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语文教育书简-八》)这种“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特征,应该在练习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练习”本就是学生的练习,自然应该让学生“自为”“自求”。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自主”。
围绕练习课通过“自主”练习提高有效性,四位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精彩的阐述。
他们对练习课的定义比较一致: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主要途径。但在具体的阐述中又各有侧重。
《练习课的重组“点”》一文侧重于从点拨的角度进行论述:认为对源于课本的练习题,应该进行重组,变一板一眼的逐题练习讲解为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现有的知识点与能力。
《从学生视角改进数学练习课的设计》则从学生的视角,对练习课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开放题,低起点,吸引所有学生练习——重视练习的全面性;重整理,有针对,吸纳学生自主命题——重视练习的个性;讲思维,有趣味,激发学生思考的愉悦感——重视练习的思维过程。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练习课的有效性》则提出:为了提高练习的有效性,需要灵活处理课本练习,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乐趣;需要大胆拓展练习,以综合性活动激发学生自主练习的兴趣;需要注重情感培养,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得到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进一步获得人生启示。
《激发练习渴望 提高练习效果》强调练习课应该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快乐,感受形式的多样,产生探索的激情。
总的来说,这四篇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练习课的重组“点”》《激发练习渴望 提高练习效果》,从文章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先“导”再“练”,这种练习课,可以称之为点拨型练习课。第二类是《从学生视角改进数学练习课的设计》《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练习课的有效性》,文中作者所举例证,形式上表现为老师给出一个框架,学生在框架内自主实践,突出了“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自主”得出答案,而不是老师一步步导出答案。
由此我思考,练习课究竟有什么特点,让其与新授课、复习课区别开来?
1.练习课有极强的针对性。在课本体例中,语文每上完一篇,后面即附有练习内容,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课文后有“我会认”“我会读”“我会写”“比比写写”“读读背背”等练习。而数学每个知识点后,会有练习课安排。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在学完“长度单位”之后,紧接着就是“练习一”,而练习一的内容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
看一看,铅笔长厘米。
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
“新授课+练习”的体例安排,恰说明练习课的安排是针对新知识来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练习课是对新授课的巩固、补充和延续,是针对新授课的内容而设定的。
2.练习课有极强的自主性。虽然四篇文章都不约而同地给练习课下了如下定义: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主要途径。但是这个定义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自主性。
新授课,注重的是“新”,以老师“授”为主;练习课,应该注重的是“练”,学生练习为主;而复习课,则是以“复(即重复、温习)”为主。
在这三种课型中,练习课以“练”为主,“练”的主人公应该是学生。所以这才是练习课的本质。而四篇文章下的定义虽然没有错,但“补充和延续”,是从知识的延续性来看的;“巩固”“形成”“发展”“提高”“培养”则是从目的来看的。我认为都不是从“练习课”的本质来下定义的,因为只有“学生的练”才应该是本质。
所以我赞成这样定义“练习课”:练习课是一种以练习巩固知识为目的,老师多采用不讲或少讲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型,这种课型在新课程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当然,四位老师的定义和这个定义并不矛盾,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在新的定义中,更强调了练习的“自主性”。这样就可以将练习课和老师的讲评课、讲授课区别开来。自主性学习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由于教材在练习设计上富有弹性及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自主处理练习提供了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一点在《从学生视角改进数学练习课的设计》《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练习课的有效性》两篇文章中表现尤其突出。
《从学生视角改进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一文的模式是:“学生练习——学生改错——学生针对性命题”,学生的独立思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虽然生动性和趣味性不很突出,但是却能让学生得到“思考的快乐”。爱因斯坦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而“自主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练习课的有效性》一文的模式是:通过活动来带动知识点的练习。用“比赛”方式,带动“词语盘点”的练习,这样的练习课,老师除了维持一下纪律,主要是主持人的角色,至于课后互背、互谈识记方法等,都是学生自主的行为。这样的练习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展示台!
3.练习课有拓展性。在四篇文章中,对于拓展性似乎单指在出题目时,要设计一些更有深度的题目。其实拓展是指思维的。布鲁纳指出,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找正确结构和意义。”
有一位教师在一次练习课中,列举了“春来江水绿如蓝”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句子,要求解释“蓝”字。在这两个“蓝”的对比解释中,有学生便发现了问题:“绿如蓝”,蓝是绿色的;“青于蓝”,蓝是青色的。那么蓝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于是做完练习之后,他开始了探究,最终得出两个“蓝”不一样的结论。“绿如蓝”中,蓝是生物学中的甘蓝,俗称包心菜,是绿色。而“青于蓝”中,蓝则是蓼蓝,叶子也是绿色的,只是晒干后呈浅蓝色。
练习的专心,引发了对知识的探究,在探究中拓展到了植物学,并加深了对诗的意思的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前句是自然景物之红花,后句说江水像甘蓝一样绿,其实也正表明两岸有甘蓝(包心菜)这是人类活动的痕迹,如果有美景而无人迹,岂不扫兴?后一句“蓝”的作用除了比喻外,更因人迹的出现而使春色生机勃发。
这种拓展,就是学生在练习中,以现有的文化知识为基点,发现新的知识。这种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自主探究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拓展,就是学生创造精神的体现!
