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是儿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敌人。要想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男孩多少都会背叛父亲塑造后代的苦心,甚至可能还要遭遇暴力。男孩的愤怒总是最先来自于父亲的控制和不被理解。
可是当男孩当了父亲后,他会忘记父亲曾给他造成的牵绊。也会像山一样保护自己的儿子,哪怕这山有巨大的阴影。正因为这遗忘带来的循环,亲情才和爱情一样,成为永恒的话题。
《打死父亲》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为背景,这部小说中的父亲是个大学教授,妻子去世,留下一子;他为人勤勉,思想老派,严于律己,家教甚严。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辛辛苦苦想指点儿子怎样处世为人,儿子却造了他的反,一直在取笑他。他成了一个传统的可怜角色。这确实充满讽刺意味:教育不仅制造驯服工具,培养绅士,而且还孕育叛臣逆子;也充满悲剧意味:父辈的教诲、父辈的期望,及至父辈的爱却会构成儿女的不堪重负。杰里米的反叛并不一定针对他父亲本人,只是他父亲已经成了他要反叛的东西的代表和化身。生活的诱惑和内心的渴望使他不仅要从学校逃离,还要从家庭逃离。教育激化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有“愤怒的年代”之称,一批被称做“愤怒的青年”(Angry Young Men)的小说家和剧作家称雄文坛,引人注目。这批作家包括约翰·韦恩、金斯利·艾米斯、约翰·奥斯本、约翰·布莱恩、艾伦·西利托、科林·威尔逊。他们共同塑造了一系列“愤怒”青年的形象。这些青年具有强烈的叛逆情绪,并拒绝接受传统的道德观念,从而与周遭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他们的愤怒首先针对的就是教育方式,针对声称为自己好的——父亲。
“你要么做一只蜘蛛,舒舒服服地坐在正中,并藏起身来,喜滋滋地等着坑害别人;要么就做一只苍蝇,浑身缠满着蜘蛛丝拼命挣扎”。
书中的兰姆利和杰里米一气之下逃离了自己的家庭,逃离了自己的阶级,但他们能逃向何处?他们的反抗也很大胆,很勇敢,他们为之进行的斗争也艰苦卓绝,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他们未能得胜回朝还是显然的。杰里米我行我素,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到头来仍找不到明确的生活目标,感受不到生活的情趣和快乐;他人不老,精神倒先颓唐起来;即使有他视为生命的音乐,他也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落伍者。他不仅最终同父亲和解,而且在此之前,他已经认同了他父亲十分看重并竭力向他灌输的一些人生信念,如事业心、成就感。
这种反叛和造反的悲剧确实一代代地上演过。这位大学教授当年就曾同他做神父的父亲有过冲突,而且也没有按他老人家的心愿成为一个神父。只是他不知不觉已从儿子的角色转换到父亲的角色了。而且他弄不明白的是,他年轻时尽管也让父亲伤心过,但他毕竟对父辈还心存敬畏,并没有公然造反同父亲决裂。这恐怕正反映了战后人们尤其年轻人对社会现实,对传统说教和价值标准的不信任的叛逆姿态。杰里米就坦率地对他父亲说:“您对我的那一套教育方法毫无作用。”他要选择一条新的生活道路,与学校、家庭的教育对着干,把原来那一套价值观念彻头彻尾地颠倒过来。
除了父子关系,韦恩的小说还触及了一个十分现实且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受过教育的来自中下层的青年或平民子弟的出路问题。这可以说是永恒的小说主题:一个青年如何在社会立足?但在韦恩笔下,这一主题具有二十世纪的或者说现代特征:这代青年对社会和人生缺乏足够的信心。
抛却种种外在因素不论,青春期的愤怒最好的解释似乎还是源于本能,源于年轻人即将面对大环境的躁动与焦虑。犹如青春痘,长的触目惊心,甚至流血流脓。但哪怕留点小疤痕,早晚还是会平复的。
