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肌上皮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shuiy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支气管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手术切除的肺及其肿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HE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9岁。左肺下叶灰白色肿瘤,大小为4.7cm×3cm×2.5cm,突入支气管腔内,境界清楚。镜下瘤组织由卵圆形细胞、透明细胞及梭形细胞构成,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P63阳性,Actin局灶阳性,而S100,NSE,CgA,Syn均阴性。结论:支气管良性肌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肿瘤,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治愈本病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支气管 肌上皮瘤 良性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62
  
  材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咳嗽、咯血5天入院。胸部X线检查发现左肺门区团块影,CT检查提示①左肺中心型肺癌,②左肺舌叶炎性假瘤待排。在我院行左下肺切除术。术中见左下肺近肺门处肿块5cm×4cm×4cm,肿块包块侵犯支气管。
  方法:肿瘤组织经4%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5μm切片,HE染色,常规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采用SP法,所用抗体CK、P63、Actin、S100、NSE、CgA、Syn,SP试剂盒及DAB显色剂。所用抗体均为工作液。
  
  结 果
  
  巨检:手术切除左肺下叶体积16cm×8cm×4cm,在支气管旁见一圆形肿块,境界清楚,大小为4.7cm×3cm×2.5cm,剪开支气管腔可见肿块突入支气管腔内,切面实性,灰白色,质地嫩。
  镜检:瘤组织沿支气管壁长入支气管腔内,呈实性片巢状分布,瘤细胞圆形、多边形,胞质丰富红染,部分细胞胞质透明,细胞边界清晰,细胞核圆形居中,部分细胞核可见细小核仁,核分裂罕见,实性细胞巢边缘可见少量梭形细胞和细胞间微囊腔隙,部分实性细胞巢表面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下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局部区域血管丰富。未见坏死。
  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CK,P63阳性,Actin局灶阳性,而S100、NSE、CgA、Syn均阴性。
  病理诊断:支气管良性肌上皮瘤,非肿瘤性肺呈肺水肿改变,支气管旁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讨 论
  
  组织发生:关于肌上皮瘤的组织发生目前尚无一致看法,1996年江氏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Actin阳性细胞分化,提示肺上皮、肌上皮肿瘤的组织发生可能是多源性的。
  临床特点:肌上皮瘤最常发生于腮腺(40%)、颌下腺,其次为小涎腺,如腭、颊、牙龈、口底部、鼻咽等,而发生于支气管、肺者及其罕见,肌上皮瘤发病高峰年龄20~30岁,无性别分布差异,临床特点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而肺支气管肌上皮瘤由Stricker(1987)首次报道后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仅见10余例报道,其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气喘、咯血多见,发病年龄17~66岁,平均55岁,X线及CT检查常误诊为肺癌,确诊须病理组织学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肺支气管肌上皮瘤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本例属于中央型。本瘤生物学行为良性,报道病例中3例随访0.5~3年无复发,本例随访4年无复发。
  组织形态学:肿瘤组织结构复杂多变,组织结构与发生于涎腺的肌上皮瘤非常相似。本例以上皮样细胞和透明细胞为主。
  免疫组化:肿瘤组织具有双重标记特点,通常细胞角蛋白和Vimentin、CK7、CK14、Actin、P63均阳性表达,有报道S100、GFAP、CD31、CD34、desmin、cgA可阳性表达,免疫组化多项标记物联合检测,对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决定作用。
  电镜检查:瘤细胞内含有肌微丝和张力微丝,这是上皮-肌上皮瘤在电镜下的主要特征。以往免疫组化研究提示:肌上皮细胞中的肌微丝拥有与Actin反应的抗体,而中间丝拥有多克隆抗体,能与Keration、Vimentin、Actin反应,在肌上皮瘤细胞胞质中既有张力微丝,又有肌微丝,可较好解释免疫组化CK、P63、Vimentin均呈阳性表达的现象。
  鉴别诊断:大多数肌上皮瘤为良性,在诊断中需要和恶性肌上皮瘤鉴别,后者肿瘤直径较大3.8~6.5cm,良性者一般直径<3.3cm,镜下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易见,存在坏死,对周围组织有浸润。与多形性腺瘤的鉴别,本瘤导管相对缺乏,无黏液软骨样和软骨样区,多点取材可与之鉴别。含透明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肌上皮瘤须与含透明细胞的其他肿瘤如黏液表皮样癌、透明细胞癌、腺泡细胞癌鉴别,所有这些肿瘤都无特征性的肌上皮细胞的免疫学表型,结合形态学特点可与之鉴别。
  