练习课的针对性,确定了练习的内容;练习课的自主性,决定了练习课的形式;练习课的拓展性,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练习课的性质中,有两个性质都涉及“自主”的内容,那么自主性有哪些特征呢?
1.独立思考,是自主性最大的特征。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少讲或不讲,有的人可能就会说,那练习课老师就没有用处了,干站着就可以了。
此言大谬也,学生的独立思考,绝不是指学生做作业,老师就可以到办公室品茶去了,而是更需要老师艺术性的教学。
重组练习,是老师教学练习课艺术性的一种表现。《练习课的重组“点”》中,多种形式和趣味性的引导,对于一年级学生的练习显得尤其可贵,毕竟他们年纪还小,需要引导,引导下的思考,适合低年级学生。而“绿如蓝”“青于蓝”故意并列引起学生探讨的重组练习,则是提供给高中学生的典范。
活动组织,是老师艺术性的又一表现。这种独立思考,不仅作用于练习课的课堂之上,而且表现于练习课的准备阶段。比如为“词语盘点”而进行的竞赛,其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外。
2.选择性,是自主性的另一表现特征。不同的学校,对练习的处理有所区别,如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没有条件上网,而新教材上常常要求学生上网搜索资料,做成卡片或是了解事物,怎么办呢?教师可调整变动相关练习,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学习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扬长避短。对不同的学生也应采取不同的练习处理的方法。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中有这样的练习:“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这种拓展性练习,程度好的同学要求他们写一篇较完整的分析性文章,程度差的同学写一二百字的短文就行了。
选择性的给予,符合新课标尊重学生个性的要求。有了自主,学生的兴趣也自然提高,因为他们得到了思考的尊重,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
王守仁主张“顺导性情”的教育,主要的观点就是“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这也是有效性练习课的实现要遵循的原则。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本栏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sungongw@126.com
围绕练习课通过“自主”练习提高有效性,四位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精彩的阐述。
他们对练习课的定义比较一致: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主要途径。但在具体的阐述中又各有侧重。
《练习课的重组“点”》一文侧重于从点拨的角度进行论述:认为对源于课本的练习题,应该进行重组,变一板一眼的逐题练习讲解为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现有的知识点与能力。
《从学生视角改进数学练习课的设计》则从学生的视角,对练习课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开放题,低起点,吸引所有学生练习——重视练习的全面性;重整理,有针对,吸纳学生自主命题——重视练习的个性;讲思维,有趣味,激发学生思考的愉悦感——重视练习的思维过程。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练习课的有效性》则提出:为了提高练习的有效性,需要灵活处理课本练习,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乐趣;需要大胆拓展练习,以综合性活动激发学生自主练习的兴趣;需要注重情感培养,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得到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进一步获得人生启示。
《激发练习渴望 提高练习效果》强调练习课应该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快乐,感受形式的多样,产生探索的激情。
总的来说,这四篇文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练习课的重组“点”》《激发练习渴望 提高练习效果》,从文章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先“导”再“练”,这种练习课,可以称之为点拨型练习课。第二类是《从学生视角改进数学练习课的设计》《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练习课的有效性》,文中作者所举例证,形式上表现为老师给出一个框架,学生在框架内自主实践,突出了“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自主”得出答案,而不是老师一步步导出答案。
由此我思考,练习课究竟有什么特点,让其与新授课、复习课区别开来?
