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15中国西部进口展暨国际投资大会的专项活动之一,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一带一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发展高峰论坛于10月23日在成都举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财政部文资办与四川、云南、贵州、陕西、西藏、甘肃、青海等省区的政府文化部门负责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文化企业界代表聚集一堂,共商新常态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大计。
“一带一路”的文创机遇与挑战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蔡尚伟
“一带一路”战略国内线路涵盖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一带一路”战略可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联结国外,可助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快速发展。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等七省(区)充分利用在地理上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接近的优势,纷纷与尼泊尔、印度、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开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比如,云南与柬埔寨合作的《吴哥的微笑》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演艺节目。国家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政策、资金等将提供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上的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一是相关宣言、计划、政策等为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关于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明确提出“双方愿积极推动两国地方间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支持相关省州和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加强西安市和马雷市全面合作,推动山东省和列巴普州,陕西省和阿哈尔州建立友好关系”。这就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域陕西省,提供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二是沿线升级、新建交通枢纽等设施将做大藏羌彝文化产业的市场。
三是金融体系、各地资金等为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其中包括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亚投行等大型金融体系,文化部及陕西、甘肃、广东等地的相关资金,以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多项文化产业基金。
就中国而言,有上百个文化产业基金,包括中国文化产业基金和各省市的相关文化产业基金,这些基金都可以为“一带一路”上文创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外,“一带一路”在国内的核心区域大部分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因此,该走廊上的一些基金可为“一带一路”文创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川港文化产业基金、贵州民营文化产业创投基金、云南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西藏高山文化发展基金会、西藏文化发展基金会、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等。
同时我们也面临挑战,从文明的角度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文明的冲突区,有很多不确定性。此外,全球经济下行,经济形势并不好,国际文化创业产业市场不确定性增加,面临挑战。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政策的认识偏差也将影响“一带一路”的发展。
“一带一路”上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挑战。一是沿线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动荡将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文化产业欠发达影响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品质。三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文创人才不足将影响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进程。
我对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有几点初步建议。一是调研、审视沿线国家文化产业的需求,切实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文化产业政策。二是整合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各地优势文化产业,促进藏羌彝文化产业分批次、分阶段“走出去”。三是加大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合作的力度,打造藏羌彝特色文化产业。四是扩大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规模,提高文化产业人才质量,保障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品质。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融合发展路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
“一带一路”跟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运作方式完全不一样,它打开了国际新视野。我们要用“一带一路”的整体思维、全局思维、系统思维、合作思维、共赢思维“五通思维”来思考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涵盖七省区11州68万平方米760万人口,表面上看它是一个走廊,是几个省区,实际上它是地域性与开放性的结合,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第一,大转型带来大机遇。国家转型进入新常态,经济在调结构,这个大转型带来了大机遇。
第二,大走廊催生大交流。一定要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看成一个大走廊。七省区绝对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七省区一段一个段长,一个走廊要有廊长,要把走廊无缝连接。七省区要形成整体优势,建立统一平台,这样才能够形成大走廊,才可能有大交流。
第三,大沿线开辟大合作。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我们现在跟国外建的友好城市这个平台来促进大合作、大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城市间在文化、旅游等方面是否能实行同等的市民待遇。这个要通过国家层面来设计政策。
第四,大项目带来大聚集。文化产业的小微企业很多,特别是民族地区要搞好大的项目是很难的,但是我们能不能借“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思考大的项目。这种项目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国内的藏羌彝走廊里设置项目,吸引、聚集国外的资金和资源;第二种是走出去,到其他国家去设置项目、设置园区。
第五,大活动要形成大品牌。四川有很多品牌,包括国家级、世界级的,但是还必须要有国际性的活动。四川藏羌彝走廊规划的时候国际性活动很少,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原来是每个省区自己策划活动,现在要考虑七个省区怎么能够联合来做一些大活动,来形成大品牌,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整体地,而不是分阶段、分区域地向世界,向“一带一路”沿线推广。
第六,大企业创造大效益。没有大企业、大集团也很难有发展。我们能不能成立一些有关藏羌彝方面的公司;能不能打破地域限制,打破所有制限制,把资源整合起来搞一个藏羌彝演艺集团;能不能设立藏羌彝民间工艺研究院、藏羌彝民间工艺贸易公司、藏羌彝民族服饰生产贸易公司。 藏羌彝之所以有可能融入“一带一路”,是由其本身的资源禀赋、区域空间和民族特色所决定的,要突出异质文化的吸引力、突出空间转换新奇性、突出沿线聚集裂变化、突出进出自由求共赢。
最后我有几个建议。第一,能不能通过文化部来设立藏羌彝文化走廊联席会议制度。第二,编制藏羌彝文化走出去的规划。第三,设立“一带一路”与藏羌彝文化发展基金,建立“一带一路”与藏羌彝地区友好城市,实施藏羌彝文化品牌战略,加大整个藏羌彝走廊之间的合作。
“一带一路”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
四川省文化馆馆长赵红川
我从文明互鉴、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三个角度来谈一谈观点和想法。怎样把握文明互鉴,从逻辑上来讲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精神、哲学、意识形态方面的互鉴。第二个是制度层面的。第三个是产品和服务形态上的互鉴,把互鉴缩小到文化服务贸易层面。国家战略也有很多,立足于文化部门和文化行业来讲,国家战略就是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产业怎样支撑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是七个省区怎样支撑国家战略,怎样推动文明互鉴。
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这个国家限制开发区,以四川的三州来看,转型升级方式是逆向发展的,服务业并没有增加,是下降的。怎样在发展三次经济转型升级中破解这些难题?
