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如何用钱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ng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曾在一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大倒“苦水”:“我们最特别的优势——昂贵的导师制遇到了财务的挑战,但我们宁可停止投资楼房和设备,也不会停止投资导师制!”
   面对汉密尔顿语惊四座的“哭穷”相,人们理所当然地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所有英国大学中,牛津大学的“吸金”能力绝对首屈一指,每年基本上就有一亿两千万英镑的捐款进账,近五年的捐助收益也高达七亿七千万英镑。既然如此,汉密尔顿校长为什么还要“哭穷”呢?对此,他细细算了几笔账,以释众惑。
   一、牛津为学生提供了全英所有大学中最高的助学金。汉密尔顿2009年10月上任伊始,就提出了“零需求”的助学金制度。具体内容为,只要达到牛津入学标准的每一个学生,都要绝对保证他们能付得起学费。学校每年为每个本科生提供一万零五百五十英镑的助学金,用汉密尔顿的话说,就是“必须让任何有学术能力、潜质的学生都能上得起牛津大学。”
   二、学费一直不上涨。牛津大学本科生每年学费的上线一直是三千二百二十五英镑,多少年从未变过。该标准也是英国所有大学中最低的。同时,不管来自富裕家庭,还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牛津都一视同仁,也绝不会让富裕家庭的学生额外多交一分钱赞助。始终坚持:“从不屈从于经济利益的诱惑,既不大幅提升学费额度,也不大幅扩招国际付费生”的原则。
   三、开支大头倾斜于“导师制”。汉密尔顿自豪地说:“我们培养一名本科生每年的投入达到了一万六千英镑,这在全英所有高校名列第一,而‘导师制’则是其中的大头,这也是牛津延续七百多年本科教育的‘制胜法宝’。而每位导师每周一对一地辅导一至四名学生。当然,导师每堂课的报酬四十英镑,也是全英高校最高。如果加上教学管理的成本,在导师制的开支上还会更高。”
   四、无论什么情况下,牛津精神绝不改变。虽然每年政府拨付牛津约五千两百万英镑,但仍与教学需求相差甚远。如果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每招一名本科生,学校就要亏八千七百七十五英镑。尽管如此,牛津也从不將缺口从学生身上找补回来。汉密尔顿举了个例子:在1996年,曾有一位沙特富翁提出向牛津捐款三百四十万美元,建一所世界级的工商管理学院,条件是学院要建在指定的草坪上,牛津校监们毫不犹豫地予以否决。理由是:几百年来那里一直是草坪,没有必要为了金钱而改变,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牛津更应该远离铜臭味。
   汉密尔顿说:“无论到了什么年代,我们都会坚定不移地秉承牛津精神: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以及学生做人的品德。”
   【原载《演讲与口才》】
   插图 / 某重点中学乱收费  / 赵玉宝
其他文献
四十多年前,我在北大荒一个生产队的小学校里当老师。两间草房,除了校长,就我一个老师。我要教从四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算术包括美术和体育所有的课程。   有一次,六年级算术课讲勾股定理,我带着学生到场院,阳光斜照下的粮囤,在地上有一个很长的影子,等到影子和粮囤大约成四十五度夹角的时候,我让学生量量影子的长短,告诉他们影子的长度就是粮囤的高度。这种实物教学,让学生感到十分新奇。   那天放学后,教室里
期刊
周末,和朋友们上广式茶楼。遇上峰期,里面熙熙攘攘。负责带位的年轻男子问我多少人,我说七位。他问,全齐了吗?他此举是为了预防“霸位”。我说已到五位,两位在路上。他说好,领我们去一张圆桌就座。十分钟过去,“在路上”的朋友夫妇说已在附近,正找停车位。   同一位带位员在旁边的桌子上摆位,看椅子不够,从我们的桌子旁拉走两张。我见状,说:“喂,这些椅子我们需要!”“没问题,你的客人来时,我补上就是。”然后
期刊
