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产生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将近2亿,他们的背后是多达1400万的随迁子女,每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但是现在的教育中,大量资金投入到农村,农村学生到城市上学,没有享受到政府给予的优质教育资源。城区学校建设跟不上农村学校,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的条件不如农村孩子,这些孩子虽然生活在城市但脱离农民子弟应享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孩子能否在城市中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顺利融入城市文化,关乎社会和谐、教育公平。如何保障农民工子女这个庞大群体的受教育权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关注整体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影响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和重要支撑。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进步的保障,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文化的长期不平衡发展,加上义务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某些政策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基础教育领域的非均衡发展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当前,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二、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
在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入学势必挤占一部分城市教育资源,这就意味着城市教育负担的加重、当地子女所占教育资源的摊薄。由于学位有限,加上招收农民工子女会新增许多教育问题,一些学校、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抵触情绪,潜意识里排斥外来农民工子女,总是设置较高的入学门槛。一些农民工甚至偏激地认为要通过“关系”才能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学。 因此,各地政府应积极降低入学门槛,增强入学政策的透明度、规范性,制定出台文件,让农民工子女顺利入学。
三、政府投入定向倾斜,优先改善涉农学校办学条件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学生人数剧增,名优学校与民工子女聚集的学校学位都感到紧张,而划拔的教育经费有限,先顾哪一头呢?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建议由省级财政对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全面负起责任,切实解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要积极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对接收农民工的子女较多的公办学校予以适当补助。每学期可结合学生学籍变化,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财力保证。各级政府要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拨付经费,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财政部门对相关学校财务管理要实行校财局管,对学校经费管理实行部门预算,实行动态管理。要适时调整适应义务教育基本需求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四、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着力推进人文关怀,积极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就学环境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学校要对农民工子女学习和生活上进行优待。针对农民工普遍无暇顾及子女学习的特点,学校要建立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和生活情况,增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办理农民工子女转出转入手续时要实行优待,实行即来即办,特殊情况实行先入学后办理手续,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女不因转学而影响学习。在农民工子女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和初中升高中时要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对待,统一发给相应的义务教育证书和毕业证书,享受同等的指标生和加、降分优惠政策。
五、变城镇化进程思路,让农民工成为当地城市主人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不是户口改为城镇。城镇化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是盖大楼、修马路就能简单解决的。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质量的着力点就是要以人为本,核心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首先要对即将进入劳动领域的农村后备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让广大农民工进入城市后能顺利融入,不至于造成不稳定因素。第二,要对已就业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建议各级政府把农民工岗位培训作为职工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同时企业要真正发挥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体作用。第三,提高农民工的法制意识,让广大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不至于对城市造成不稳定因素。第四,要打破现有户籍制度,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让他们真正拥有主人意识,真正促进城市化建设。
总之,城市学校中农民工子女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国家的未来。对转型期出现的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否公平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难题的破解,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只要进一步加大现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问题就不难解决。
一、关注整体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影响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和重要支撑。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进步的保障,其均衡发展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文化的长期不平衡发展,加上义务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某些政策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基础教育领域的非均衡发展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当前,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二、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
在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入学势必挤占一部分城市教育资源,这就意味着城市教育负担的加重、当地子女所占教育资源的摊薄。由于学位有限,加上招收农民工子女会新增许多教育问题,一些学校、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抵触情绪,潜意识里排斥外来农民工子女,总是设置较高的入学门槛。一些农民工甚至偏激地认为要通过“关系”才能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学。 因此,各地政府应积极降低入学门槛,增强入学政策的透明度、规范性,制定出台文件,让农民工子女顺利入学。
三、政府投入定向倾斜,优先改善涉农学校办学条件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学生人数剧增,名优学校与民工子女聚集的学校学位都感到紧张,而划拔的教育经费有限,先顾哪一头呢?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建议由省级财政对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全面负起责任,切实解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要积极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对接收农民工的子女较多的公办学校予以适当补助。每学期可结合学生学籍变化,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财力保证。各级政府要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拨付经费,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对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得收取学费,并逐步免收杂费。财政部门对相关学校财务管理要实行校财局管,对学校经费管理实行部门预算,实行动态管理。要适时调整适应义务教育基本需求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四、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着力推进人文关怀,积极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就学环境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学校要对农民工子女学习和生活上进行优待。针对农民工普遍无暇顾及子女学习的特点,学校要建立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和生活情况,增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办理农民工子女转出转入手续时要实行优待,实行即来即办,特殊情况实行先入学后办理手续,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女不因转学而影响学习。在农民工子女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和初中升高中时要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对待,统一发给相应的义务教育证书和毕业证书,享受同等的指标生和加、降分优惠政策。
五、变城镇化进程思路,让农民工成为当地城市主人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不是户口改为城镇。城镇化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是盖大楼、修马路就能简单解决的。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质量的着力点就是要以人为本,核心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首先要对即将进入劳动领域的农村后备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让广大农民工进入城市后能顺利融入,不至于造成不稳定因素。第二,要对已就业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建议各级政府把农民工岗位培训作为职工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同时企业要真正发挥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体作用。第三,提高农民工的法制意识,让广大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不至于对城市造成不稳定因素。第四,要打破现有户籍制度,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让他们真正拥有主人意识,真正促进城市化建设。
总之,城市学校中农民工子女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国家的未来。对转型期出现的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否公平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难题的破解,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只要进一步加大现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问题就不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