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盛十四条经营原则”的第二条说,“我们的资产就是我们的员工、资本与声誉。”高盛一直认为,它的主要竞争优势之一就是它的雇员。高盛前CEO亨利·保尔森说,高盛是一个很难进去、进去了很难升迁并且很难呆下去的地方。
能够进入高盛并且成功地在高盛呆了下来的就成了华尔街精英中的精英。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发现,高盛出身的精英们几乎控制了美国联邦财政部。出身高盛的人遍布美国金融业,控制着一些全球最著名的公司。例如,自2003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股票交易所纽约股票交易所一直在高盛控制之下。
高盛的影响也绝不限于美国境内。现任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加拿大央行行长马克·卡尼、意大利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都出身于高盛。
高盛凭什么吸引全球精英?
据说,1990年,耶鲁大学超过一半的应届毕业生向高盛投了求职简历。在2006~2008年《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全球开始职业生涯的最佳地方”的调查中,接受调查的4万多名学生将高盛分别排名第4、第13、第4。
高盛凭什么吸引全球的精英们?
原因自然简单:大学毕业刚进高盛每年就会有6万美元的工资。高盛全球近2000名主管的年薪为20万美元,400多名合伙人主管的年薪为60万美元,而他们每年得到的奖金可能高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
高盛员工薪酬总额连续创下华尔街记录。2006年,高盛发给其全球3万雇员的薪酬总额为165亿美元,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平均每人─上至CEO,下至前台接待员─可以获得62.2万美元。2007年,高盛发给其全球3万雇员的薪酬总额为202亿美元,平均每人可以获得66.2万美元,而雷曼兄弟公司员工薪酬总额为95亿美元,平均每人为33.5万美元。2008年,同为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破产了,贝尔斯登、美林被收购了,虽然高盛也从美国财政部得到了100亿美元的救援,但高盛仍然准备了总额约110亿美元的资金为公司员工发放2008年的奖金与工资,平均每人可以获得34万美元。它在全球的443个合伙人主管每人至少可以获得450万美元的奖金。
高盛CEO们也连续创造华尔街奖金记录。2006年,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马克(John Mack)以4000万美元的奖金总额打破高盛前CEO保尔森于2005年创造的3830万美元记录,但约翰·马克的4000万美元记录很快就被高盛CEO劳尔德·布兰克凡的5430万美元(其中包括2730万美元现金奖金)所打破。2007年,高盛CEO布兰克凡获得的奖金高达6790万美元(2680万美元现金与4110万美元股票期权),联席总裁盖利·科恩(Gary Cohn)与约翰·温克尔雷德(John Winkelried)各获得奖金4050万美元,而他们在2006年也各获得2570万美元。雷曼兄弟公司CEO小理查德·富尔德2007年获得的奖金总额为3500万美元,而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马克与贝尔斯登CEO 詹姆斯·克内(James Cayne)因为公司亏损严重而一无所获。
不拘一格的人才招聘
高盛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即使在精英聚集的华尔街,高盛的雇员们仍然能够鹤立鸡群。高盛不拘一格的人才聘用方式造就了高盛的精英群体。高盛的历史上,领导高盛的有哈佛、耶鲁这些名校的毕业生,也有没有任何大学学位的;有从擦皮鞋起步这样出身卑微的,也有进入高盛时,就已经声名卓著的。
最早大量聘用MBA毕业生的公司
高盛雇员之中,虽然40%来自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约西亚·博尔顿、亨利·保尔森都来自哈佛大学商学院,罗伯特·鲁宾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但也不乏并非传统名校的优秀人才。
在20世纪20年代初,高盛就开始从美国商学院中大量招聘MBA毕业生,并建立了一套招聘MBA的程序。19世纪末,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加速,公司需要以更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商业管理专业、商学院与MBA项目应运而生。1900年,达特茅茨学院(Dartmouth College)最先开始了商业管理课程,开设了现代MBA前身的“商业科学硕士学位(MSC)”;1908年,哈佛大学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商学院,并开设全球第一个MBA项目,招收33名学生。
1921年,高盛合伙人威迪尔·凯琴斯向时任哈佛大学艺术教授、萨克斯家族的保罗·萨克斯询问美国大学的商学院情况。保罗·萨克斯先生建议他亲自过来看看,并教授一堂课。这次访问导致了高盛公司当时的一项独特政策,即每年从美国最好的商学院招聘4名毕业生,同时提供一个公司实习项目。高盛是最早大量聘用MBA毕业生的公司之一。在随后的80多年里,高盛招收了数千名MBA毕业生。
为了尽可能搜罗人才,高盛的高级合伙人都要参与招聘。他们每年要前往一所名校两次,而所谓名校已经不限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这些传统名校,而是包括黑人占多数的学校以及美国之外的学校。
没有大学学历的公司领袖
