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中高教管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主要讲述我国高教管理的发展史,辨析高教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高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教育管理研究;历程;问题;前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教管理研究工作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阶段。虽然成长的路上有些许坎坷,但是它正逐步与国际接轨,由之前的经验管理走向国际的科学管理。回顾它的发展史,能辩证地看待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新的前景。
一、我国高教管理研究的历程
1.“探索模仿期”(1949年—1977年)
1949年-1977年这三十年间,我国对于高等教育方面研究深入程度不够,据统计,在这三十年中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仅有74篇,大多发表于报纸上,并且是以政策解读和总结前人经验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教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无须提及专业杂志和书籍的出版。这期间我国高等教学模式完全照搬苏联的管理模式,未曾考虑自身是否适合。
2.“体系形成期”(1978年—1988年)
1979年可视为我国高教管理的新起点,同年召开了教育管理规划大会,并成立高教规划小组。全国各省份的高校也纷纷加入该教育管理研究的队伍,纷纷成立高教研究机构或学会。与此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筹备编制关于高教管理方面的专业书籍,各种学术论文的发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随着专业文章、书籍出版的增多,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带有本国特色的高教管理体系。
3.“科学发展期”(1989年至今)
这一时期经过了初期的探索和中期的积累,是高教发展新时期。发表了许多更为专业和系统的书刊文献。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我国关于高教管理方面的研究结果剧增,专业领域的研究也更为深入,教师管理队伍的建设也备受重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推动下高教管理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有了质的飞跃。
二、我国现阶段高教管理的问题
1.研究内容不均衡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教的研究内容偏重于政策的研究,对于基本理论的研究不够重视。1947年—1977年,我国高教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没有培养专业的研究人员。近三十年,这种局面有所改变,由于高教管理研究的滞后,使得政策研究仍占主导,但政策性的研究较之前具有了科学性。美中不足的是管理思想和理论,现阶段都是“拿来主义”和“教条主义”。
2.专业人才不充足
目前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高校招生的逐年递增,大批民办高校、新兴专业涌现出来。这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管理队伍,但是高校的管理队伍主要来源于留校人员,留校人员的管理经验与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些差距,这就导致高教管理水平上升缓慢。
3.专业设置不合理
由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确定性,很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常常盲目增加专业和扩招学生。由于高校管理方面的疏忽导致不同的学院开办相近的专业,而本学院中又无非常对口的师资,导致出现临时任命教师的情形。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造成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浪费和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混乱。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培养出的学生无法胜任本职工作。
三、我国高教管理的前景
1.研究内容扩大化
自1988年以来,我国高教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大。从先前的只针对国家制定的高教方针政策,到如今多方面管理的研究,如师资配置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等,可以说有了很大的飞跃。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现如今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高等教育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研究更广更深的指导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培养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2.研究“质”与“量”均衡化
“质”可以看作是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质量。“量”指的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只有“质”或只有“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或多方面表层的探索,应该将研究的“质”与“量”有机的结合,使研究均衡化。
高等教育基本意义在于,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使自己掌握某一方面的学科理论和操作技能,达到自食其力的目的。国家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播,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国民的实际能力,达到兴邦强国的目的。我国经济的逐年递增、科技的日益发达,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但高教管理工作要想得到可持续、稳定的发展,高校必须足够重视高等教育的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许建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程、问题与前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1):47-48.
[2]卢晓梅.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科范式的重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9-20.
关键词:高教育管理研究;历程;问题;前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教管理研究工作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阶段。虽然成长的路上有些许坎坷,但是它正逐步与国际接轨,由之前的经验管理走向国际的科学管理。回顾它的发展史,能辩证地看待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新的前景。
一、我国高教管理研究的历程
1.“探索模仿期”(1949年—1977年)
1949年-1977年这三十年间,我国对于高等教育方面研究深入程度不够,据统计,在这三十年中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仅有74篇,大多发表于报纸上,并且是以政策解读和总结前人经验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教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无须提及专业杂志和书籍的出版。这期间我国高等教学模式完全照搬苏联的管理模式,未曾考虑自身是否适合。
2.“体系形成期”(1978年—1988年)
1979年可视为我国高教管理的新起点,同年召开了教育管理规划大会,并成立高教规划小组。全国各省份的高校也纷纷加入该教育管理研究的队伍,纷纷成立高教研究机构或学会。与此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筹备编制关于高教管理方面的专业书籍,各种学术论文的发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随着专业文章、书籍出版的增多,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带有本国特色的高教管理体系。
3.“科学发展期”(1989年至今)
这一时期经过了初期的探索和中期的积累,是高教发展新时期。发表了许多更为专业和系统的书刊文献。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我国关于高教管理方面的研究结果剧增,专业领域的研究也更为深入,教师管理队伍的建设也备受重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推动下高教管理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有了质的飞跃。
二、我国现阶段高教管理的问题
1.研究内容不均衡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教的研究内容偏重于政策的研究,对于基本理论的研究不够重视。1947年—1977年,我国高教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没有培养专业的研究人员。近三十年,这种局面有所改变,由于高教管理研究的滞后,使得政策研究仍占主导,但政策性的研究较之前具有了科学性。美中不足的是管理思想和理论,现阶段都是“拿来主义”和“教条主义”。
2.专业人才不充足
目前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高校招生的逐年递增,大批民办高校、新兴专业涌现出来。这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管理队伍,但是高校的管理队伍主要来源于留校人员,留校人员的管理经验与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些差距,这就导致高教管理水平上升缓慢。
3.专业设置不合理
由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确定性,很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常常盲目增加专业和扩招学生。由于高校管理方面的疏忽导致不同的学院开办相近的专业,而本学院中又无非常对口的师资,导致出现临时任命教师的情形。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造成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浪费和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混乱。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培养出的学生无法胜任本职工作。
三、我国高教管理的前景
1.研究内容扩大化
自1988年以来,我国高教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大。从先前的只针对国家制定的高教方针政策,到如今多方面管理的研究,如师资配置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等,可以说有了很大的飞跃。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现如今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高等教育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研究更广更深的指导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培养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2.研究“质”与“量”均衡化
“质”可以看作是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质量。“量”指的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只有“质”或只有“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研究或多方面表层的探索,应该将研究的“质”与“量”有机的结合,使研究均衡化。
高等教育基本意义在于,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使自己掌握某一方面的学科理论和操作技能,达到自食其力的目的。国家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播,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国民的实际能力,达到兴邦强国的目的。我国经济的逐年递增、科技的日益发达,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但高教管理工作要想得到可持续、稳定的发展,高校必须足够重视高等教育的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许建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程、问题与前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1):47-48.
[2]卢晓梅.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科范式的重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