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实践育人,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其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引导,使其奋斗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体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根据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把握方向、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引导和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往往较为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略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没有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工作,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欠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环境的变迁,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高校教育者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过去只从上级的条条框框和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做法,加强对青年学生个体的研究和了解。在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制定教育目标、方法和手段,通过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开拓创新,对人生、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渴望。教育者如果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大学生的实际,就会束缚他们自主能力的发挥。因此,新时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基本的主体能力和内部动力,通过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发展应体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当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充分发挥、个体价值都得到充分实现时,社会整体的价值才有可能充分实现。因此,在处理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关系时,要把挖掘大学生个体价值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重视实现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即过分迎合学生,忽视教育者的愿望和他所代表的整个社会的要求,这种倾向同样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妨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摒弃传统的“我说你听”和不顾学生实际需要的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平等地位,认真了解、听取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更加贴近学生。
长期以来,高校通过关心和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等途径,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使思想政治教育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这些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总结。另外,我国德育工作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注重教育的整体和共同性而忽视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就是培养的人才出现千人一面,最终导致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施教工作,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全面细致地分析每个大学生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满足大学生各种不同的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从西方国家引入了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有效地引导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高校的党团组织加强了各类活动的规划和设计,配合第一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高校的党团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对大学生需要的引导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节制其不合理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又为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搭建了平台,大学生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参加各种活动,在逐步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了个体的综合竞争力。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合适的限度。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旨在克服和改进传统教育的弊端,使之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但并不是说凡是学生需要的就是正确的、合理的。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将个人需要融入到社会需要之中,实现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只有合理地把握好教育者的主观愿望与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在实现发展目标时自觉做到与社会需要相统一,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根据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把握方向、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引导和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往往较为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略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没有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工作,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欠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环境的变迁,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高校教育者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过去只从上级的条条框框和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做法,加强对青年学生个体的研究和了解。在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制定教育目标、方法和手段,通过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开拓创新,对人生、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渴望。教育者如果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大学生的实际,就会束缚他们自主能力的发挥。因此,新时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基本的主体能力和内部动力,通过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发展应体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当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充分发挥、个体价值都得到充分实现时,社会整体的价值才有可能充分实现。因此,在处理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关系时,要把挖掘大学生个体价值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重视实现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即过分迎合学生,忽视教育者的愿望和他所代表的整个社会的要求,这种倾向同样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妨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摒弃传统的“我说你听”和不顾学生实际需要的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平等地位,认真了解、听取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更加贴近学生。
长期以来,高校通过关心和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等途径,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使思想政治教育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这些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总结。另外,我国德育工作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注重教育的整体和共同性而忽视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就是培养的人才出现千人一面,最终导致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施教工作,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全面细致地分析每个大学生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满足大学生各种不同的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从西方国家引入了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主客观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有效地引导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高校的党团组织加强了各类活动的规划和设计,配合第一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高校的党团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对大学生需要的引导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节制其不合理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又为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发展搭建了平台,大学生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参加各种活动,在逐步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了个体的综合竞争力。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合适的限度。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旨在克服和改进传统教育的弊端,使之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但并不是说凡是学生需要的就是正确的、合理的。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将个人需要融入到社会需要之中,实现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只有合理地把握好教育者的主观愿望与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在实现发展目标时自觉做到与社会需要相统一,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