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初级中学化学教材是国家教育部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在初中阶段开设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让学生在毕业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但笔者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现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一、对反应条件的误导
例1:第18页习题第3题的第(4)小题:
水氢气+氧气
例2:第54页:氢气+氧气→水
例3:第56页:氢气+氧化铜→铜+水
例4:第124页:Fe2O3+3CO=2Fe+3CO2
理由:例1的反應条件应为“通电”,“电解”是整个反应过程。正确的表示见教材第48页:水氢气+氧气。例2、例3、例4均未注明反应条件,其反应条件分别为“点燃”、“加热”、“高温”。在常温下不发生反应的必须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绝不能让学生对反应条件产生错误的认识。
二、对词语的误用
例5:第58页习题第2题中第(3)小题原题干为:下列物质中,由氢分子组成的物质是:
A、硫酸 B、水 C、氢气D、盐酸
题干错误。理由:应将题干中“组成”改为“构成”或把“氢分子”改为“氢元素”,因为“组成”与“构成”的用法在教材中有严格界限:“组成”用于对宏观概念进行的描述;“构成”用于对微观概念进行的描述。可将题干改为“下列物质中含有氢分子的是:”。
三、表意模糊
例6:教材第27页第一段末句“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表意模糊。理由:水分子的数目没有确定,应在“水分子”前加上数量词“每个”或“一个”便表意更准确,避免造成误解。而教材第49页第二段“科学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就没有忽略数量词“每个”,表意非常明白。
综上所述,在编写教材书的过程中,必须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以维护教科书的权威性,避免知识的讹传。
一、对反应条件的误导
例1:第18页习题第3题的第(4)小题:
水氢气+氧气
例2:第54页:氢气+氧气→水
例3:第56页:氢气+氧化铜→铜+水
例4:第124页:Fe2O3+3CO=2Fe+3CO2
理由:例1的反應条件应为“通电”,“电解”是整个反应过程。正确的表示见教材第48页:水氢气+氧气。例2、例3、例4均未注明反应条件,其反应条件分别为“点燃”、“加热”、“高温”。在常温下不发生反应的必须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绝不能让学生对反应条件产生错误的认识。
二、对词语的误用
例5:第58页习题第2题中第(3)小题原题干为:下列物质中,由氢分子组成的物质是:
A、硫酸 B、水 C、氢气D、盐酸
题干错误。理由:应将题干中“组成”改为“构成”或把“氢分子”改为“氢元素”,因为“组成”与“构成”的用法在教材中有严格界限:“组成”用于对宏观概念进行的描述;“构成”用于对微观概念进行的描述。可将题干改为“下列物质中含有氢分子的是:”。
三、表意模糊
例6:教材第27页第一段末句“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表意模糊。理由:水分子的数目没有确定,应在“水分子”前加上数量词“每个”或“一个”便表意更准确,避免造成误解。而教材第49页第二段“科学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就没有忽略数量词“每个”,表意非常明白。
综上所述,在编写教材书的过程中,必须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以维护教科书的权威性,避免知识的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