第一,文化难题。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现代文化发展这个难题怎样破解,特别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怎样合理保护、传承利用,怎样建设发展现代文明,怎样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何利用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文化富民。
第二,环境难题。这个区域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难度非常大。要审慎地选择产业业态,加强跟踪研究、对策研究,避免照搬照抄、大拆大建造成新的问题。要考虑特殊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分布、历史文化走廊及其交通的可进入性。
第三,产业难题。文化资源离散、生产方式传统、产业要素缺乏,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要立足于文化的发展,用世界眼光和国家战略来思考微观的政策和落脚点,比如说文化旅游推广到底推广什么,怎样促进要素流动,这些都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第四,体制难题。国家总体规划,总揽全局,明确目标,指导各地,藏羌彝核心区域都是民族区域自治,很多政策怎么落实到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建设方面,还没有破解。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第五,政策难题。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这个区域来说,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是个难题。一是政府采购门槛问题。破解这个难题要从最高层来解决,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国有企业,也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第二,在稳增长、调结构的背景下,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的调控方向要进行重大的变革。四川省对产业的扶持将从“直接支持”向“间接引导”转变,不倡导项目直接补助方式,而是通过成立产业基金群和财政金融互动,将对小微文化企业获得支持带来新的挑战。
第六,智库支撑与政策制定、绩效评估的难题。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这个区域人才稀少、基础研究缺乏、智力成果不足,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建立研究平台是一个难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上,我们才刚刚起步,亟待建立一些高规格、高层次的智库支撑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科研机构的资源,来推动这个区域理性地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文化强国提供有力的支撑。(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
“一带一路”的文创机遇与挑战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蔡尚伟
“一带一路”战略国内线路涵盖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一带一路”战略可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联结国外,可助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快速发展。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等七省(区)充分利用在地理上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接近的优势,纷纷与尼泊尔、印度、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开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比如,云南与柬埔寨合作的《吴哥的微笑》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演艺节目。国家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政策、资金等将提供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上的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一是相关宣言、计划、政策等为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关于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明确提出“双方愿积极推动两国地方间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支持相关省州和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加强西安市和马雷市全面合作,推动山东省和列巴普州,陕西省和阿哈尔州建立友好关系”。这就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域陕西省,提供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二是沿线升级、新建交通枢纽等设施将做大藏羌彝文化产业的市场。
三是金融体系、各地资金等为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其中包括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亚投行等大型金融体系,文化部及陕西、甘肃、广东等地的相关资金,以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多项文化产业基金。
就中国而言,有上百个文化产业基金,包括中国文化产业基金和各省市的相关文化产业基金,这些基金都可以为“一带一路”上文创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外,“一带一路”在国内的核心区域大部分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因此,该走廊上的一些基金可为“一带一路”文创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川港文化产业基金、贵州民营文化产业创投基金、云南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西藏高山文化发展基金会、西藏文化发展基金会、陕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等。
同时我们也面临挑战,从文明的角度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文明的冲突区,有很多不确定性。此外,全球经济下行,经济形势并不好,国际文化创业产业市场不确定性增加,面临挑战。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政策的认识偏差也将影响“一带一路”的发展。
“一带一路”上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挑战。一是沿线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动荡将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文化产业欠发达影响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品质。三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文创人才不足将影响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进程。