  参考文献
  1 王鸿雁,张学斌.肌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瘤.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8,19(1):133-135.
  2 江新昌,谭郁彬,等.肺上皮-肌上皮瘤1例及其组织发生学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1996,25:41-42.
  3 楊国仪,俞培娟,王学广.支气管上皮-肌上皮瘤-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7(3):191-193.
  4 刘翠云,王木森等.肺良性肌上皮瘤临床病理观察.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5):343-345.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91    无花果为桑棵植物,无花果的果实、树叶也可入药。其性味甘、酸、平,入肺、胃、大肠经,有健胃清肠、消肿解毒的作用。果实化学成分含葡萄糖、果糖、蔗糖、柠檬酸和少量延胡索酸、琥珀酸、丙二酸、吡咯烷羧酸、草酸、蘋果酸、奎宁酸、莽草酸以及植物生长激素。干果、未成熟果实和植物的乳汁都含抗瘤成分,乳汁尚含淀粉糖化酶、酯酶、蛋
期刊
摘 要 目的:通过对八钢区域职工异常心电图全面分析,掌握流行规律,发病趋势,为控制心血管疾病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2007年期间八钢22 846个职工体检资料。结果:本次调查中,正常心电图占86.43%,异常心电图占13.57%。正常心电图、低电压心电图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早搏、束支阻滞、左心室肥厚、陈旧性心肌梗死、早期复极综合征及其他异常心电图的比例男性
期刊
摘 要 目的:结合临床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诊断及价值,探讨DAI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旨在提高对DAI的认识。方法:对86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早期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脑肿胀36例;脑白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节和胼胝体斑点状、小片状出血灶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合并脑挫裂伤25例、硬膜外/硬膜下血肿6例。结论:CT检查对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及治疗DA
期刊
摘 要 目的:针刺加TDP 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方法:80例患者取仰卧位,取穴关元、三阴交。进针得气后,在关元穴上照射TDP,温度以患者适宜为度,30分钟后取针。把TDP移开,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80例患者中,治愈47例(59%),有效27例(34%),无效6例(8%),总有效率达92%。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 关元 三阴交 平补平泻 TDP  doi:10.3969/j.is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72    资料与方法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2006~2007年住院患者,男50例,女14 例;年龄42~75(68±9.5)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14例,初发劳力性心绞痛8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2例,自发性心绞痛6例,混合型心绞痛24例。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年龄、性别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脑转移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57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多发性脑转移瘤39例、单发18例。发病年龄集中在40~60岁,原发病灶最多来源于肺癌。结论:CT为临床诊治脑转移瘤提供重要的信息,颅内占位性病变,并有明显原发病灶者有助于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特别是肺部CT检查非常必要。  关键词 脑转移瘤 CT  doi:1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57    典型病例    患者,女, 70岁。2年前发现左腹小儿拳头大小肿物伴间歇性腹痛,在当地就诊,未做任何影像学检查。于入院前3天突然出现左腹阵发性疼痛,疼痛向右肩部放射,当天疼痛自行缓解,入院前1天下腹部又出现持续性疼痛并阵发行加剧。体查:下腹部膨隆,压痛。左中下腹部可触及12cm×15cm大小的肿块,质软,活动度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94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岁,初诊时间2007年8月26日。主诉:突然出现左眼眼眶痛,复視,余无特殊不适,视力右眼1.0,左眼0.8。双眼左转时复视,左眼外转受限。瞳孔无改变。CT扫描:头颅未见颅内血管病变及肿瘤。  双眼无球后占位。眼肌无异常。空腹血糖9.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3mmol/L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60    典型病例    患者,12岁,柯尔克孜族,因发现外阴肿物5天,于2007年10月21日入院。患者还未来月经,于2007年10月16日无明显诱因阴道口有肿物掉出,无下腹及外阴疼痛不适,肿物有接触性出血,阴道分泌物多,有臭味,大小便正常,无尿频、尿急、尿痛不适。查体:四肢正常,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
期刊
关键词 乙肝病毒标志物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验结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48    资料与方法    标准品:以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HBV标志物(HBVm)阳性质檢品作为此比对的标准品,其含量分别为HBsAg 1nu,抗-HBs 30MIU,HBeAg 4NCU,抗-HBe 2NCU,抗-HBc 2NCUF发放3次,分别在规定时间内检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