女儿班上的一名很要好的同学星期一没有到校上课,女儿连忙电话询问。當得悉对方因感冒发烧需要在家治疗休息几天时,女儿不是道以问候与慰安,而是无限感慨地说:“你真幸福!”其神情,端的是不胜向往之至。只要不必到校上课,哪怕遭点儿小病小灾也被视为是一种幸福,不难看出,读书上学在孩子心目中已成了一种被逼无奈、极端痛苦的事情。  上学读书,在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上一代以至上上代人的眼中,曾是多么令人神往、叫人眼馋
期刊
兩次去德国,觉得德国的孩子比其他国家的孩子懂事早。   团里的翻译普雷斯有两个孩子,女孩叫布力吉特,九岁;男孩叫丹尼尔,七岁。我们到普雷斯家中做客时,两个孩子正在家中浇花、洗碗。跟我们打过招呼之后,俩孩子没有像中国孩子那样围住客人问长问短,而是依旧埋头于手头的家务。普雷斯解释说:孩子们想今天下午把这周规定的家务活全部做完,明天好跟老师和同学去郊游。   大伙都觉得孩子很棒便夸奖了几句,普雷斯谦
期刊
我认识乐欣的时候,她已经癌症晚期。   她对我说:“我是个不幸的人,即将离开人世。可我又是一个幸运的人,能预知死期。我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和我的孩子说再见。”   她是一对双胞胎的母親。可惜孩子们并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她们才三岁。   于是,乐欣告诉她们,妈妈在和细菌打仗,如果打得赢,就继续做她们的妈妈,如果打不赢,就要到天上去做仙女。   两个女儿边吃手边问,是不是像救匹诺曹的仙女?  
期刊
时间的哲学定义我不知道。现在大人和小孩都会说“时间就是金钱”。以往住在乡下的工人们,起早贪黑骑着洋车急急忙忙地去赶时间上班,学生也是时间很紧张,步行要走三四里的路程,才到学校。农民的时间更紧迫,种地是要赶二十四个节气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忙着收、忙着种,错过了时令,粮食就会减产甚至绝收。当官的人时间也很紧张,今天县里开会,明天公社开会,大会小会都是为人民服务,当官的是车头,车头不转,一年时间白干。六
期刊
卡多佐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官之一。自二十一岁获得律师资格后,卡多佐就一直从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育,继而又担任法官。在多年的与法律有关的工作中,卡多佐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   有一次,一名助理法官找到卡多佐,说要向他道歉。卡多佐一头雾水,为什么要道歉呢?助理法官解释说:“昨天,我审判了一桩案件,一名叫威廉的男子控告邻居侵占了他的土地。他说一直以来,他和他的孩子们会在那里玩耍,还常常邀请朋友们来聚
期刊
《老舍自述》中有一篇作品,叫《最难写的文章》。其中说:“或问:什么文章最难写?答:自己不愿意写的文章最难写。”   老舍举例,他有个邻居二大爷,年过七十,无疾而终。没立过功,没立过言,一辈子吃饭穿衣,喝两杯酒,与常人无异。少年时是个普通的少年,到老年还是个平常的老人。    这个二大爷的儿子,在某机关里任职,他觉得自己的父亲去世,应该有个风光的悼词,于是就来找老舍帮忙。   這可把老舍难
期刊
几天前,闺蜜老顾在朋友圈晒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前几天同学聚会在饭店拍的,一张是大学毕业照,还写了句“二十年后再相聚”。   和老顾说起来,她特别感慨:“毕业二十年,我忽然发现,自己和同学们除了同龄,几乎就没有相同的地方了,差距太大了!和有些同学比起来,感觉他们在天上飞,自己在地上爬。”   其实老顾并没有自己说得那么差,朝九晚五的公务员,在小城里也算岁月静好。   为了反驳我安慰她的话,老顾一
期刊
掏心掏肺的付出,不等转身就被辜负。不变的,是依旧执着的付出,即便转身落泪,还是笑着付出。这个一直被伤害的固执的人就是那个被称作“母亲”的人。   三十七八年前,大门口一溜排坐着三个小不点,就那么眼巴巴地等着巷子东头出现一个身影:拎着笼或者背个包,远远地就冲着我们挥手。除了外婆还会有谁?我们等的是笼里包里的好吃的。   记忆里,只要进了我家的门,外婆从不歇息。给我们裁剪缝制衣服,一张一张地贴袼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