《打死父亲》
[英]韦恩著 刘凯芳译
译林出版社 2012.3
定价:28.80元
可是当男孩当了父亲后,他会忘记父亲曾给他造成的牵绊。也会像山一样保护自己的儿子,哪怕这山有巨大的阴影。正因为这遗忘带来的循环,亲情才和爱情一样,成为永恒的话题。
《打死父亲》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为背景,这部小说中的父亲是个大学教授,妻子去世,留下一子;他为人勤勉,思想老派,严于律己,家教甚严。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辛辛苦苦想指点儿子怎样处世为人,儿子却造了他的反,一直在取笑他。他成了一个传统的可怜角色。这确实充满讽刺意味:教育不仅制造驯服工具,培养绅士,而且还孕育叛臣逆子;也充满悲剧意味:父辈的教诲、父辈的期望,及至父辈的爱却会构成儿女的不堪重负。杰里米的反叛并不一定针对他父亲本人,只是他父亲已经成了他要反叛的东西的代表和化身。生活的诱惑和内心的渴望使他不仅要从学校逃离,还要从家庭逃离。教育激化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有“愤怒的年代”之称,一批被称做“愤怒的青年”(Angry Young Men)的小说家和剧作家称雄文坛,引人注目。这批作家包括约翰·韦恩、金斯利·艾米斯、约翰·奥斯本、约翰·布莱恩、艾伦·西利托、科林·威尔逊。他们共同塑造了一系列“愤怒”青年的形象。这些青年具有强烈的叛逆情绪,并拒绝接受传统的道德观念,从而与周遭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他们的愤怒首先针对的就是教育方式,针对声称为自己好的——父亲。
“你要么做一只蜘蛛,舒舒服服地坐在正中,并藏起身来,喜滋滋地等着坑害别人;要么就做一只苍蝇,浑身缠满着蜘蛛丝拼命挣扎”。
书中的兰姆利和杰里米一气之下逃离了自己的家庭,逃离了自己的阶级,但他们能逃向何处?他们的反抗也很大胆,很勇敢,他们为之进行的斗争也艰苦卓绝,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他们未能得胜回朝还是显然的。杰里米我行我素,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到头来仍找不到明确的生活目标,感受不到生活的情趣和快乐;他人不老,精神倒先颓唐起来;即使有他视为生命的音乐,他也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落伍者。他不仅最终同父亲和解,而且在此之前,他已经认同了他父亲十分看重并竭力向他灌输的一些人生信念,如事业心、成就感。
这种反叛和造反的悲剧确实一代代地上演过。这位大学教授当年就曾同他做神父的父亲有过冲突,而且也没有按他老人家的心愿成为一个神父。只是他不知不觉已从儿子的角色转换到父亲的角色了。而且他弄不明白的是,他年轻时尽管也让父亲伤心过,但他毕竟对父辈还心存敬畏,并没有公然造反同父亲决裂。这恐怕正反映了战后人们尤其年轻人对社会现实,对传统说教和价值标准的不信任的叛逆姿态。杰里米就坦率地对他父亲说:“您对我的那一套教育方法毫无作用。”他要选择一条新的生活道路,与学校、家庭的教育对着干,把原来那一套价值观念彻头彻尾地颠倒过来。
除了父子关系,韦恩的小说还触及了一个十分现实且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受过教育的来自中下层的青年或平民子弟的出路问题。这可以说是永恒的小说主题:一个青年如何在社会立足?但在韦恩笔下,这一主题具有二十世纪的或者说现代特征:这代青年对社会和人生缺乏足够的信心。
抛却种种外在因素不论,青春期的愤怒最好的解释似乎还是源于本能,源于年轻人即将面对大环境的躁动与焦虑。犹如青春痘,长的触目惊心,甚至流血流脓。但哪怕留点小疤痕,早晚还是会平复的。
《打死父亲》
[英]韦恩著 刘凯芳译
译林出版社 2012.3
定价:28.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