唱的亲切感和舞蹈的画面感增强民族乐器表演的视、听上的丰富。 (三)内容平易多元化
阳春白雪相和者少,下野巴人响应者多。由于广场上的观众普遍音乐修养不高,所以民族乐器表演在音乐选择上,要尽量适合或靠近他们的音乐水准和欣赏品味,尽量选择观众所熟悉的乐曲。不熟悉就会有距离感,往往演奏者演奏的很卖力,观众却不知所云云,自然也就引不起多大共鸣。我们不能一味的说观众欣赏能力太差,只能说我们为观众点的菜,不合他们口味。乐器对情感的表达远不如声乐来的直接,正如传统《唱论》云:“竹不如丝,丝不如肉”。所以,我们不妨选择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用民族乐器组合的形式来演绎。这样既是观众熟悉的曲调,又是别样的听觉感受。此外,选择的音乐,节奏最好轻快活泼,情绪明朗鲜明为好。广场演出人群流动,环境嘈杂,观众的内心比较浮躁,对于速度较慢,或节奏不突出,情绪不明显的音乐不适宜在广场上演出。流行音乐之所以受到普遍的欢迎,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音乐节奏突出明显、情绪明朗鲜明,悲伤就是悲伤,高兴就是高兴,听众无须过多的分析即可领略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乐器是表达音乐的工具,在表演的内容上我们不必拘泥于民族方面,不妨适当的溶入摇滚、拉丁、电子合成等音乐元素,以此增加民族乐器的表现力。
(四)视、听相应而相彰
传统民族乐器重内涵而轻形式的表演,在音乐厅中是可以的,而在广场演出中却不太适合。上文说过就广场演出的观众和舞台来说,由于观众的音乐素养和演出环境嘈杂等原因,大多数人不会深入的或过多的关注听觉上的内容,但视觉上的感受,对他们来说是基本无障碍的,所以民族乐器表演时,除了演奏好乐曲内容外,也要注意外在的肢体语言表现,做到既有可看性又有可听性。演奏者的身体律动应根据乐曲内容、情绪而变化,要使观众听到的音乐内容和看到的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和谐相应。演出服装这方面,表演者的穿着要针对音乐的风格、情绪,穿戴相應的演出服。就表演者自身而言,相应的服饰和充分的肢体语言表现,会增强他们对音乐内容的想象力,增强音乐意境的渲染,从而更好的诠释音乐内容。同时,符合音乐内容的服饰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也会使听觉上的音乐内容得以视觉上的彰显,从而有益于观众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四、结语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的脚步不会停留。广场演出中的民族乐器表演也要顺应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在形式上要丰富多彩,内容上要平易新颖多元化,视、听上要和谐统一相符相彰。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乐器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在广场演出中彰显魅力风采。
关键词:当代;广场;民族乐器;表演;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前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大的渴望和更高的追求。科技的发达,为文化娱乐的传播提供了各种媒介。一方面,它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面,它也大幅度的提高了人们对文化的欣赏品味。这也给我们群文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广场演出中的民族乐器表演,怎样能在现时代中彰显魅力风采而深受群众的喜爱呢?本文将通过对广场演出和民族乐器的特点分析,提出几点策略。
一、广场演出的特点
广场演出较之剧场、音乐厅有它自身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的空间上,笔者认为此方面含有两个特点:
(一)舞台的随意性。剧场、音乐厅的舞台是固定的,方位上不可更改,面积上基本固定(除了演出需要临时搭建扩充舞台)。此外剧场、音乐厅的舞台基本是一面对观众。而广场上的舞台可大可小,方位无须固定,基本是四面观众。
