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作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新起点,更应时刻坚守着自身的准则。以大学语文学科为例,其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文学知识传授、文化精神传承的职责,只有以现代化信息为媒介,才可在依托网络课程的前提下,切实网络课程、面授课程、必修课程、活动课程间的融合,逐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对此,本文侧重思考“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文化精神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衍生,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和时代间的“接轨”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革新的浪潮下,部分高职院校因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大学语文课程逐渐走向边缘化,使学生呈现素质低、综合发展差的现状。为从根本上预防此类问题的出现,则可在精准把控“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同时,拟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以便更好达到预期效果。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达到资源共享。教育部门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拓展教育资源供给渠道,使之在做好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选择。特别是在网络公开课、超星慕课等现象的出现,促使高职院校逐步切实教学资源、信息化资源间的有效融合,再通过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构建相对良好的教学平台,使翻转课堂、微电影和微课程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次,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主力军,其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是对教学质量的直观展现,更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養与否的关键。而在此过程中,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融合,能够帮助教师精准把控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薄弱点,再通过专业化学习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较为优质的教学服务。例如:慕课教学,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网上监督力,还应逐步增强自身的网络应用力,为“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落实提供助力。
最后,将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前,无论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还是在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均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为主导,虽可保证教学知识的有效传递,但难以精准衡量学生对各环节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而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将学生定义为教学主体,可通过“解构、建构”的教学模式,将原有知识予以分解,再通过现代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融合,构建立体化和多维度的教学模式[1]。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学定位模糊
目前,非语言教育类、师范类等非文科专业院校,均将大学语文定义为选修课和公共基础课的范畴,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仍过多地沿用本科语文教材,使之在欠缺“慕课”和“微课”等互联网教学手段的前提下,导致课程定位逐渐走向边缘化。再者,随着网络文化的逐步兴起,部分高职学生因功利主义的制约,导致侧重自身个性发展,忽视语文素养的积累,使之和大学语文教学的最初目标相悖[2]。
(二)过于弱化语文技能
因互联网对大学语文的逐步冲击、渗透,导致语文技能过于弱化,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衍生的环境下,诸多学生均以该种方式实现文字阅读,而相对快捷的、直接的、形象的碎片式阅读习惯,不仅导致学生阅读思维习惯被瓦解,还会使自身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逐渐退步。另外,《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已指出,在互联网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状态下,大学生成为网络、社会软件使用率较为频繁的个体,但由于对网络的过度利用,导致其人文素质呈现下滑的趋势。
(三)教学内容尚未协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导致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读写能力的培养,而是仍以刻板的教学大纲,切实知识点、重点讲习的意义,也正是由于该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将学习重心由课本转向网络知识。除此之外,在教学评价考核层面上,仅对其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予以测评,忽视其大学语文的应用能力,不仅和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相脱节,还会使该项考核机制丧失自身的价值[3]。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一)侧重教材内容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其学习主动能力的培养,还应逐步增强其创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便可引导其如何将现有知识运用至实践生活中。对此,为更好达到此目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应侧重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以营造课堂环境为导向,要求学生可在系统化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提下,拓展多元化语文选修课程(例如辩论技巧、朗诵技巧、演讲技巧等),以便可在调动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增强其语文素养。该种方式的融合,不仅可避免课程结构引起的选课范围限制问题,还可预防因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下滑[4]。
(二)活跃教学课堂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教学的目标并非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为社会输送一线应用型人才,但在职业教育期间,也时刻坚守着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职责。若要更好达到此目标,则可在通过教学活动的施行,要求学生以交流和讨论、沟通与表达等方式,逐步获取知识更新能力,再通过大学语文教师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融合,使之在遵从教材和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达到教学升华的目的。例如:在《致橡树》文本讲述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小组朗读,再通过组内讨论和组外讨论的方式,对诗歌内的意向、主题、特色予以感悟,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现代朦胧诗的理解,还会在加强其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求知欲。
(三)注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融合
“互联网+”视域下,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创新的背景下,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具现代化和技术化价值。例如:PowerPoint投影技术,利用声音、图片、人物、景物间的有效融合,使之可在逐步渗透至课堂教学中,再通过光形声电等元素的介入,以大小互换、动静互换、虚实互换及快慢互换等方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逐渐真实化,继而体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更可为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视域下,科技、信息等知识日新月异,而高职院校若要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则可在融合多元化、实用性大学语文教学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予以整合,使之可在与时俱进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展现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不仅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还可落实高职院校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熊佳红.“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讨[J].天津电大学报,2016,20(4):62-65.
[2]马洪波.信息化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6):70-73.
[3]黄丽娟.职业汉语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4(33):25-27.
