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课题研究的实施,通过对调查情况的分析,数据表明,利用文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课题;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20-02
2012年本课题组申报了题为《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在文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化研究与实践》的院级课题,获得了河池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立项。目前已经实施了近两年,根据进展的情况,课题组认为调查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对实施的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为后期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一、资料与方法
本课题组于2014年3月1日~4月1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院多个开设有文学课程的院系进行了调查。涉及文传学院、化生学院、政法学院、电信学院、数计学院的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思政、历史、会计、生计、生科、应物、信息工程、数计、数数等五个院系的十二个专业的24个基础班级。文理科学生基本上各占一半。
二、问卷与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100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设置了20个题目,分别从文学的特质、人的心理机制以及老师的主导等方面进行调查。在选项后边的数据是针对1000分问卷通过人工统计得出的调查数据。
1.你是否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包含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①是(98%) ②不是( ) ③不确定(2%)
2.心理健康在一个人的人生的道路上是至关重要的吗?
①是(95%) ②不是( ) ③不确定(5%)
3.心理健康是一个需要不断净化和加强的内循环机制吗?
①是(90%) ②不是( ) ③不确定(10%)
4.良好的礼仪品质是否是一个人有修养的标志?
①是(92%) ②不是( ) ③不确定(8%)
5.良好的礼仪品质的形成是否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强化?
①是(98%) ②不是( ) ③不确定(2%)
6.人的善恶是非悲悯之心除了与生俱来之外,后天的教育是不是更能够使其提升到一个高的层面?
①是(96%) ②不是( ) ③不确定(4%)
7.文学是可以陶冶情操的?
①可以(100%)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 )
8.文学是可以塑造性情的(如知书达理)?
①可以(98%)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2%)
9.文学是可以培养气质的(如腹有诗书气自华)?
①可以(100%)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 )
10.文学是可以舒缓心情的(如当烦闷的时候看看书、看看电影、电视、听听歌曲、写写说说)?
①可以(100%)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 )
11.你自身品格的形成是否受到文学(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寓言、电影、电视、流行歌曲、格言、谚语等)的影响?
①是(95%) ②不是(2%) ③不确定(3%)
12.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①可以(96%)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4%)
13.老师讲述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讲述他们奋斗的历程或坚毅的品质时是否激励了你?
①是(100%) ②不是( ) ③不确定( )
14.在文学教学中老师用生动的形象和故事讲述人生的道理和行为的规范是否更容易接受或受到感染?
①是(95%) ②不是(2%) ③不确定(3%)
15.你在文学课堂上除了了解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之外,是否还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如对心灵的洗涤和冲击,激发人向上向善等)?
①是(90%) ②不是(4%) ③不确定(6%)
16.你对人对事的原则和态度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否有一部分来自于老师的教导?
①是(96%) ②不是(2%) ③不确定(2%)
17.这些教导是否有一部分是文学的潜移默化?
①是(90%) ②不是(6%) ③不确定(4%)
18.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能够更直接地展现善恶美丑是非曲直,是更生动的礼仪(品德修养)课堂?
①是(92%) ②不是(3%) ③不确定(5%)
19.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课堂上老师将德育、美育融入到文学课堂,对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身、他人和世界是否有帮助?
①是(95%) ②不是(2%) ③不确定(3%)
20.你在接触文学课程的过程中,希望老师除了传授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进行多学科(文史哲、心理健康、礼仪品质)的渗透吗?
