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凰,这样一个美丽灵性的名字,正该配上如此古朴清幽、雄奇秀雅的地方吧。想想凤凰乃至整个湘西真得感谢沈从文。要不是这位自谦为“乡下人”的著名作家将这一方水土上的淳朴民风以及那令人无比钦羡的自然胜景展示给世人,能有多少人知道在中国大地上有一个偏僻的凤凰古城,有一个茶峒边城,有一条清澈的酉水河,还有沅江、沱江,以及漂泊于这些江河上的许多风趣的水手与等待水手的多情妇人?尤其是一位叫作翠翠的纯情少女,一位与之相依为命的在茶峒城外摆渡的老爷爷,他们与边城人的故事,永远在读者心中回味,让人们不远千里奔波而至,只为了看一眼那书中描绘过的清丽山水,白塔古渡,那矗立于沱江边上的吊脚楼,楼里的悠闲生活,听一听月光下缥缈而至的山歌,兴致勃勃地欣赏一回古老神秘的傩戏。哪怕就在那清粼粼的沱江上,无忧无虑地漂上一夜,让琴韵悠扬的江水涤去心中的樊篱郁结也好呢。毕竟,沈从文笔下的凤凰与边城,已经成了我们的一处精神家园,安抚灵魂的红尘净土。何止是远足旅游啊,简直就是对童年对故乡的寻找与探访。
我是许多年前就读过《湘行散记》的,又看过凌子风导演的电影《边城》。片中的爷爷与翠翠,像极了我心中的主人公,清苦的生活,乐观的性格,在一片如画的山水中满脸知足地过他们的平淡日子。爷爷死了,船上落了雪,翠翠独自坐在船头,痴痴地注视着一片茫茫风雪。白塔孤立,江水凝滞,翠翠的发间、眉头俱是积雪,那样的无助与凄寒,一直在我心中难以抹去。当我有机会终于站在了茶峒古渡的时候,我一下子就看到了沈从文题写的“边城”二字。白塔巍然耸峙,江水流淌不息,青山仍在,渡船仍在,铁索仍在,甚至渡船的艄公也在,只是不像书上的节爷。也有翠翠和大黄狗——雕在一起成了塑像,翠翠本是虚构的人物,让她永远定格停伫在渡头,是我没有想到的。但到了边城古渡,谁的心上不想着那个“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湘西小姑娘?
漫步在茶峒山城,走在青石甬道的小小河街上,在那些沧桑古朴的小饭店、杂货铺、南纸店、银匠铺、花布店、理发店之间徜徉,见到的无论是苗家姑娘还是土家汉子,一律都心平气和,憨厚淳朴,或有着翠翠的清秀,或有着船总顺顺般的厚道。我相信他们往那装桐油、运杉木的“广舶子”上一站,不是多情水手,也会如大老二老一样唱上一段麻阳山歌的。
我们刚在一处门脸干净的小饭铺里坐下,那眉毛扯得极细的妇人已经笑眯眯地迎了上来。我猛然想起了《边城》里的一段话,便问:“有酒么?”果然那妇人说:“大哥,要甜酒,要烧酒?”“要甜酒。”又不是小孩,还问人吃甜酒!大家止不住笑了出来。
到凤凰已是黄昏,沱江边上的所有吊脚楼次第亮起了红灯笼,照耀得凤凰城灯火通明,竟是一派富丽堂皇。城里早不是沈从文笔下的那样闭塞与古旧,有着现代都市里应有的一切。游人们非常惬意地歇在一间间咖啡屋、酒吧或者吊脚楼里,面对一江灯火,面对江面上西坠的血色残阳,以及浣洗汲水的女子、荡舟归去的渔翁、载客观光的游船、两岸的旖旎风光,轻轻地聊着,品着,回味着,心上忽又涌出了翠翠,涌上了那些“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在水上做古老生意的多情妇人。
那晚我们热热闹闹地蹦过“跳跳岩”,乘船漂过虹桥,漂过吊脚楼,听了不少船工号子、苗家山歌。累了,就睡在了一座吊脚楼上,对岸正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的画室“夺翠楼”,听说门口养了一只大黄狗,时不时地就听到两声犬吠。也不知何时,凤凰城静下来了,唯有江水在枕边轻轻地呢喃。夜风里似乎还有人在低低地唱,歌声飘进我一个异乡人的心里。正如沈从文所言,“一切皆那么和谐,那么愁人。美丽总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乐,却用的是发愁字样。”是的,那一刻,我心中竟猛不丁地生出一股乡愁……
清晨,有雾霭在江上萦绕,有乌啼在山间鸣啭,凤凰恢复了怡人的宁静与温柔,清新得像是一片漂在沱江上的翠绿荷叶,更像是荷叶上的晶莹露珠。此时的凤凰城是位卸了妆的明星,正在沉酣之中。我来到沈从文的故居,脚步轻轻的,怕惊醒了先生的好梦。也许先生又熬夜写作了,就在那张木桌上,夫人张兆和替他从北京运来的那张木桌上。《边城》就是在这张木桌上写成的啊: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临别凤凰,我特意去了沈从文先生的墓地,见到了那块巨大的天然五彩石碑,正面是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先生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乃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写的: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正是沈从文一生为人为文的真实写照。另有黄永玉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作为一位一辈子为湘西歌吟直至全中国都为之折服的乡土文学大家,能够魂归衣胞之地,长伴故乡与亲人,长伴睡里梦里的佳山秀水淳朴风情,也是先生一生的夙愿与最大的幸福吧。