(二)场地的开放性。广场演出非室内,只要是适合演出的广场都可以开展。它摆脱了建筑面积上的束缚。不存在剧场、音乐厅的固定面积限制,四维也没有阻隔视线的围墙,它和街道、建筑、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从观众方面看,它也存在两个特点:
1、人群的流动性。前面谈过它场地的开放性,基于这个特点,广场演出所面对的观众就有了非指定性的意义。他们无须买票,没有对号就坐,纯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观看,喜欢时不妨驻足,兴尽时即可离去。
2、观众的混合型。剧场、音乐厅的观众几乎可以说是趣味相投的人的场所。大多数观众已对演出内容或多或少的了解,所以才根据喜好前往观看。而广场演出对所有观众开放,面对的是不同年龄、群体、欣赏品味的观众,可以说是鱼龙混杂 。
再次,演出环境嘈杂也是它的一大特征。由于广场演出是在广场上举行,这就不可避免的混杂着街面上人来人往的车水马龙声,自然界的鸟语昆虫声。此外,在观众方面,由于观众的流动性和混合型的特点,它的观众在音乐和品德修养方面参差不齐,在观看秩序和自律方面会弱些,所以人声的嘈杂也夹杂其中。
二、民族乐器的特点
(一)音色上丰富多彩,音量上反差很大。
我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每件乐器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如:唢呐音量很大,声音高亢嘹亮,带有外向型的性格;古筝音量适中,声音空旷淡雅,个性比较中和;萧的音量很小,声音悠远凄恻,类似多愁善感之人;古琴音量很微弱,但却意蕴幽深,变化莫测,音色中透着沉稳的性格;二胡音量适中、音色悠 扬中略带凄婉;其他还有很多特色乐器,如口笛、管子等等,这里不再列举。总之,民族乐器在音色上各有各的色彩,音量上却参差不齐甚至是相去甚远。
(二)和生活融为一体,带有很强的娱乐性。
民族乐器是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的,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吃饭、喝茶、聊天,会乐器的人此时往往会来上一曲,比如拉拉二胡,吹吹笛子,弹弹古筝,以此来抒发情感,活跃气氛。闲暇之余,爱好文艺的人们也会自发的聚会一起,公园里、活动中心或在小河边等文化娱乐聚集地,常能听到民族乐器的声响。你拉一句,我吹一句,你来一曲,我奏一段,或是大家一起吹弹拉打合奏一曲,活泼轻松,其乐融融。
(三)起着审美教化、修心养性的作用。
孔子尊崇西周的“礼乐”制度,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并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这种侧重音乐的审美教化功能的观点,影响着后世的儒家文化与文人士大夫们,这一点在古琴艺术中可见一斑。两千年来文人士大夫中广泛流行着古琴这一乐器,公务闲暇之时,他们甚至会沐浴更衣,庄严焚香,使身心清净之后,演奏古琴。通过演奏既可以抒发情感,愉悦身心,又可以借物托志,寄情悠远。从而调和身心,陶冶情操,以修养心性。
以上对广场演出特点和民族乐器特点的简单分析,旨在找出二者之间的融合策略。民族乐器重自我娱乐、审美愉悦、陶冶性情,而轻外在表演。如何增强民族乐器在广场演出中的可欣赏性和最佳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三、表演策略
(一)充分利用电子音响设备
民族乐器音量反差很大,竹笛、唢呐声音洪亮,二胡、古筝音量适中,但有些乐器声音弱小,比如古琴和萧,在面前听都觉得小,何况放在广场上演奏呢。且不说演奏者自身演奏的如何,首要问题是能让观众听得到、听得清。如果单纯从增加乐器数量方面来增大音量,只是能解决部分乐器的音量问题。比如二胡、古筝可以做到。古琴和萧虽然从理论上也可以做到,但受到舞台空间和表演人员的限制,可行性较小。所以最好通过电子音响设备进行扩音,比如用采用话筒、胸麦、耳麦等设备。据笔者自己的演出经验,扩音设备如果是距离乐器发音位置很近或紧紧贴合在乐器上时,就会产生声音干涩等问题,不如我们平时听到的那样圆润。这是因为扩音器距离乐器发音体太近,减少了声音在空气中震动传播的距离所导致的。所以要音响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些混响等音效以调和乐器的声音圆润。
(二)丰富表演形式