①希望(92%) ②不希望( ) ③无所谓(8%)
三、分析与讨论
从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选择“是”、“可以”、“希望”这样的肯定性选项的占绝大多数,这些结果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倾向,学生对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的,对其作用也是不予否认的,对文学渗透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是认可的。这就说明了利用文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是完全可行的。
本课题的构想和依据是来源于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在这个意见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基于这个精神,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论证,一致认为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再现,文学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是人类和民族优秀文化和思想的结晶,而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又是密不可分的,是人的良好素养的双重表现,相辅相成。如果说文学教育的基础是智育,那么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教育则是属于德育和美育的范畴,将文学教育和心理健康、礼仪品质教育结合,也就是将智育和德育、美育相结合,更大化地发挥了文学教育的功能。 而将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渗透到文学课堂之中就当今的社会现状而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而言处在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既是成才的重要阶段,也是成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对个体和社会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已经成年了,但成年并不代表成人。他们更多的表现为生理的成熟,而事实上心理还处在一个很不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在当今城市独生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时代,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扮演的多是过分参与或基本消失的角色,这些孩子的心理机制的健全和礼仪品质的形成来自于家庭的不占绝大多数,更多的是来自于学校和社会。甚至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清楚或不认可的,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孩子受教育是学校应该负起的责任而不是家长。有的家长认为家庭只供孩子吃饭穿衣,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授、品格的形成是老师的应负的责任;有的家长抱有孩子只要读好书或不闹事就行的心理,至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和礼仪的品质是完全忽略的。家长的错误认识,导致家庭、学校、社会的链条不能很好地链接,在这种教育链条断裂的模式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无形是加重了,教师往往要扮演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那么如何在学生中扮演好这两种身份无疑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课题组要做的事情。
真正的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教育,而是心灵的教育,是培养人格的教育。蔡元培先生早在1922年写的《教育独立议》中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的完善与健全是义不容辞的。通过对问卷统计的数据可见,被调查的同学90%以上认可人的健康包含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也认可一个人良好的礼仪品质是人的良好的道德修养的表现,也认可文学不仅能开导和调整心情,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性格,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有相应的榜样或名言激励自己成长。学生更渴望在文学作品或文学课堂上接收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也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文学课堂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文学生动形象的优势,既可以成为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适应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注重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春风化雨般无形地渗入到课堂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得民族优秀的文化和品质内化成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成为使其受用终身的内在精神财富。
基金项目:河池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在文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化研究与实践》(2012EA007)。
作者简介:课题主持人:农迎春(1972-),女(壮族),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公关礼仪》等的教学。课题组成员:李琨(1965-),女,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影视文学》等的教学;邓国琴(1971-),女,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研究以及《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学与礼仪》等的教学;韦璇(1977-),女,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以及《现代汉语》、《大学语文》等的教学;黄艳(1984-),女,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研究以及《古代文学史》等的教学;曹绍平(1979-),男,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的教学。
关键词:课题;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20-02
2012年本课题组申报了题为《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在文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化研究与实践》的院级课题,获得了河池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立项。目前已经实施了近两年,根据进展的情况,课题组认为调查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对实施的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为后期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一、资料与方法
本课题组于2014年3月1日~4月1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院多个开设有文学课程的院系进行了调查。涉及文传学院、化生学院、政法学院、电信学院、数计学院的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思政、历史、会计、生计、生科、应物、信息工程、数计、数数等五个院系的十二个专业的24个基础班级。文理科学生基本上各占一半。
二、问卷与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100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设置了20个题目,分别从文学的特质、人的心理机制以及老师的主导等方面进行调查。在选项后边的数据是针对1000分问卷通过人工统计得出的调查数据。
1.你是否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包含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①是(98%) ②不是( ) ③不确定(2%)
2.心理健康在一个人的人生的道路上是至关重要的吗?
①是(95%) ②不是( ) ③不确定(5%)
3.心理健康是一个需要不断净化和加强的内循环机制吗?
①是(90%) ②不是( ) ③不确定(10%)
4.良好的礼仪品质是否是一个人有修养的标志?
①是(92%) ②不是( ) ③不确定(8%)
5.良好的礼仪品质的形成是否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强化?
①是(98%) ②不是( ) ③不确定(2%)
6.人的善恶是非悲悯之心除了与生俱来之外,后天的教育是不是更能够使其提升到一个高的层面?
①是(96%) ②不是( ) ③不确定(4%)
7.文学是可以陶冶情操的?
①可以(100%)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 )
8.文学是可以塑造性情的(如知书达理)?
①可以(98%)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2%)
9.文学是可以培养气质的(如腹有诗书气自华)?
①可以(100%)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 )
10.文学是可以舒缓心情的(如当烦闷的时候看看书、看看电影、电视、听听歌曲、写写说说)?
①可以(100%)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 )
11.你自身品格的形成是否受到文学(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寓言、电影、电视、流行歌曲、格言、谚语等)的影响?
