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高产栽培的主推技术“一增四改”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d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一增”和“四改”两大方面详细介绍了夏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一增四改”
  “一增四改”是黄淮地区玉米高产栽培的主推技术,即增加种植密度;改稀植型品种为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施肥为按叶龄指数配方施肥、改人工播种为机械播种。
  1 “一增”
  “一增”是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第一,玉米的单产可以这样表述——产量等于单位穗数乘以单穗重。在单穗重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穗数越多,产量越高。第二,从光能利用角度来讲,玉米是碳四作物,光合效率非常高。产量等于叶面积系数乘以光合系数和光合时间,因此,株数越多,叶面系数就越大,光合产物越多,产量就越高。第三,增加密度是最容易通过人为栽培措施来控制和影响的。只要把握播种和定苗环节就能够达到所要求的密度。第四,从生产实践来看,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也是玉米科研和生产最先进的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时,美国玉米的密度只有不到2000株,产量不到100kg;到60、70年代,密度增加到3000株,目前密度将近5000株,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同步增加到600kg。可以说,提高玉米的耐密性、增加密度和增施肥料,是美国玉米高产的主要措施。在我国,东北区玉米种植一般是3000~3500株,西南区还有大部分不到3000株,密度普遍偏低,黄淮海地区也还有相当的套种地区,每667m2密度不到4000株,所以,农业部提出在目前密度基础上普遍增加500~1000株,再配合施肥等其他措施,预计能够快速直接增加产量50kg左右。
  2 “四改”
  “四改”,即改稀植型品种为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麦后直播,改粗放施肥为按叶龄指数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播种。
  2.1 什么是耐密型品种
  耐密型品种不完全等同于紧凑型品种,有些紧凑型品种不耐密植,可以说耐密植品种是紧凑型玉米的进一步发展。耐密型品种除了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外,还应具备小雄穗、坚茎秆、开叶距、低穗位和发达的根系等耐密植的形态特征,不但可以耐高密度(一般可以耐5000株/667m2 以上的密度),而且密植不倒,全有穗、无空秆、果穗大小均匀一致、灌浆饱满、无秃尖,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耐阴雨寡照,有较大的密度适应范围和较好的施肥响应能力。另外,耐密品种对肥料的利用比较好,密植之后,施肥量增加,产量就能够增加。现在种植面积最大的郑单958就是一个不错的耐密型品种,其他效果较好的耐密型品种还有郑单136、浚单20、中科11、浚单22、伟科702、中单868等。
  改稀植型品种为耐密型品种的原因:玉米要高产,密度是关键,要想达到600kg/667m2 的产量水平,密度就要保证在4000 株/667m2 左右。试验表明,稀植型的玉米种适宜密度3500 株/667m2 左右,再增加密度,个体之间就会相互遮光挡风,降低结实率,甚至导致空秆,而这些正好可以通过耐密品种和增施肥料来解决。从玉米的生产实践上看,这项技术的可操作性强,而且前几年的大穗型玉米种农大108非常流行,非常符合老百姓稀植大穗的种植习惯。
  2.2 改套种为直播的好处
  玉米套种限制了密度的增加,降低了群体的整齐度,特别是小麦、玉米共生期间,由于小麦遮光、争水、争肥、病虫害严重且田间操作困难,影响了玉米苗期生长。改套种为直播,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密度、667㎡穗数和产量。一般来说,直播是在小麦收割后不经过整地即在麦茬田直接免耕播种玉米,通常称为玉米铁茬直种,该技术有以下特点:免耕地块,蓄水保墒能力强。由于地面前茬作物留有残茬秸秆覆盖,土壤的水、肥、气、热可自行调节控制,旱时土壤不裂缝,雨后不存水,肥料不流失,苗势生长好,可提高产量。免耕直播还省去了耕地作业,节省了耕作时间,播种期比常规全面翻播提前了1~2d。若遇阴雨天,免耕更会体现出争取农时的增产效应。同时,玉米免耕播种,表层根量多,主根发达,加之原有土体结构未被破坏,作物根系与土壤固结能力强,增加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残留麦茬还田还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夏玉米直播便于施肥和用药,容易掌握播种深度,可提高播种质量,使玉米苗出得齐、匀、壮,还可简化栽培程序,省工、省力、省时而且不损害小麦。
  2.3 改粗放施肥为按叶龄指数配方施肥的原因
  一是施肥太晚影响提苗;二是一次性施肥量过大容易造成流失浪费;三是肥料元素单一,不能满足玉米高产需求。按叶龄指数配方施肥就是按照以地定产、以产定肥、缺啥补啥的原则,进行 N、P、K、微肥合理搭配,科学施肥。配方施肥可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化肥利用率,对于提高玉米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方法是:在秸秆还田的前提下,主要以施 N 肥为主,配合使用 P、K 肥和优质有机肥,根据产量确定施肥量,一般高产田按每生产100kg籽粒施用氮3kg、磷(P205)1kg、钾(K20)2kg计算。一般每667㎡施纯氮15~18kg、五氧化二磷 5~7kg、氧化钾 7~8kg。在施肥原则上做到前轻、中重、后补3次施肥,即使做不到3次施肥,也要尽量做到前轻、中重2次施肥。第一次将全部钾肥、磷肥和1/3氮肥做底肥或在苗期(播种后25d左右)施入,叫攻秆肥;第二次在大喇叭口期(播种后45d左右)施入2/3氮肥,叫攻穗肥;第三次在抽雄吐丝期,叫攻粒肥,群众把 3 次追肥时间形象地比喻为“头遍追肥一尺高,二遍追肥正齐腰,三遍追肥出毛毛”,土壤保肥能力较差的地块要尽量做到 3次施肥。
  2.4 机械播种的好处
  机械播种有疏松土壤、深浅一致、能施种肥、播距均匀、播量准确、省工省时等优点,与人工播种相比,播种质量高、出苗匀、发苗快、容易管理,相信这项措施很容易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