虽然高盛的很多雇员来自传统名校,但是高盛没有如同所罗门公司那样成为“精英”思想的牺牲品。1978年,刘易斯·莱奈瑞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资产证券化部门。当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储蓄与贷款协会将房地产抵押贷款出售时,莱奈瑞领导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资产证券化部门开发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从而使所罗门兄弟公司不仅获得了数以亿计美元的收入,而且成为房地产证券市场的引领者。刘易斯·莱奈瑞这位从收发邮件开始职业生涯的债券交易员更是成为所罗门公司的传奇。然而,自1980年代以来,所罗门公司规模开始快速扩大,但是所罗门公司并没有为这种扩大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所罗门公司开始推行的所谓“职业化”导致大量没有大学学历、但在证券交易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公司雇员的离开。虽然刘易斯·莱奈瑞与他的那些意大利裔同事们没有大学学历(他们中有人甚至初中没有毕业),但他们在证券交易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所罗门兄弟公司创造了巨大利润。而为了改善所谓公司形象,所罗门兄弟公司每年大量招募美国著名高校商业管理与经济专业的毕业生。最终,所罗门兄弟公司解雇了刘易斯·莱奈瑞与他的那些意大利裔同事们。所罗门兄弟公司这种重视学历而不重视实际能力的做法导致所罗门兄弟公司丧失了大量人才。
有“现代高盛之父”之称的悉尼·温伯格中学没有毕业。他从在高盛办公室擦皮鞋、每周3美元的工资开始了在高盛的职业生涯。20世纪70年代领导高盛的高斯·利文也从未获得任何大学学位。他有一套他自己的招聘方法。他请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到自己的办公室和他一起玩桥牌或者打扑克。他通常让应聘者选择一种自己最擅长的牌。在与应聘者玩牌时,利文注意观察对手是如何思考的,是否记得哪些牌已经出过;是否会判断风险;在压力之下,能否保持平常的智慧。利文相信,成功的交易依赖于交易员是否具有较强的个人能力、钢铁般的意志、正直的人品以及较好的运气。很多年中,高盛许多优秀的交易员并没有高学历,但都通过了利文的测试。
从财政部副部长到高盛雇员
高盛鼓励雇员在高盛挣足了资本之后,去从事公共服务,也乐于吸收有过公共服务经历的人加入高盛。早在20世纪60年代,亨利·弗勒在离开美国联邦政府后,加入了高盛。亨利·弗勒在1961~1964年曾担任民主党约翰·肯尼迪政府财政部副部长,1965~1968担任民主党总统林敦·约翰逊的财政部长。国际货币基金的“特别提款权”就是在他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期间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创立的。离开政府后,他就以合伙人身份进入高盛。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在2006年辞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的职务后,曾担任高盛国际副主席、高盛主管等职,直到2007年6月被小布什任命为世界银行行长。澳大利亚自由党领袖马尔科尔姆·托布尔是澳大利亚上升速度最快的政治明星。在1997年加入高盛时,他已经是英联邦的名人,在1987年前英国军情五处特工彼得·莱特起诉英国政府的案件中,担任彼得·莱特辩护律师的马尔科尔姆·托布尔让英国政府在欧洲人权法院输掉官司而名噪一时。他在1997~2001年间曾领导高盛(澳大利亚)公司,随后加入澳大利亚约翰·霍华德政府,并担任环境部长。
150次面试
苏珊娜·约翰逊在2007年从高盛退休前,曾是高盛的副主席、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主管、高盛管理委员会两名女性成员之一。在《福布斯》“2006年全球最有权力的100名女性”名单上,苏珊娜·约翰逊高居第34位。
然而,虽然苏珊娜·约翰逊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而且在到高盛求职时,她已经有过在律师事务所执业的经历。英国著名刊物《经济学家》说,1985年苏珊娜·约翰逊到高盛求职时,曾被面试过150次。她的150次面试次数可能还不是高盛应聘者中的最高记录。
一旦高盛决定聘用某人而应聘者可能不会接受高盛的聘用时,高盛会想尽办法─《经济学家》说,高盛前CEO亨利·保尔森甚至亲自致电给应聘者─让应聘者接受聘用。
晋升的标准
在高盛,要得到晋升,需要能够为高盛创造足够的利润,并经过严格的选拔。每隔两年,高盛从所有雇员中选拔主管,然后从主管中选拔合伙人主管。最近几年,高盛从30000多名雇员中选拔近2000名主管,然后从这近2000名主管中,选拔大约400名合伙人主管。在1996年设立主管之前,所有的雇员则直接为争夺100~200名合伙人资格而展开竞争。
在其他银行,位居管理层的人物能够做到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管理者就够了,但在高盛不同:不仅要是好管理者,而且要能够为公司挣钱。在高盛,无论是谁,只要能够为公司带来客户与利润,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地位。这就是高盛一贯的特色。1969年,悉尼·温伯格去世后,在为高盛创造利润方面仅次于悉尼·温伯格的高斯·利文自然成为高盛高级合伙人职位的唯一继承人。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罗伯特·鲁宾于1966年加入高盛,仅仅5年之后就成为合伙人,14年之后就成为管理委员会委员。鲁宾与利文为高盛在风险套利方面建立了无与匹敌的地位。高盛后来的CEO亨利·保尔森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像鲁宾这样将知识与商业结合得如此之完美的人。极度聪明、临危不乱加上谦卑的个性让鲁宾左右逢源。在高盛历史上,曾经领导过高盛的高斯·利文、约翰·德黑怀特、罗伯特·鲁宾、约翰·考塞、亨利·保尔森等人都是能够为高盛创造最多利润的雇员。
2003年,曾经领导高盛开拓欧洲与亚洲并购业务的约翰·桑顿突然离开高盛、前往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任教,而首席运营官约翰·赛恩则离开高盛去担任纽约股票交易所的CEO。事实上,在他们离开之前,在高盛内部,他们就已经被替代。2003年初,负责固定收益证券、商品与外汇交易(FICC)部的劳尔德·布兰克凡成为高盛上市以来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任命为高盛董事会董事的雇员。到2003年秋天,劳尔德·布兰克凡在FICC 部的很多手下成为了高盛很多部门的负责人,而他本人也在2003年12月,被任命为高盛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原因很简单:在2003年以前的数年中,劳尔德·布兰克凡领导的FICC是高盛的主要利润来源。
2008年9月变更为银行控股公司后,高盛将接受美联储更严格的监管,它的赢利能力以及员工的奖金将都很可能影响,不知道高盛能够像以前那样吸引并留住全球最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