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对生态型课堂的学习和研究,笔者对生态型课堂的建构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本文从生态的视角谈谈如何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使课堂教学更加简洁、高效而不失深刻。
一、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大部分的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一节课往往无法完成所规定的课时内容,有些教材上的数学定理、推论的证明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是无法完成的。而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知识的生成规律、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来重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九上中《圆的切线》这节课时,教材只给出了一个课时,同时研究切线的性质和判定,而切线又是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显然学生学习内容是很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成两个课时,先和学生复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后探究出切线的性质,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实实在在的从探索和发现中认识到了圆的切线所具备的性质,然后再来研究切线的判定的方法。如果为了赶进度,这些重要的内容只能蜻蜓点水,显然是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意识。
又如在苏教版八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中,教材是通过绕三角形一边上中点旋转180°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而在实际课堂中,学生怎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旋转方法来研究呢?如果教师一步一步引导的话,那么学生是跟着教师一步步走向预先设下的“圈套”的,没有自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还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吗?所以还是从学生的思维出发,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研究、讨论,实践表明还是有更多的学生是通过证明三角形的全等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美国克拉申教授把“可理解的输入量”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因为当新输入的知识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时,原有知识水平与输入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语言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重组和置换,使之更好地为教学和学生服务。
二、创设生动地教学情境,提供有效生成环境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情境首先要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数学教学应该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有趣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长久地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创设好的情境,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可以改变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但遗憾的是,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有些情境并非学生熟悉的,不符合生活情理的或者完全人为编造的,这种数学情境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
例如在学习《你能肯定嗎?》时的引入情境:
师: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颗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生1:一颗红枣可能放得进,但拳头肯定放不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估计的。(大家一笑)
生2:红枣、拳头都放不进的。因为,地球这么大,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赤道长没多少差别,不可能在间隙里放红枣的。
生3:放得进红枣的,因为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之间肯定有间隙的,红枣应该放得进的。
师: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猜测与想象是不够的,必须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知道结果了。
这样恰当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好的教学情境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受益。这正是我们应研究的问题。
三、多样、有效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方法应该追求教学的平衡,教和学互为因果。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根据学法采用教法,所以中学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在数学特有的内在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发展思维,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了解不同、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此,生态的教学方法就是促成师生双方的转化,使两者共同获益。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使教师找到自己的最佳方式,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益,与人的发展真正的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方法,要让学生有领悟和实践的空间,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能够根据现实创造性地运用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有机地整合教材内容,使数学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既有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又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深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建立迸现智慧的生态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少一些造作、少一些约束、少一些干扰,以构建“生活—生成—生态”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
一、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大部分的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一节课往往无法完成所规定的课时内容,有些教材上的数学定理、推论的证明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是无法完成的。而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知识的生成规律、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来重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九上中《圆的切线》这节课时,教材只给出了一个课时,同时研究切线的性质和判定,而切线又是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显然学生学习内容是很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成两个课时,先和学生复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后探究出切线的性质,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实实在在的从探索和发现中认识到了圆的切线所具备的性质,然后再来研究切线的判定的方法。如果为了赶进度,这些重要的内容只能蜻蜓点水,显然是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意识。
又如在苏教版八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中,教材是通过绕三角形一边上中点旋转180°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而在实际课堂中,学生怎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旋转方法来研究呢?如果教师一步一步引导的话,那么学生是跟着教师一步步走向预先设下的“圈套”的,没有自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还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吗?所以还是从学生的思维出发,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研究、讨论,实践表明还是有更多的学生是通过证明三角形的全等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美国克拉申教授把“可理解的输入量”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因为当新输入的知识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时,原有知识水平与输入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语言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重组和置换,使之更好地为教学和学生服务。
二、创设生动地教学情境,提供有效生成环境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情境首先要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数学教学应该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有趣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长久地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创设好的情境,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可以改变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但遗憾的是,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有些情境并非学生熟悉的,不符合生活情理的或者完全人为编造的,这种数学情境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
例如在学习《你能肯定嗎?》时的引入情境:
师: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能放进一颗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生1:一颗红枣可能放得进,但拳头肯定放不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估计的。(大家一笑)
生2:红枣、拳头都放不进的。因为,地球这么大,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赤道长没多少差别,不可能在间隙里放红枣的。
生3:放得进红枣的,因为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之间肯定有间隙的,红枣应该放得进的。
师: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猜测与想象是不够的,必须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知道结果了。
这样恰当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好的教学情境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受益。这正是我们应研究的问题。
三、多样、有效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方法应该追求教学的平衡,教和学互为因果。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根据学法采用教法,所以中学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在数学特有的内在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发展思维,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了解不同、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此,生态的教学方法就是促成师生双方的转化,使两者共同获益。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使教师找到自己的最佳方式,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益,与人的发展真正的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方法,要让学生有领悟和实践的空间,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能够根据现实创造性地运用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有机地整合教材内容,使数学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既有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又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深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建立迸现智慧的生态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少一些造作、少一些约束、少一些干扰,以构建“生活—生成—生态”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