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通过对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的理论研究,揭示了社会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的总结不仅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划下重要的一点,还为各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理论指导。在新时代,我国正处于释放巨大消费潜力的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供给侧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满足市场需求,供给侧改革有待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成果也必须加强巩固。马克思在《导言》中的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供给侧改革 马克思
19世紀中叶,因为资本主义各国频繁的发生经济危机,让马克思对经济学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完成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相关讨论。其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就是这部手稿的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导言》对物质生产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充分探讨,这些理论成果、对现代中国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有助于巩固供给侧改革的现有成果。
一、《导言》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总体认识
马克思运用抽象与具体的研究方法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研究,他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1]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以孤立的个人生产作为出发点来研究的这种做法,解释了生产的一般与特殊,提出了对物质生产的新见解。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中,物质生产基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同时也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研究某一具体阶段的生产,不能抛开历史的具体的条件,在看到各个时代生产的共性时,也要看到生产特殊。《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象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2](685)这一观点进一步强调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
二、马克思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
《导言》里最精彩的部分就在于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进行了分析。一些经济学家,如约·斯·穆勒,采用“三段论法”认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结合基于生产的一般性与分配、交换的特殊性,而消费具有个别性。这一观点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思想。[3] “三段论法”割裂了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马克思提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是这个有机整体中的四个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
首先,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统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人类的劳动力力和原材料。消费直接是生产,一方面人们消耗脑力和体力创造出产品,另一方面人们消耗产品产生人体机能所需的体力。其次,生产决定消费。消费的对象、方式与动力都是由生产决定的。再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与消费通过合理地处理分配和交换的关系,能实现良性的互动。
马克思在《导言》中对生产与分配的关系进行论述,指出四个环节的相互作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学说。他们认为分配先于生产而存在,并将这两个相互依存的要素割裂开来。然而研究现代社会经济,必须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而并非个人角度。马克思说,“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 [2](P695),分配环节的出现源于生产过程之中。这里的分配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生产要素分配,二是对劳动力分配,这都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同时分配也反作用于生产,合理的分配有利于生产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2](P698)交换也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节,对此马克思提出了三个证据。一是生产活动中本身就发生了各种活动和能力或者产品的交换;二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的生产中的交换;三是实业家的交换。例如,工厂生产产品时从其他工厂购入原材料,雇佣工人并对其工作进行分工。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产品被拥有消费需求后,在生产过程中,就一定会涉及到分配与交换的环节,直到它最后完成消费,脱离经济市场。
三、《导言》对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指导
马克思在《导言》中整理出的这样观点,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后人提供理论指导。安洪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言》里提到,《导言》对于我国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理顺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四者的相互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改善人民生活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
供给侧改革主要通过制度、机制和技术三个重要方面的改革来展开。在制度层面,积极构建并完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在机制层面,大力推进改革,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在技术层面,鼓励技术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5]
近几年,供需错位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因此,有效启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应该从生产和供给端着力,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已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在提高,消费需求也在升级。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674亿元,同比增长8.2%。[6]消费需求的快速提升使得生产供给方面的问题突出了。根据《导言》中提及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提供生产动力和目的,高质量的消费需求,刺激生产端进行相应的升级。所以,新时代消费需求提升迫使生产端生产出符合人们需求的高质量产品。 同时马克思认为生产在四个环节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在经济建设中最主要的还是直接依靠生产环节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直是经济建设的主线。毛泽东最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要发展,就要靠调整生产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7]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到两全。[8]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针。习近平指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年内乱后的中国,经济濒于崩溃,人民温饱都成问题。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9]所以供给侧改革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至关重要。
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并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供给侧改革的布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重点:第一,实体经济方面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快速发展,推进增长动能的转换;第二,人力资源方面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向现代人力资本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第三,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紧跟“破”、“立”、“降”的政策指导,实现以质取胜;第四,继续推行“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促进市场供求结构对的优化升级。[10]从这个布局可以看到,供给侧改革很好的运用了马克思关于四个环节的理论,从生产环节出发,调动微观主题的活力,适应现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交换环节做出调整,对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源进行分配,促进生产的升级;在分配环节促进国内消费的升级,推动生产升级。
自实施供给侧改革以来,经济领域已经达成了不少显著成果,物质资料生产的效率提高了,生产结构也有了明显的升级和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运用于经济领域了,它在教育、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领域也同样适用。但是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仍需针对供给结构进行持续改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新飞跃。
【参考文献】
[1] 胡承槐.马克思历史总体观视度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历史意义[J].浙江学刊,2014(0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克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约·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对社会哲学的某些应用[M].商务印书馆,1991:2.
[4] 安洪.《<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01).
[5] 吳玉敏.总体性实践性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几个基本观点探析[J].求实,2005(07).
[6] 曹志斌.“新”花怒放 活力涌动——前三季度消费形势观察[N].新华网, 2019-10-20.
[7] 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1.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89:370.