①是(95%) ②不是(2%) ③不确定(3%)
12.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①可以(96%) ②不可以( ) ③不确定(4%)
13.老师讲述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讲述他们奋斗的历程或坚毅的品质时是否激励了你?
①是(100%) ②不是( ) ③不确定( )
14.在文学教学中老师用生动的形象和故事讲述人生的道理和行为的规范是否更容易接受或受到感染?
①是(95%) ②不是(2%) ③不确定(3%)
15.你在文学课堂上除了了解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之外,是否还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如对心灵的洗涤和冲击,激发人向上向善等)?
①是(90%) ②不是(4%) ③不确定(6%)
16.你对人对事的原则和态度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否有一部分来自于老师的教导?
①是(96%) ②不是(2%) ③不确定(2%)
17.这些教导是否有一部分是文学的潜移默化?
①是(90%) ②不是(6%) ③不确定(4%)
18.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能够更直接地展现善恶美丑是非曲直,是更生动的礼仪(品德修养)课堂?
①是(92%) ②不是(3%) ③不确定(5%)
19.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课堂上老师将德育、美育融入到文学课堂,对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身、他人和世界是否有帮助?
①是(95%) ②不是(2%) ③不确定(3%)
20.你在接触文学课程的过程中,希望老师除了传授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进行多学科(文史哲、心理健康、礼仪品质)的渗透吗?
①希望(92%) ②不希望( ) ③无所谓(8%)
三、分析与讨论
从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选择“是”、“可以”、“希望”这样的肯定性选项的占绝大多数,这些结果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倾向,学生对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的,对其作用也是不予否认的,对文学渗透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是认可的。这就说明了利用文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是完全可行的。
本课题的构想和依据是来源于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在这个意见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基于这个精神,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论证,一致认为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再现,文学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是人类和民族优秀文化和思想的结晶,而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又是密不可分的,是人的良好素养的双重表现,相辅相成。如果说文学教育的基础是智育,那么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教育则是属于德育和美育的范畴,将文学教育和心理健康、礼仪品质教育结合,也就是将智育和德育、美育相结合,更大化地发挥了文学教育的功能。 而将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渗透到文学课堂之中就当今的社会现状而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而言处在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既是成才的重要阶段,也是成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对个体和社会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已经成年了,但成年并不代表成人。他们更多的表现为生理的成熟,而事实上心理还处在一个很不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在当今城市独生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时代,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扮演的多是过分参与或基本消失的角色,这些孩子的心理机制的健全和礼仪品质的形成来自于家庭的不占绝大多数,更多的是来自于学校和社会。甚至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清楚或不认可的,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孩子受教育是学校应该负起的责任而不是家长。有的家长认为家庭只供孩子吃饭穿衣,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授、品格的形成是老师的应负的责任;有的家长抱有孩子只要读好书或不闹事就行的心理,至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和礼仪的品质是完全忽略的。家长的错误认识,导致家庭、学校、社会的链条不能很好地链接,在这种教育链条断裂的模式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无形是加重了,教师往往要扮演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那么如何在学生中扮演好这两种身份无疑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课题组要做的事情。
真正的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教育,而是心灵的教育,是培养人格的教育。蔡元培先生早在1922年写的《教育独立议》中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礼仪品质的完善与健全是义不容辞的。通过对问卷统计的数据可见,被调查的同学90%以上认可人的健康包含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也认可一个人良好的礼仪品质是人的良好的道德修养的表现,也认可文学不仅能开导和调整心情,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性格,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有相应的榜样或名言激励自己成长。学生更渴望在文学作品或文学课堂上接收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也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文学课堂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文学生动形象的优势,既可以成为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适应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注重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春风化雨般无形地渗入到课堂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得民族优秀的文化和品质内化成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成为使其受用终身的内在精神财富。
基金项目:河池学院2012年教改课题《心理健康和礼仪教育在文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化研究与实践》(2012EA007)。
作者简介:课题主持人:农迎春(1972-),女(壮族),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公关礼仪》等的教学。课题组成员:李琨(1965-),女,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影视文学》等的教学;邓国琴(1971-),女,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研究以及《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学与礼仪》等的教学;韦璇(1977-),女,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以及《现代汉语》、《大学语文》等的教学;黄艳(1984-),女,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研究以及《古代文学史》等的教学;曹绍平(1979-),男,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