  3 结语
  “一增四改”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只有综合利用、协调并进才能达到玉米增产的目的。玉米要提高产量,就要增密度,要想增密度就要选耐密品种,选了耐密品种就需要改用机械播种。同时,玉米种植密度增加了,导致大群体中个体之间对光照和水肥的竞争加剧,因此还要做到科学施肥。
  作者简介:
  于继真,男,1968年12月出生,农艺师,大专学历,长从使农业工作,發表实用论文十多篇并荣获科技成果奖四项,2013年被卫辉市人民政府评为科技拔尖人才。
其他文献
1981年5月,有一本叫《小说界》的杂志依托着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在绍兴路创刊了。三十五年,是从呱呱坠地到成熟挺立的过程。回顾,总像是冬雨中遥望远处的万家灯火,有熟悉的温暖和莫名的感慨。  感谢所有给《小说界》赐稿的作家朋友们!是你们的锦绣文字撑起了我们的杂志,让杂志有了呼吸、心跳和血液流动的声音,有了自己的音容笑貌和气质性格,记录下了人间的喜怒哀乐,人性的温暖炎凉,还有,文学之美。  感谢所有的
一、戴墨镜的侠客  胡十一郎是我的远房舅舅,大家本着节约的原则称呼他十一、一哥、一舅,只有舅老爷暴躁的时候会叫他胡十一郎。  他稍微年轻点的时候,喜欢戴着墨镜,开着摩托车,在人群中呼啸而过。  我当然没有见过他戴着墨镜开摩托车的样子,因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不年轻了。  但我家有一张他戴着墨镜站在摩托车旁的照片。照片是黑白的,他笔挺地站在照片里,像椽笔写的垂露竖。  帅得人模狗样的。  但是,我
一、田间管理  1. 出苗期管理  中原二季作区马铃薯从播种到出苗共需要20~30天,此期内马铃薯种块在地下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首先生根,之后根部需要充足的水分和氮肥以满足马铃薯出苗的需要,促使其早出苗、出齐苗。具体措施是:当90%以上种块生根,30%种薯出苗时,足水灌溉,同时每亩冲施15千克尿素;出苗达到90%以上时,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促进根部生长。播种深度不够的地块,可在中耕时进行高培
稻米油以其均衡的营养比例,拥有“稻谷黄金”美誉,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健康食用油。在稻米生产大国日本,米糠的利用率近100%。稻米油成为日本中小学生营养午餐的指定用油。我国目前米糠利用率不到20%,大部分米糠作为饲料使用,甚至作为废料抛弃。数据显示,2015 - 2016年度,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仅为32.3%。  如果将全国年产2亿吨水稻的副产品米糠全部用于榨油,相当于约1300万吨大豆出油,等于为国
在我们未经历世事的时候,陌生代表着神秘和好奇,我们向往一切陌生的东西,仿佛它能带给你一个新的世界。而當我们老了,陌生的东西少了,似乎没什么是有趣的了。那一年我是所有人的陌生人,而现在,我希望你们还能找到当年的那个我。
农业农村部8项措施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放管服”  为落实2018年修订发布的一系列农机安全监理“放管服”措施,日前,农业农村部提出要求,各地要从8个方面发力,深入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放管服”改革。  一要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新修订规章规范的贯彻落实工作,抓紧清理完善地方现行的法规规定、实施办法及工作制度等,推进管理制度成龙配套、有效对接。二要下放管理责权。确保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牌证业务办理职责下放到县级
倡导全产业链质量控制 助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7月29~3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在京举办“2019年小麦质量营养与安全品质评价技术培训班”。培训班旨在树立小麦全产业链控制理念,促进提升小麦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与营养水平。  2019年,农业农村部门将推进标准化生产,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技术培训班为小麦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共性技术研发、集成、示范与推广、科普宣传、
甘薯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泛,在我國南北各地广为栽培,深受栽培者和消费者喜爱。甘薯不同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有所不同,为实现高产和高效,应重视肥料的科学施用。  一、需肥特点  甘薯对氮、磷、钾的需求,前期相对较少,中期最多,后期最少,整个生长发育期对钾的需求最多、氮其次、磷最少。根据江西省奉新县多年送检土壤检测结果分析,每生产1 000千克甘薯,植株会从土壤中吸收氮4.75千克、磷(P205)
马铃薯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取得新进展  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举行的2019年中国·乌兰察布马铃薯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大会上传来消息,我国“马铃薯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关键技术不断完善,瓶颈逐个突破,目前集成了华北节水高效、西北全产业链和中原高效设施栽培等6套绿色发展技术模式,在主产区建立综合示范基地9个,核心面积5300余亩。其中,在乌兰察布示范的华北马铃薯节水高效绿色发展技
【摘 要】2013年2月份以来,继贵阳市境内确诊两例病人患禽流感事件后,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了人患禽流感事件,使得肉鸡产业发展受到10年以来最严重的影响。因此,笔者根据现状对肉鸡产业最大养殖基地县——清镇市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肉鸡;肉鸡产业;现状;建议  1 清镇市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清镇市的三家龙头企业温氏、大发、特驱公司带动当地农户发展肉鸡养殖,的饲养主要品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