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笔者在充分学习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放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上面,以此为切入点,有效激发了语文教学活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播放典雅优美的古曲《莲》,将陶渊明的画像投影在大屏幕上,迅即抓住学生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个个露出沉浸在审美享受中的笑容,对画面上的拄杖老人更是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此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比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大家对陶渊明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伴着优扬的古乐尽兴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接着,我用“激将法”让学生觉得学习本文不过是小菜一碟,抛出“互动列车”的教学模式。(课堂犹如列车,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小站,在驶向知识殿堂的行程中,师生、生生互问互答,互相启发,充分展示语文魅力及个人才华,共同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新鲜→享受→兴趣→好胜→接受挑战→尝试、探究→成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历程,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的深层主旨,教学效果良好。
二、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三、创新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初中语文教学活力
主要是科学设置学习小组,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首要的一点就是为学生搭建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平台,以此为载体,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科学设置学习小组。首先,对学习小组的数量进行科学控制。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6~8人较为适宜,既可以形成讨论探究的氛围,又不至于影响教学秩序;其次,笔者对小组成员进行科学安排。在每一个小组里面,笔者在成员编排的时候都遵循实力相当的原则,在各个小组里面都安排有相同比例的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既要兼顾小组之间的均衡性,同时也要发挥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的作用;另外,笔者还注重对各个小组的牵头学生进行简要培训,主要指导学生怎样将教师的要求落实到小组学习活动之中,并有效组织成员开展探究讨论活动,提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效果。
四、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
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其二,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了诗情画意。另外,我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播放典雅优美的古曲《莲》,将陶渊明的画像投影在大屏幕上,迅即抓住学生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个个露出沉浸在审美享受中的笑容,对画面上的拄杖老人更是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此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比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大家对陶渊明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伴着优扬的古乐尽兴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接着,我用“激将法”让学生觉得学习本文不过是小菜一碟,抛出“互动列车”的教学模式。(课堂犹如列车,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小站,在驶向知识殿堂的行程中,师生、生生互问互答,互相启发,充分展示语文魅力及个人才华,共同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新鲜→享受→兴趣→好胜→接受挑战→尝试、探究→成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历程,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的深层主旨,教学效果良好。
二、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三、创新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初中语文教学活力
主要是科学设置学习小组,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首要的一点就是为学生搭建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平台,以此为载体,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科学设置学习小组。首先,对学习小组的数量进行科学控制。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6~8人较为适宜,既可以形成讨论探究的氛围,又不至于影响教学秩序;其次,笔者对小组成员进行科学安排。在每一个小组里面,笔者在成员编排的时候都遵循实力相当的原则,在各个小组里面都安排有相同比例的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既要兼顾小组之间的均衡性,同时也要发挥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的作用;另外,笔者还注重对各个小组的牵头学生进行简要培训,主要指导学生怎样将教师的要求落实到小组学习活动之中,并有效组织成员开展探究讨论活动,提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效果。
四、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
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其二,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了诗情画意。另外,我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