1.练习课有极强的针对性。在课本体例中,语文每上完一篇,后面即附有练习内容,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课文后有“我会认”“我会读”“我会写”“比比写写”“读读背背”等练习。而数学每个知识点后,会有练习课安排。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在学完“长度单位”之后,紧接着就是“练习一”,而练习一的内容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
看一看,铅笔长厘米。
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
“新授课+练习”的体例安排,恰说明练习课的安排是针对新知识来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练习课是对新授课的巩固、补充和延续,是针对新授课的内容而设定的。
2.练习课有极强的自主性。虽然四篇文章都不约而同地给练习课下了如下定义: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主要途径。但是这个定义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自主性。
新授课,注重的是“新”,以老师“授”为主;练习课,应该注重的是“练”,学生练习为主;而复习课,则是以“复(即重复、温习)”为主。
在这三种课型中,练习课以“练”为主,“练”的主人公应该是学生。所以这才是练习课的本质。而四篇文章下的定义虽然没有错,但“补充和延续”,是从知识的延续性来看的;“巩固”“形成”“发展”“提高”“培养”则是从目的来看的。我认为都不是从“练习课”的本质来下定义的,因为只有“学生的练”才应该是本质。
所以我赞成这样定义“练习课”:练习课是一种以练习巩固知识为目的,老师多采用不讲或少讲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型,这种课型在新课程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当然,四位老师的定义和这个定义并不矛盾,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在新的定义中,更强调了练习的“自主性”。这样就可以将练习课和老师的讲评课、讲授课区别开来。自主性学习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由于教材在练习设计上富有弹性及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自主处理练习提供了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一点在《从学生视角改进数学练习课的设计》《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练习课的有效性》两篇文章中表现尤其突出。
《从学生视角改进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一文的模式是:“学生练习——学生改错——学生针对性命题”,学生的独立思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虽然生动性和趣味性不很突出,但是却能让学生得到“思考的快乐”。爱因斯坦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而“自主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练习课的有效性》一文的模式是:通过活动来带动知识点的练习。用“比赛”方式,带动“词语盘点”的练习,这样的练习课,老师除了维持一下纪律,主要是主持人的角色,至于课后互背、互谈识记方法等,都是学生自主的行为。这样的练习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展示台!
3.练习课有拓展性。在四篇文章中,对于拓展性似乎单指在出题目时,要设计一些更有深度的题目。其实拓展是指思维的。布鲁纳指出,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找正确结构和意义。”
有一位教师在一次练习课中,列举了“春来江水绿如蓝”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句子,要求解释“蓝”字。在这两个“蓝”的对比解释中,有学生便发现了问题:“绿如蓝”,蓝是绿色的;“青于蓝”,蓝是青色的。那么蓝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于是做完练习之后,他开始了探究,最终得出两个“蓝”不一样的结论。“绿如蓝”中,蓝是生物学中的甘蓝,俗称包心菜,是绿色。而“青于蓝”中,蓝则是蓼蓝,叶子也是绿色的,只是晒干后呈浅蓝色。
练习的专心,引发了对知识的探究,在探究中拓展到了植物学,并加深了对诗的意思的理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前句是自然景物之红花,后句说江水像甘蓝一样绿,其实也正表明两岸有甘蓝(包心菜)这是人类活动的痕迹,如果有美景而无人迹,岂不扫兴?后一句“蓝”的作用除了比喻外,更因人迹的出现而使春色生机勃发。
这种拓展,就是学生在练习中,以现有的文化知识为基点,发现新的知识。这种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自主探究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拓展,就是学生创造精神的体现!
练习课的针对性,确定了练习的内容;练习课的自主性,决定了练习课的形式;练习课的拓展性,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练习课的性质中,有两个性质都涉及“自主”的内容,那么自主性有哪些特征呢?
1.独立思考,是自主性最大的特征。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少讲或不讲,有的人可能就会说,那练习课老师就没有用处了,干站着就可以了。
此言大谬也,学生的独立思考,绝不是指学生做作业,老师就可以到办公室品茶去了,而是更需要老师艺术性的教学。
重组练习,是老师教学练习课艺术性的一种表现。《练习课的重组“点”》中,多种形式和趣味性的引导,对于一年级学生的练习显得尤其可贵,毕竟他们年纪还小,需要引导,引导下的思考,适合低年级学生。而“绿如蓝”“青于蓝”故意并列引起学生探讨的重组练习,则是提供给高中学生的典范。
活动组织,是老师艺术性的又一表现。这种独立思考,不仅作用于练习课的课堂之上,而且表现于练习课的准备阶段。比如为“词语盘点”而进行的竞赛,其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外。
2.选择性,是自主性的另一表现特征。不同的学校,对练习的处理有所区别,如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没有条件上网,而新教材上常常要求学生上网搜索资料,做成卡片或是了解事物,怎么办呢?教师可调整变动相关练习,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学习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扬长避短。对不同的学生也应采取不同的练习处理的方法。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中有这样的练习:“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这种拓展性练习,程度好的同学要求他们写一篇较完整的分析性文章,程度差的同学写一二百字的短文就行了。
选择性的给予,符合新课标尊重学生个性的要求。有了自主,学生的兴趣也自然提高,因为他们得到了思考的尊重,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
王守仁主张“顺导性情”的教育,主要的观点就是“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这也是有效性练习课的实现要遵循的原则。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本栏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sungong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