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比较儿童胆源性胰腺炎和非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的认识。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儿科住院的88例急性胰腺炎(AP)患儿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淀粉酶、脂肪酶、血糖、血钙、肝肾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胰腺B超、胰腺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结果。分析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比较儿童胆源性胰腺炎与非胆源性胰腺炎临床特点、实验室检
【机 构】
:
300100 天津市南开医院儿科,300100 天津市南开医院儿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比较儿童胆源性胰腺炎和非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的认识。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儿科住院的88例急性胰腺炎(AP)患儿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淀粉酶、脂肪酶、血糖、血钙、肝肾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胰腺B超、胰腺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结果。分析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比较儿童胆源性胰腺炎与非胆源性胰腺炎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筛选后再进行成组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与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相关的因素。
结果88例AP患儿中,非胆源性胰腺炎68例,年龄(9.5±4.2)岁;胆源性胰腺炎20例(22.7%),年龄(6.7±4.5)岁,其中解剖结构异常9例,其余11例由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或胆汁淤积构成。胆源性胰腺炎患儿的病情较非胆源性胰腺炎患儿相对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13,P=0.000)。胆源性胰腺炎患儿与非胆源性胰腺炎患儿性别、病程、住院天数、体质量指数(BMI)百分比及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胆源性胰腺炎组患儿血淀粉酶、血脂肪酶、尿淀粉酶水平均高于非胆源性胰腺炎患儿(Z=-3.535、-3.980、-2.952,P=0.000、0.000、0.003)。胆源性胰腺炎组患儿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胆源性胰腺炎患儿(Z=-5.625、-2.341,P=0.000、0.019),而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3,P=0.650),此外2组患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钙、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88例AP患儿住院后均予禁食、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奥美拉唑抑酸、奥曲肽抑制胰酶分泌等内科综合治疗,早期使用覆盖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控制感染。非胆源性胰腺炎患儿预后好于胆源性胰腺炎患儿(P=0.000)。此外,非胆源性胰腺炎患儿复发率低于胆源性胰腺炎患儿(χ2=4.778,P=0.044)。儿童胆源性胰腺炎胰腺B超阳性率(45.0%)、胰腺CT阳性率(81.2%)均高于非胆源性胰腺炎组(17.9%、35.2%),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82、10.554,P=0.029、0.002)。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组胰腺MRCP阳性率(83.3%)与非胆源性胰腺炎组(8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ALT是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的独立预测因子(OR=0.896,P=0.001)。
结论血ALT是预测儿童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如胰腺炎患儿血ALT水平明显升高,临床应高度怀疑胆源性因素,并积极检查寻找病因。
其他文献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粪菌移植通过重建肠道菌群治疗微生态失衡相关性疾病,在临床已显现疗效,现主要阐述粪菌移植在儿童IBD中的应用。
儿童功能性便秘(FC)作为临床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一直被临床医师所重视。由于其发病率高,且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精神的不良影响,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负担。在治疗过程中,症状难以控制,容易复发,近年来针对于儿童FC的研究报道不断涌现,现就儿童FC的诊断、病因、治疗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随访等方面进行综述。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艰难梭菌感染日益增多,且难治性及复发性病例发生率增高。对甲硝唑和/或万古霉素传统治疗的耐药性增高,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亟待寻求新的治疗手段。粪菌移植已广泛应用于成人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但在儿童中的应用较少。现就粪菌移植用于儿童艰难梭菌感染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A)婴儿嗜肝病毒和非嗜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各种病毒感染与BA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84例BA婴儿的病历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3类嗜肝病毒即甲肝病毒(HAV)、乙肝病毒(HBV)、戊肝病毒(HEV)和5类非嗜肝病毒即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单纯疱疹病毒(HSV)、肠道病毒(EV)、柯萨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儿血脂联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39例及脓毒症患儿47例,并以同期30例非脓毒症危重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入PICU 24 h内外周静脉血脂联素水平,并测定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并于入院24 h内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血小板(PLT)诊断指标的临床价值,探寻评估UC患儿病情及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UC患儿资料,选择25例缓解期、36例活动期UC患儿为研究对象,选取本院同期30例健康体检儿
粪菌移植(FMT)是指将来源于健康供体的粪菌液移植到患者消化道内,以恢复肠道微生态、治疗特定的肠内外疾病。目前有关儿童的FMT资料有限,需要建立专业团队,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化、精准化地开展临床实践工作。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及内窥镜下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EG的49例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窥镜(胃镜和/或肠镜)下表现及诊治情况。结果儿童EG常见消化道症状分别是便血(23例)、腹泻(20例)、呕吐(18例)和腹痛(15例);初次入院时年龄为1个月7 d~13岁7个月,平均年龄为59.4个月,其中以<1岁的患儿
慢性假性肠梗阻是由于肠道肌病或神经元病变或间充质病变等引起的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与机械性肠梗阻极为相似,但无机械性梗阻的证据。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根据胃肠道神经肌肉紊乱特点,分为肌病型、神经病变型及间质病变型,其发生机制各异。有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并除外机械性梗阻,可诊断此病。目前治疗主要为促进肠蠕动,保证患儿的营养供应等。现就近年关于儿童慢
目的评价磁共振小肠造影(MRE)及放射性核素异位胃黏膜显像(EGMI)检查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因下消化道出血行手术探查的54例患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出血量、术前最低血红蛋白(Hb)水平。根据手术探查结果分为病变组和非病变组。病变组为手术和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梅克尔憩室(MD)或小肠重复畸形患儿,共36例,其中男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