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型海藻对海水中的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是重金属污染的理想指示生物.2017年6月,在枸杞岛海藻场采集到19种大型海藻优势种,使用ICP-MS检测7种重金属(Cu、Zn、Cr、Cd、Pb、As和Hg)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海藻的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含量顺序为:Zn>As>Cr>Cu>Hg>Pb>Cd.重金属在不同海藻门类中的含量也存在差异,Cu、Cd和As在褐藻中含量较高,红藻中Zn、Cr含量较高,而绿藻中Hg和Pb含量较高.与国内其他海域相比,除Cu、Hg偏高外,枸杞岛海域海藻中其他重金属含量
【机 构】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上海201306;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上海20013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海藻对海水中的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是重金属污染的理想指示生物.2017年6月,在枸杞岛海藻场采集到19种大型海藻优势种,使用ICP-MS检测7种重金属(Cu、Zn、Cr、Cd、Pb、As和Hg)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海藻的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含量顺序为:Zn>As>Cr>Cu>Hg>Pb>Cd.重金属在不同海藻门类中的含量也存在差异,Cu、Cd和As在褐藻中含量较高,红藻中Zn、Cr含量较高,而绿藻中Hg和Pb含量较高.与国内其他海域相比,除Cu、Hg偏高外,枸杞岛海域海藻中其他重金属含量处于中低水平.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19种大型海藻分为6类,同一种重金属的富集水平可分为3类.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Cd和As、Pb和Hg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Cu和Pb、Zn和Pb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可以得出,多管藻类对重金属的综合富集能力最强.
其他文献
2019年3月和7月分别采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和底层的海水样品,测定了其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和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吸收光谱.本文根据DOC浓度和CDOM吸收系数a254、比紫外吸光度SUVA254光谱斜率S275-295等参数对该区域溶解有机物(DOM)的分布情况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DOC浓度和a254指征的CDOM丰度总体表现出近岸高、外海低的特点;指征CDOM芳香性的SUVA254和指征CDOM平均分子量的S275-295分别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和升高,表明CDO
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效果评价是开展海岸带保护修复的重要课题.通过建立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山东省2009年至2018年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山东省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综合效益呈波动上升趋势.2016年至2018年,政策干预的效果凸显,取得了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系统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发现,经济社会效益较生态环境效益提升趋势更为明显.同时,本研究发现在扩展生态修复资金的来源渠道、修复效果考核评估方面的政策
本文根据2020年辽东湾斑海豹繁殖地海冰和海水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质状况,探讨了其污染物来源,并将两种介质的污染物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海冰融化水中石油类浓度明显高于同站位表层海水,重金属浓度则略高于同站位海水,Pb和Zn是影响海冰重金属污染指数的主要负面因子;石油类和重金属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重金属各因子之间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来源及迁移规律,污染物可能主要来源于北部河口区和近岸港口区;海冰融化水中污染物浓度在北部河口和中部海域出现多个不规则的高值区,且与同站位海水无明显
本文针对当前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珊瑚中239+240Pu的研究现状,首次对已研究的10个珊瑚中239+240Pu比活度和240Pu/239Pu原子比值的时间序列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并探讨了其来源和对环境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珊瑚中的239+240pu主要来源于大气核试验的全球性沉降和太平洋核试验的近地局部沉降.岸礁和环礁珊瑚生长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其骨骼中239+240pu比活度也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1952-1958年,太平洋大规模的核试验使得近地局部沉降的Pu核素成为海洋中珊瑚可富集Pu核素的主
本文采用γ能谱法对陆丰核电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分析测定.研究表明,陆丰核电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铀系核素衰变不平衡:210pb相对于226Ra过剩;226Ra相对于238U缺损.钍系核素228Th和228Ra则接近衰变平衡.与我国部分海域沉积物放射性含量相比,陆丰核电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核素238U、228Th的放射性比活度值位于中等水平,其余核素(40K、226Ra、210pb、228Ra、137Cs)的比活度值均接近于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物核素比活度值.总体而言,研究海域表层沉积
采用三角型网格系统结合有限体积法,建立河北省曹妃甸海域的潮流数值模型,潮位、潮流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良好,在近岸水动力场模拟结果基础上,耦合基于油粒子模式的海上溢油漂移扩散数值模型,对曹妃甸南部甸头航道交汇区域的船舶相撞溢油事故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中拟合了该区域风场与潮流涨落的不利效应的叠加,对该海域船舶相撞溢油事故各响应时间节点处油膜运动可能产生的最大漂移距离、扫海面积及运动趋势等进行了分析.
多环芳烃作为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毒物质,一直是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有关多环芳烃衍生物的报道,尤其是有关大气中烷基和硝基多环芳烃的研究报道仍非常缺乏.本研究选取莱州湾刁龙嘴为采集区域,对大气颗粒相样品中16种母体多环芳烃(PAHs)、12种烷基多环芳烃(A-PAHs)和25种硝基多环芳烃(N-PAHs)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6种母体多环芳烃(Σ16PAHs)的浓度范围为517.2~64124.8 pg/m3;12种烷基化多环芳烃(Σ12A-PAHs)的浓度范围为273.6~5897.3 pg/m3;2
本文基于河北省沿岸4个海洋站的观测数据,综合统计分析该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发现其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表层水温存在年际变化和上升趋势,与气温显著相关,反映出其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响应.表层盐度主要受黄河径流量的影响,秦皇岛站的表层盐度与黄河径流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表层盐度对黄河径流量的响应存在一年的滞后.
本文对渤海中部海域B62孔51个沉积物样品黏土粒级沉积物中重金属地球化学指标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渤海中部海域近160年以来人类活动与重金属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结果 表明,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造成的沉积物物源变化和人类活动是研究区重金属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了Cu、Pb和Cd等指示人类活动的有效指标,进而阐述了近160年以来渤海中部海域人类活动与重金属的相互关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自1855年以来一直处于低微生态风险水平,但由
无居民海岛是重要的海洋空间资源.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无居民海岛不合理开发的现象逐渐增多,导致海岛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退化.本文以渤海为例,通过无居民海岛开发强度和生态状况的组合关系,对渤海地区21个县(区、市)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渤海地区有6个县(区、市)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超载地区在辽宁省、河北省和山东省均有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区域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与海岛开发强度呈显著相关,说明开发建设活动不可避免地对海岛资源环境造成了负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