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情境与任务”和“学习资源”三个维度设计说明文单元的教学过程是基于文体关照的整合学习.与此同时,在“教学反思”方面提出“教学根基是言语内容”“教学生命是言语形式”“教学终极是言语表达”和“教学价值是\'形式即内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学习目标与内容”“学习情境与任务”和“学习资源”三个维度设计说明文单元的教学过程是基于文体关照的整合学习.与此同时,在“教学反思”方面提出“教学根基是言语内容”“教学生命是言语形式”“教学终极是言语表达”和“教学价值是\'形式即内容\'”.
其他文献
“烛之武他为什么能退秦师?”“烛之武他为什么去退秦师?”两个看似简单的追问引发的却是深层的思维风暴和文化追寻.当今高中语文新课堂建设应该引领学生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历史的、当代的双维视角中去“辩证地审视和评论”,探寻其中的“深层原因”、建构“深化认识”和“深刻体悟”,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外去充分挖掘“课程的隐性价值”,努力搭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语文核心素养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尤显重要.开展主题式研究型小说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深耕文本,阅读活动和过程均指向学生的核心阅读能力培养和高阶思维的发展,在实践中有效地落实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中学生作文突出的问题是“空洞”.材料的无序和表达上的苍白,呈现出的作文常是:选材摊大饼式地求大求全,什么都想写;缺少真实情境,没有具体有力的事例细节支撑;表达好用概括性词语,缺少过程性描述,点到即止.想要突围走出作文的空洞,不仅需要写作技巧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写作思维和智慧的培养.
小说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对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郑振铎先生的《猫》被收录于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之中,本单元着重于增进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对于如何实现大单元目标,“共生教学”将给予我们思考和方向.通过“共生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共生;通过“共生教学”,激发学生心灵,和小说主题共生;通过“共生教学”,注重言语表达,和小说语言共生.
议论类文章说理应兼顾“以情动人”,做到情理融合.一是打造情感沉浸,创设说理基础,做到说理态度真诚坦率,善于赞美对方,肯定对方观点的合理之处.二是积极唤起对方的情感共鸣,增强说理认同,可借助创设说理情境、对方立场说理、控制情感节奏等方法实现.三是推动情感同化,实现说理转移,即在观点表述中融入恰当的语气,在说理时不断地予以情感催化,凸显有情怀的境界.
语文学习任务的适切性是学习任务群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无论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等外部因素,还是任务间的逻辑关系等内在因素都影响着学习任务的适切度.综合考虑影响学习任务适切性的内外诸多因素,才能真正实现学习任务与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契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朝花夕拾”,看似是鲁迅的闲散之举,如其小引中所说的“寻出闲静”.然而,笔者从越文化视角探究,发现了其“闲静”中深藏的独特性.十篇散文内容上多以绍兴为背景,包含了成长中的温馨回忆与苦难烙印.思想上,由于受越地务实、疾虚妄的先民精神和自由野性的文化土壤的浸润,鲁迅于记叙中时而展现出战斗的姿态,愤而直指“正人君子”的可憎面目;时而表现对文化的求索,反叛封建文化,追寻鲜活进步的思想,重重意蕴中彰显出鲁迅为文之深长,为人之深刻.
学生舍弃现成的写作资源,却选择临场编造虚假的文字,其症结在于思维惰性.功利而浮躁的写作心态,威胁他们本能地逃避艰苦的脑力劳动,用最低的脑力劳动成本追求结果的最大化.作为语文教师,首要的是用心呵护学生天然的思想活力和表达需求.
沈从文小说名篇《三三》如一幅雅致的山水,在流转的行走里掩着淡淡的忧伤.少女三三模糊意识到似乎心有所动,那件朦胧的事体要行将行之际,突如其来的转折发生了:“城里人”死了.三三“心里好象掉了什么东西”,却说不出那东西的名字.这篇以作者创作时热爱的情人、后来的爱人张兆和小名“三三”命名的小说藏着怎样的症候呢?
苏洵《六国论》有多处让读者质疑,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赵国灭亡的真实时间,燕赵用兵之效等等,与史实似乎有所不符.但作为经典的《六国论》却让历代读者推崇备至,在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除却借古讽今之用,也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家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