我对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有几点初步建议。一是调研、审视沿线国家文化产业的需求,切实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文化产业政策。二是整合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各地优势文化产业,促进藏羌彝文化产业分批次、分阶段“走出去”。三是加大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合作的力度,打造藏羌彝特色文化产业。四是扩大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规模,提高文化产业人才质量,保障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品质。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融合发展路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
“一带一路”跟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运作方式完全不一样,它打开了国际新视野。我们要用“一带一路”的整体思维、全局思维、系统思维、合作思维、共赢思维“五通思维”来思考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涵盖七省区11州68万平方米760万人口,表面上看它是一个走廊,是几个省区,实际上它是地域性与开放性的结合,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第一,大转型带来大机遇。国家转型进入新常态,经济在调结构,这个大转型带来了大机遇。
第二,大走廊催生大交流。一定要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看成一个大走廊。七省区绝对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七省区一段一个段长,一个走廊要有廊长,要把走廊无缝连接。七省区要形成整体优势,建立统一平台,这样才能够形成大走廊,才可能有大交流。
第三,大沿线开辟大合作。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我们现在跟国外建的友好城市这个平台来促进大合作、大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城市间在文化、旅游等方面是否能实行同等的市民待遇。这个要通过国家层面来设计政策。
第四,大项目带来大聚集。文化产业的小微企业很多,特别是民族地区要搞好大的项目是很难的,但是我们能不能借“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思考大的项目。这种项目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国内的藏羌彝走廊里设置项目,吸引、聚集国外的资金和资源;第二种是走出去,到其他国家去设置项目、设置园区。
第五,大活动要形成大品牌。四川有很多品牌,包括国家级、世界级的,但是还必须要有国际性的活动。四川藏羌彝走廊规划的时候国际性活动很少,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原来是每个省区自己策划活动,现在要考虑七个省区怎么能够联合来做一些大活动,来形成大品牌,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整体地,而不是分阶段、分区域地向世界,向“一带一路”沿线推广。
第六,大企业创造大效益。没有大企业、大集团也很难有发展。我们能不能成立一些有关藏羌彝方面的公司;能不能打破地域限制,打破所有制限制,把资源整合起来搞一个藏羌彝演艺集团;能不能设立藏羌彝民间工艺研究院、藏羌彝民间工艺贸易公司、藏羌彝民族服饰生产贸易公司。 藏羌彝之所以有可能融入“一带一路”,是由其本身的资源禀赋、区域空间和民族特色所决定的,要突出异质文化的吸引力、突出空间转换新奇性、突出沿线聚集裂变化、突出进出自由求共赢。
最后我有几个建议。第一,能不能通过文化部来设立藏羌彝文化走廊联席会议制度。第二,编制藏羌彝文化走出去的规划。第三,设立“一带一路”与藏羌彝文化发展基金,建立“一带一路”与藏羌彝地区友好城市,实施藏羌彝文化品牌战略,加大整个藏羌彝走廊之间的合作。
“一带一路”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
四川省文化馆馆长赵红川
我从文明互鉴、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三个角度来谈一谈观点和想法。怎样把握文明互鉴,从逻辑上来讲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精神、哲学、意识形态方面的互鉴。第二个是制度层面的。第三个是产品和服务形态上的互鉴,把互鉴缩小到文化服务贸易层面。国家战略也有很多,立足于文化部门和文化行业来讲,国家战略就是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产业怎样支撑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是七个省区怎样支撑国家战略,怎样推动文明互鉴。
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这个国家限制开发区,以四川的三州来看,转型升级方式是逆向发展的,服务业并没有增加,是下降的。怎样在发展三次经济转型升级中破解这些难题?
第一,文化难题。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现代文化发展这个难题怎样破解,特别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怎样合理保护、传承利用,怎样建设发展现代文明,怎样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何利用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文化富民。
第二,环境难题。这个区域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难度非常大。要审慎地选择产业业态,加强跟踪研究、对策研究,避免照搬照抄、大拆大建造成新的问题。要考虑特殊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分布、历史文化走廊及其交通的可进入性。
第三,产业难题。文化资源离散、生产方式传统、产业要素缺乏,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要立足于文化的发展,用世界眼光和国家战略来思考微观的政策和落脚点,比如说文化旅游推广到底推广什么,怎样促进要素流动,这些都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第四,体制难题。国家总体规划,总揽全局,明确目标,指导各地,藏羌彝核心区域都是民族区域自治,很多政策怎么落实到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建设方面,还没有破解。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第五,政策难题。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这个区域来说,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是个难题。一是政府采购门槛问题。破解这个难题要从最高层来解决,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国有企业,也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第二,在稳增长、调结构的背景下,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的调控方向要进行重大的变革。四川省对产业的扶持将从“直接支持”向“间接引导”转变,不倡导项目直接补助方式,而是通过成立产业基金群和财政金融互动,将对小微文化企业获得支持带来新的挑战。
第六,智库支撑与政策制定、绩效评估的难题。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这个区域人才稀少、基础研究缺乏、智力成果不足,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建立研究平台是一个难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上,我们才刚刚起步,亟待建立一些高规格、高层次的智库支撑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科研机构的资源,来推动这个区域理性地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文化强国提供有力的支撑。(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