[9]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下卷)[M].外文出版社,2017:251-256.
作者简介:郭人瑞(1996— ),女,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供给侧改革 马克思
19世紀中叶,因为资本主义各国频繁的发生经济危机,让马克思对经济学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完成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相关讨论。其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就是这部手稿的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导言》对物质生产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充分探讨,这些理论成果、对现代中国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有助于巩固供给侧改革的现有成果。
一、《导言》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总体认识
马克思运用抽象与具体的研究方法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研究,他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1]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以孤立的个人生产作为出发点来研究的这种做法,解释了生产的一般与特殊,提出了对物质生产的新见解。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中,物质生产基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同时也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研究某一具体阶段的生产,不能抛开历史的具体的条件,在看到各个时代生产的共性时,也要看到生产特殊。《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象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2](685)这一观点进一步强调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
二、马克思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
《导言》里最精彩的部分就在于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进行了分析。一些经济学家,如约·斯·穆勒,采用“三段论法”认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结合基于生产的一般性与分配、交换的特殊性,而消费具有个别性。这一观点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思想。[3] “三段论法”割裂了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马克思提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是这个有机整体中的四个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
首先,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统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生产过程中消耗了人类的劳动力力和原材料。消费直接是生产,一方面人们消耗脑力和体力创造出产品,另一方面人们消耗产品产生人体机能所需的体力。其次,生产决定消费。消费的对象、方式与动力都是由生产决定的。再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与消费通过合理地处理分配和交换的关系,能实现良性的互动。
马克思在《导言》中对生产与分配的关系进行论述,指出四个环节的相互作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学说。他们认为分配先于生产而存在,并将这两个相互依存的要素割裂开来。然而研究现代社会经济,必须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而并非个人角度。马克思说,“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 [2](P695),分配环节的出现源于生产过程之中。这里的分配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生产要素分配,二是对劳动力分配,这都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同时分配也反作用于生产,合理的分配有利于生产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
“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2](P698)交换也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节,对此马克思提出了三个证据。一是生产活动中本身就发生了各种活动和能力或者产品的交换;二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的生产中的交换;三是实业家的交换。例如,工厂生产产品时从其他工厂购入原材料,雇佣工人并对其工作进行分工。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产品被拥有消费需求后,在生产过程中,就一定会涉及到分配与交换的环节,直到它最后完成消费,脱离经济市场。
三、《导言》对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指导
马克思在《导言》中整理出的这样观点,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后人提供理论指导。安洪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言》里提到,《导言》对于我国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理顺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四者的相互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改善人民生活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
供给侧改革主要通过制度、机制和技术三个重要方面的改革来展开。在制度层面,积极构建并完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在机制层面,大力推进改革,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在技术层面,鼓励技术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5]
近几年,供需错位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因此,有效启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应该从生产和供给端着力,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已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在提高,消费需求也在升级。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674亿元,同比增长8.2%。[6]消费需求的快速提升使得生产供给方面的问题突出了。根据《导言》中提及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提供生产动力和目的,高质量的消费需求,刺激生产端进行相应的升级。所以,新时代消费需求提升迫使生产端生产出符合人们需求的高质量产品。 同时马克思认为生产在四个环节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在经济建设中最主要的还是直接依靠生产环节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直是经济建设的主线。毛泽东最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要发展,就要靠调整生产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7]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到两全。[8]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针。习近平指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年内乱后的中国,经济濒于崩溃,人民温饱都成问题。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9]所以供给侧改革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至关重要。
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并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供给侧改革的布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重点:第一,实体经济方面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快速发展,推进增长动能的转换;第二,人力资源方面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向现代人力资本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第三,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紧跟“破”、“立”、“降”的政策指导,实现以质取胜;第四,继续推行“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促进市场供求结构对的优化升级。[10]从这个布局可以看到,供给侧改革很好的运用了马克思关于四个环节的理论,从生产环节出发,调动微观主题的活力,适应现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交换环节做出调整,对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源进行分配,促进生产的升级;在分配环节促进国内消费的升级,推动生产升级。
自实施供给侧改革以来,经济领域已经达成了不少显著成果,物质资料生产的效率提高了,生产结构也有了明显的升级和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运用于经济领域了,它在教育、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领域也同样适用。但是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仍需针对供给结构进行持续改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新飞跃。
【参考文献】
[1] 胡承槐.马克思历史总体观视度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历史意义[J].浙江学刊,2014(0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克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约·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对社会哲学的某些应用[M].商务印书馆,1991:2.
[4] 安洪.《<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01).
[5] 吳玉敏.总体性实践性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几个基本观点探析[J].求实,2005(07).
[6] 曹志斌.“新”花怒放 活力涌动——前三季度消费形势观察[N].新华网, 2019-10-20.
[7] 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1.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89:370.
[9]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下卷)[M].外文出版社,2017:251-256.
作者简介:郭人瑞(1996— ),女,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