[4]申田,韩浩.“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17(15):53-54.
[5]聂广桥,张蕃.互联网背景下医学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7):62-63.
(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文化精神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衍生,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和时代间的“接轨”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革新的浪潮下,部分高职院校因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大学语文课程逐渐走向边缘化,使学生呈现素质低、综合发展差的现状。为从根本上预防此类问题的出现,则可在精准把控“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同时,拟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以便更好达到预期效果。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达到资源共享。教育部门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拓展教育资源供给渠道,使之在做好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选择。特别是在网络公开课、超星慕课等现象的出现,促使高职院校逐步切实教学资源、信息化资源间的有效融合,再通过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构建相对良好的教学平台,使翻转课堂、微电影和微课程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次,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主力军,其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是对教学质量的直观展现,更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養与否的关键。而在此过程中,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融合,能够帮助教师精准把控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薄弱点,再通过专业化学习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较为优质的教学服务。例如:慕课教学,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网上监督力,还应逐步增强自身的网络应用力,为“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落实提供助力。
最后,将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前,无论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还是在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均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为主导,虽可保证教学知识的有效传递,但难以精准衡量学生对各环节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而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将学生定义为教学主体,可通过“解构、建构”的教学模式,将原有知识予以分解,再通过现代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融合,构建立体化和多维度的教学模式[1]。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学定位模糊
目前,非语言教育类、师范类等非文科专业院校,均将大学语文定义为选修课和公共基础课的范畴,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仍过多地沿用本科语文教材,使之在欠缺“慕课”和“微课”等互联网教学手段的前提下,导致课程定位逐渐走向边缘化。再者,随着网络文化的逐步兴起,部分高职学生因功利主义的制约,导致侧重自身个性发展,忽视语文素养的积累,使之和大学语文教学的最初目标相悖[2]。
(二)过于弱化语文技能
因互联网对大学语文的逐步冲击、渗透,导致语文技能过于弱化,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衍生的环境下,诸多学生均以该种方式实现文字阅读,而相对快捷的、直接的、形象的碎片式阅读习惯,不仅导致学生阅读思维习惯被瓦解,还会使自身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逐渐退步。另外,《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已指出,在互联网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状态下,大学生成为网络、社会软件使用率较为频繁的个体,但由于对网络的过度利用,导致其人文素质呈现下滑的趋势。
(三)教学内容尚未协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导致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读写能力的培养,而是仍以刻板的教学大纲,切实知识点、重点讲习的意义,也正是由于该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将学习重心由课本转向网络知识。除此之外,在教学评价考核层面上,仅对其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予以测评,忽视其大学语文的应用能力,不仅和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相脱节,还会使该项考核机制丧失自身的价值[3]。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一)侧重教材内容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其学习主动能力的培养,还应逐步增强其创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便可引导其如何将现有知识运用至实践生活中。对此,为更好达到此目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应侧重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以营造课堂环境为导向,要求学生可在系统化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提下,拓展多元化语文选修课程(例如辩论技巧、朗诵技巧、演讲技巧等),以便可在调动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增强其语文素养。该种方式的融合,不仅可避免课程结构引起的选课范围限制问题,还可预防因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下滑[4]。
(二)活跃教学课堂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教学的目标并非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为社会输送一线应用型人才,但在职业教育期间,也时刻坚守着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职责。若要更好达到此目标,则可在通过教学活动的施行,要求学生以交流和讨论、沟通与表达等方式,逐步获取知识更新能力,再通过大学语文教师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融合,使之在遵从教材和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达到教学升华的目的。例如:在《致橡树》文本讲述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小组朗读,再通过组内讨论和组外讨论的方式,对诗歌内的意向、主题、特色予以感悟,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现代朦胧诗的理解,还会在加强其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求知欲。
(三)注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融合
“互联网+”视域下,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创新的背景下,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具现代化和技术化价值。例如:PowerPoint投影技术,利用声音、图片、人物、景物间的有效融合,使之可在逐步渗透至课堂教学中,再通过光形声电等元素的介入,以大小互换、动静互换、虚实互换及快慢互换等方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逐渐真实化,继而体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更可为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视域下,科技、信息等知识日新月异,而高职院校若要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则可在融合多元化、实用性大学语文教学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予以整合,使之可在与时俱进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展现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不仅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还可落实高职院校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熊佳红.“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讨[J].天津电大学报,2016,20(4):62-65.
[2]马洪波.信息化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8(6):70-73.
[3]黄丽娟.职业汉语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4(33):25-27.
[4]申田,韩浩.“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17(15):53-54.
[5]聂广桥,张蕃.互联网背景下医学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7):62-63.
(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