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各地的模拟试卷甚至是高考试卷,总能找到边塞诗的踪影。江苏省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古诗词的考查多以唐诗宋词为主。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风神初震”的初唐诗中就选取了杨炯的《从军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中又选取了高适的《燕歌行》与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2004年江苏高考选考了柳中庸的《征人怨》,由此可见,边塞诗在江苏高考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对学生来说,能读懂边塞诗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意象意境、关键词、知人论世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提升解读边塞诗的能力。
意象入手,再现场景
边塞诗中往往有很多具有边塞特征的意象,例如:关山、楼兰、瀚海、玉门关、号角、辕门、单于、烽火、旗、干、羌笛、胡笳、琵琶等。这些意象或是边塞的地名,或是战争密切相关的人、事、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可以抓住这些意象,结合相关知识,进行丰富的联想再现场景,从而帮助大家解答题目。
例如,2004年的高考题《征人怨》,作者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歌第一题就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标题中写了“征人”,怎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征人呢?笔者想,应该就是在外征战、守卫关山之人了。然后再看诗句,我们可以圈出这样的词:“金河”“玉关”“黑山”。这些都是诗歌中较为常见的边塞地名。“青冢”一词学生早在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就学到过,“青冢”一词也因为王昭君染上了一层边塞独有的凄凉之感。“马策”是马鞭,“刀环”是刀上的圆环,这都是战士战斗必备工具。由这些意象可见,这是首边塞诗便无疑了。
抓关键词,梳理结构
当然,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还可以运用的一种方法便是抓关键词,通过这种方法来梳理整首诗歌的思路,推断诗歌的大意。
以2012年南京市一模试卷中的《幽州夜饮》为例: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首联中抓“风”“雨”“林”不难发现,这首诗写的是夜晚饮酒的环境,包括诗歌的第一问也有相关提示。再看这几个词的形容词“凉”“夜”“寒”,凉风夜雨给人萧瑟之感,寒林更是让人倍觉荒芜。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首联描写的景象颇具边关的萧瑟、荒凉的特点,也给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
颔联中抓“高堂宴”,可见,诗人从写环境转入写宴会场景。后半句中的“迟暮心”是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的《离骚》都学过,结合文下注释,作者相继被贬,所以可以推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因为年老,仕途不顺而产生的愤懑之情。
颈联较简单,描写了宴会的高潮,有舞剑、有胡笳的呜呜声。但是赏析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作者眼前所见的是欢快的舞剑,耳朵所闻的是边塞胡笳的呜咽声,那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也如胡笳的声音般豪迈中透着丝丝的悲凉。
尾联中抓“边城将”,说明作者现在的身份是边关将领。“谁知恩遇深”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应该是对皇上的感激。但是,我们要注意整首诗歌的基调,再结合最后一个问题,所谓“托意深婉”就是有深层的含义,那就不会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的意思了。“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我想任何一个想要建功立业的人面对这样连续的贬黜,心中难免会对朝廷有所怨恨,对官场心灰意冷,这样最后一个问题便也迎刃而解了。
知人论世,体味情感
江苏《考试说明》特别强调“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所以,理解领悟诗词的思想感情是江苏卷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知人论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知道边塞诗歌多是以边疆地区的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题。唐朝时期,边塞诗又进入黄金时代,高适、王昌龄、骆宾王等是其杰出代表,平时复习积累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对这些人的生平要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这些诗歌的情感也不是毫无章法可言的。笔者大致归纳一下边塞诗歌的思想情感,唐朝的边塞诗人往往用诗歌反映独具风格的边塞山川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和豪情;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他们不为国家的富强、普通百姓的生活着想;长期的战争使人产生厌战,渴望和平的情感;感叹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控诉战争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结束语
边塞诗意蕴深远,可以鉴赏的角度还有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生了解了边塞诗歌的答题,能从容地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不管高考题目怎么变,考生都能自如地答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
意象入手,再现场景
边塞诗中往往有很多具有边塞特征的意象,例如:关山、楼兰、瀚海、玉门关、号角、辕门、单于、烽火、旗、干、羌笛、胡笳、琵琶等。这些意象或是边塞的地名,或是战争密切相关的人、事、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可以抓住这些意象,结合相关知识,进行丰富的联想再现场景,从而帮助大家解答题目。
例如,2004年的高考题《征人怨》,作者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歌第一题就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标题中写了“征人”,怎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征人呢?笔者想,应该就是在外征战、守卫关山之人了。然后再看诗句,我们可以圈出这样的词:“金河”“玉关”“黑山”。这些都是诗歌中较为常见的边塞地名。“青冢”一词学生早在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就学到过,“青冢”一词也因为王昭君染上了一层边塞独有的凄凉之感。“马策”是马鞭,“刀环”是刀上的圆环,这都是战士战斗必备工具。由这些意象可见,这是首边塞诗便无疑了。
抓关键词,梳理结构
当然,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还可以运用的一种方法便是抓关键词,通过这种方法来梳理整首诗歌的思路,推断诗歌的大意。
以2012年南京市一模试卷中的《幽州夜饮》为例: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首联中抓“风”“雨”“林”不难发现,这首诗写的是夜晚饮酒的环境,包括诗歌的第一问也有相关提示。再看这几个词的形容词“凉”“夜”“寒”,凉风夜雨给人萧瑟之感,寒林更是让人倍觉荒芜。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首联描写的景象颇具边关的萧瑟、荒凉的特点,也给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
颔联中抓“高堂宴”,可见,诗人从写环境转入写宴会场景。后半句中的“迟暮心”是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的《离骚》都学过,结合文下注释,作者相继被贬,所以可以推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因为年老,仕途不顺而产生的愤懑之情。
颈联较简单,描写了宴会的高潮,有舞剑、有胡笳的呜呜声。但是赏析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作者眼前所见的是欢快的舞剑,耳朵所闻的是边塞胡笳的呜咽声,那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也如胡笳的声音般豪迈中透着丝丝的悲凉。
尾联中抓“边城将”,说明作者现在的身份是边关将领。“谁知恩遇深”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应该是对皇上的感激。但是,我们要注意整首诗歌的基调,再结合最后一个问题,所谓“托意深婉”就是有深层的含义,那就不会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的意思了。“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我想任何一个想要建功立业的人面对这样连续的贬黜,心中难免会对朝廷有所怨恨,对官场心灰意冷,这样最后一个问题便也迎刃而解了。
知人论世,体味情感
江苏《考试说明》特别强调“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所以,理解领悟诗词的思想感情是江苏卷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知人论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知道边塞诗歌多是以边疆地区的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题。唐朝时期,边塞诗又进入黄金时代,高适、王昌龄、骆宾王等是其杰出代表,平时复习积累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对这些人的生平要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这些诗歌的情感也不是毫无章法可言的。笔者大致归纳一下边塞诗歌的思想情感,唐朝的边塞诗人往往用诗歌反映独具风格的边塞山川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和豪情;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他们不为国家的富强、普通百姓的生活着想;长期的战争使人产生厌战,渴望和平的情感;感叹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控诉战争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结束语
边塞诗意蕴深远,可以鉴赏的角度还有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生了解了边塞诗歌的答题,能从容地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不管高考题目怎么变,考生都能自如地答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