上文分析过民族乐器是溶入到百姓生活之中的,多用来抒发情感、自娱自乐,并不是以表演为目的,所以它的表演性较弱。如果在音乐会上的表演倒还可以,因为音乐会上的观众普遍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甚至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他们关注的重点是表演者的演奏技艺,以及所诠释的音乐内涵。而广场上的观众音乐素养普遍不高,他们不会过多的专注在表演内容上,对他们来说还要有好看的一面,就是俗语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所以我们在乐器表演形式上要尽量丰富多彩。在乐器自身方面,可以从乐器演奏方式和组合形式上努力。据笔者經验而言,广场演出场地空旷,舞台敞开,极大的拓宽了观众的欣赏视野,独奏的形式在视野上就显得单薄了些。为了能和这种大视野相融合,我们可以采用齐奏或者几种乐器组合式的小合奏方式。这一点,女子十二乐坊就很值得借鉴。二胡、扬琴、竹笛等,采用站立式演奏,摆脱了坐着演奏的空间束缚,演员可以走动变换位置,使得表演更具活力。在流动性表演中,也丰富了舞台的排列阵容,增加乐器间的互动与变化,以一种多姿多彩流动活泼的形式增加了舞台上的感染力,也加强了与观众的交流。除此之外,还可以和声乐、舞蹈相结合,借助歌唱的亲切感和舞蹈的画面感增强民族乐器表演的视、听上的丰富。 (三)内容平易多元化
阳春白雪相和者少,下野巴人响应者多。由于广场上的观众普遍音乐修养不高,所以民族乐器表演在音乐选择上,要尽量适合或靠近他们的音乐水准和欣赏品味,尽量选择观众所熟悉的乐曲。不熟悉就会有距离感,往往演奏者演奏的很卖力,观众却不知所云云,自然也就引不起多大共鸣。我们不能一味的说观众欣赏能力太差,只能说我们为观众点的菜,不合他们口味。乐器对情感的表达远不如声乐来的直接,正如传统《唱论》云:“竹不如丝,丝不如肉”。所以,我们不妨选择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用民族乐器组合的形式来演绎。这样既是观众熟悉的曲调,又是别样的听觉感受。此外,选择的音乐,节奏最好轻快活泼,情绪明朗鲜明为好。广场演出人群流动,环境嘈杂,观众的内心比较浮躁,对于速度较慢,或节奏不突出,情绪不明显的音乐不适宜在广场上演出。流行音乐之所以受到普遍的欢迎,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音乐节奏突出明显、情绪明朗鲜明,悲伤就是悲伤,高兴就是高兴,听众无须过多的分析即可领略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乐器是表达音乐的工具,在表演的内容上我们不必拘泥于民族方面,不妨适当的溶入摇滚、拉丁、电子合成等音乐元素,以此增加民族乐器的表现力。
(四)视、听相应而相彰
传统民族乐器重内涵而轻形式的表演,在音乐厅中是可以的,而在广场演出中却不太适合。上文说过就广场演出的观众和舞台来说,由于观众的音乐素养和演出环境嘈杂等原因,大多数人不会深入的或过多的关注听觉上的内容,但视觉上的感受,对他们来说是基本无障碍的,所以民族乐器表演时,除了演奏好乐曲内容外,也要注意外在的肢体语言表现,做到既有可看性又有可听性。演奏者的身体律动应根据乐曲内容、情绪而变化,要使观众听到的音乐内容和看到的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和谐相应。演出服装这方面,表演者的穿着要针对音乐的风格、情绪,穿戴相應的演出服。就表演者自身而言,相应的服饰和充分的肢体语言表现,会增强他们对音乐内容的想象力,增强音乐意境的渲染,从而更好的诠释音乐内容。同时,符合音乐内容的服饰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也会使听觉上的音乐内容得以视觉上的彰显,从而有益于观众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四、结语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的脚步不会停留。广场演出中的民族乐器表演也要顺应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在形式上要丰富多彩,内容上要平易新颖多元化,视、听上要和谐统一相符相彰。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乐器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在广场演出中彰显魅力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