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中供奉古代十大名医为神仙药王,孙思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旧唐书·列传·方技》载: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有资料说他自幼体弱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十八岁始自修医道,步入歧黄之门,行医乡里,很快即有成就,因而名闻乡里。他天赋聪慧,博通百家之学,洞晓天文推步,精究医药,广行仁慈,以医道济世。
周宣帝(579年)时,以王室多故,乃隐居陕西太白山中,行炼气养神之术,而求度世神仙之道。周静帝即位(579年)时,杨坚辅政,“征为国子博士,士后称疾不起。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659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但因京都长安多医书典籍,为方便研究阅读,他于咸亨四年(673年)接受了承务郎直长尚药局的职务,上元元年(674年)他觉得收集到所需的医书典籍资料,即“辞疾请归”,表示要老于山村,终其一生之愿;朝庭对他很礼敬,“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这时他开始《千金翼方》的写作,永淳元年(682年)他一生中这部最后的著作撰成,不久即辞世长往。
孙思邈一生聪明博达,强记广涉;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获教。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均执师资之礼以事。尤其是卢照邻身患恶疾,医所不能愈;他请教说:“名医愈疾,其道何如?”孙思邈回答说:“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营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帮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孛慧飞流,此天地之危诊也。寒暑不时,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天地之瘤赘也;山崩土陷,天地之痈疽也;奔风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渎竭涸,天地之枯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这是孙思邈典型的“天人合一”的中医思想。
这位大医广搜民间的验方、秘方,认真思考总结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将医道与自然、人事结合一体研究,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被道教尊奉为药王。他的著述很多,关于养生的思想理论非常丰富,他主张人应以养生防病为主,所谓“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又曰“善养生者,则治未病之病。”他提倡养生须讲究饮食起居,食补药补,抑情养性,导引行气;特别重视清心寡欲,主张加强精神境界的修养;这样使人去名利、去喜怒、去声色、去滋味、去忧虑,从而达到心定神安,“道德日全,不祈寿而(寿)自延”的目标。
作者为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