我是许多年前就读过《湘行散记》的,又看过凌子风导演的电影《边城》。片中的爷爷与翠翠,像极了我心中的主人公,清苦的生活,乐观的性格,在一片如画的山水中满脸知足地过他们的平淡日子。爷爷死了,船上落了雪,翠翠独自坐在船头,痴痴地注视着一片茫茫风雪。白塔孤立,江水凝滞,翠翠的发间、眉头俱是积雪,那样的无助与凄寒,一直在我心中难以抹去。当我有机会终于站在了茶峒古渡的时候,我一下子就看到了沈从文题写的“边城”二字。白塔巍然耸峙,江水流淌不息,青山仍在,渡船仍在,铁索仍在,甚至渡船的艄公也在,只是不像书上的节爷。也有翠翠和大黄狗——雕在一起成了塑像,翠翠本是虚构的人物,让她永远定格停伫在渡头,是我没有想到的。但到了边城古渡,谁的心上不想着那个“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湘西小姑娘?
漫步在茶峒山城,走在青石甬道的小小河街上,在那些沧桑古朴的小饭店、杂货铺、南纸店、银匠铺、花布店、理发店之间徜徉,见到的无论是苗家姑娘还是土家汉子,一律都心平气和,憨厚淳朴,或有着翠翠的清秀,或有着船总顺顺般的厚道。我相信他们往那装桐油、运杉木的“广舶子”上一站,不是多情水手,也会如大老二老一样唱上一段麻阳山歌的。
我们刚在一处门脸干净的小饭铺里坐下,那眉毛扯得极细的妇人已经笑眯眯地迎了上来。我猛然想起了《边城》里的一段话,便问:“有酒么?”果然那妇人说:“大哥,要甜酒,要烧酒?”“要甜酒。”又不是小孩,还问人吃甜酒!大家止不住笑了出来。
到凤凰已是黄昏,沱江边上的所有吊脚楼次第亮起了红灯笼,照耀得凤凰城灯火通明,竟是一派富丽堂皇。城里早不是沈从文笔下的那样闭塞与古旧,有着现代都市里应有的一切。游人们非常惬意地歇在一间间咖啡屋、酒吧或者吊脚楼里,面对一江灯火,面对江面上西坠的血色残阳,以及浣洗汲水的女子、荡舟归去的渔翁、载客观光的游船、两岸的旖旎风光,轻轻地聊着,品着,回味着,心上忽又涌出了翠翠,涌上了那些“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在水上做古老生意的多情妇人。
那晚我们热热闹闹地蹦过“跳跳岩”,乘船漂过虹桥,漂过吊脚楼,听了不少船工号子、苗家山歌。累了,就睡在了一座吊脚楼上,对岸正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的画室“夺翠楼”,听说门口养了一只大黄狗,时不时地就听到两声犬吠。也不知何时,凤凰城静下来了,唯有江水在枕边轻轻地呢喃。夜风里似乎还有人在低低地唱,歌声飘进我一个异乡人的心里。正如沈从文所言,“一切皆那么和谐,那么愁人。美丽总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乐,却用的是发愁字样。”是的,那一刻,我心中竟猛不丁地生出一股乡愁……
清晨,有雾霭在江上萦绕,有乌啼在山间鸣啭,凤凰恢复了怡人的宁静与温柔,清新得像是一片漂在沱江上的翠绿荷叶,更像是荷叶上的晶莹露珠。此时的凤凰城是位卸了妆的明星,正在沉酣之中。我来到沈从文的故居,脚步轻轻的,怕惊醒了先生的好梦。也许先生又熬夜写作了,就在那张木桌上,夫人张兆和替他从北京运来的那张木桌上。《边城》就是在这张木桌上写成的啊: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临别凤凰,我特意去了沈从文先生的墓地,见到了那块巨大的天然五彩石碑,正面是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先生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乃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写的: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正是沈从文一生为人为文的真实写照。另有黄永玉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作为一位一辈子为湘西歌吟直至全中国都为之折服的乡土文学大家,能够魂归衣胞之地,长伴故乡与亲人,长伴睡里梦里的佳山秀水淳朴风情,也是先生一生的夙愿与最大的幸福吧。